本文根據錄音資料整理,摘選自作者在『2013梅花網中國傳播業高峰論壇』上的主題演講。
今天我從相對來講比較傳統媒體的立場來談一談我所理解的“媒體的價值鏈變革和媒體資本的重構”。我想談五個方面的觀點。
首先,在過去這些年里面媒體價值鏈已經完全被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價值鏈是由四個環節構成的。第一個環節是跟特許的生產權力相關聯的生產,即你需要什么類型的牌照才可以生產。第二個環節是跟什么樣的介質相關聯的分銷體系。比如我們今天在這里開會,如果你選擇的媒體介質是報紙,一定只能在明天早上八九點鐘看到,如果選擇電視的話,可能是在晚7點鐘看新聞。第三個環節是缺乏完全選擇權利的用戶。因為用戶基于媒體介質的有限性,表面上是用戶選擇媒體,實際上用戶是在不完全的選擇可能性下去選擇。第四個環節是有限選擇的廣告主。因為廣告主只能在媒體盤子里面跟隨用戶的特征去做選擇。所以在傳統的四個環節價值鏈里面一定會形成以生產者為主導,以權力為主導的價值鏈。
第二個觀點是重構,就是完全改變了第一個環節。你沒有牌照也可以,因為有自媒體。因為有了實時互聯網,所有傳統意義上必須依附在特有介質上的分銷體系受到了很大的顛覆和瓦解。有一個報紙統計,最近3-5年多中國報刊亭從5萬到下降到3萬多,這就是介質的改變帶來分銷的改變。
第三個觀點,用戶的時間變成最寶貴的資源。因為有無數的生產者通過已經變成屏的介質去追逐他們。所以生產者為中心,權力為中心,一定會轉移到以用戶為中心。
第四個觀點,廣告主永遠是跟隨用戶的,所以廣告主最后的決策會跟用戶的體驗以及用戶的關系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以前那樣一個被限定、局限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化體系變成幾乎是無邊界這樣一個新的體系。所以在傳統的價值鏈上,如果處于優勢環節的那些媒體和從業人員,現在一定會非常不適應,因為整個結構變了。
而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出現了很多新的論調。在過去一兩年里特別明顯的是增加政府的供給,有大量傳統媒體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補貼,不論是以發展新媒體的名義,還是其他的名義,我稱之為增加政府供給論。第二是媒體轉型論。第三是唱衰傳統媒體。
哪些是不會改變的?
第一,集體生產的內容供應方式還是不會被改變的。所謂集體生產是經過一個組織的體系去策劃、采訪、編輯、篩選,這樣一種集體的生產模式是不會改變的。
第二,公信力的支持也是不會改變的。全球有品牌的媒體仍然是廣受信賴的,是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宜居。
第三,媒體作為一種需要投入的文化產業形式也不會改變的。《中國好聲音》的田明跟我講,每一期的投入可能是千萬級的。
第四,媒體作為公共平臺,服務公共利益的中立屬性是不會改變的。我們看到相當多的自媒體利益傾向是非常明顯,陷入利益沖突也是很明顯的,相互之間對于信息的不兼容和不充分也是很明顯的。但是傳統媒體公共屬性會幫助他,扮演受眾去看、去聽、去篩選,而不是代表某一個利益集團或者他們自己去做一個片斷性的、先入為主的選擇。
第五,傳統媒體所形成的專業主義的傳統和習慣是不會改變的。第六,傳統媒體的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也是不會改變的。
因為這些原因,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依然存在。而且我也注意到有相當多的傳統媒體在過往時間里面,他們很多方面的指標還在創出新高。
傳統媒體的轉型方向
第一,由于內容更進一步的整合,那些優質的內容版權的價值會更好的得到體現,這事實上我們在過去一兩年的,無論是影視、節目制作,包括平面媒體都能看到很多版權價格很快速的上漲,特別在影視當中表現的很明顯。
第二,對于點擊所形成的價值,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面一定會得到認可。最近我們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我跟很多企業在交流,企業發現他們在互聯網營銷中投到傳統營銷方式里面的價格越來越高。比如說在hao123導航每個季度都要重新定價,每獲得一個單元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他們發現有一些媒體新聞報道,由于在搜索上被廣泛的獲取,帶來的流量增加是極快的。相信對于很多內容生產者來講,未來探索能夠帶來更多點擊的收入模式,其實未來是現實的,而企業也意識到,跟這個東西關聯在一起的效果會是更好的。
第三,從過去單向廣告服務到整合性的解決方案也會越來越多。
第四,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工作者,或者至少一部分新聞工作者會從媒體價值鏈的一個環節變成整個媒體價值鏈,特別是跟資源和內容生成相關聯上的鏈主或者導主。也就是說,他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采訪者和生產者,而在細分領域里面去構建他個人影響力的平臺,構建某個代表公共屬性的平臺,而成為一種資源整個組織者和整合者,我稱之為價值鏈上的鏈主或者導主。
現在有相當多的媒體在鼓勵自己的從業人員從事這方面的探索。例如說有一些媒體從業人員最近一兩年給他們更多的空間,有些可能在國際化領域里面已經形成了他的地位,有的可能是在融資租賃領域里面形成他的地位,有的可能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形成他的地位,有的可能在宏觀與全球投資方面形成地位。如此之多的在價值生成意義上和價值重構意義上他們成為了鏈主或者導主,事實上就賦予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價值以更高的實現形式。這樣一些鏈主和導主形成以后,也提供了更多經營擴展的機會。
最后,對于傳統媒體來講,當渠道意義上的價值下降以后,他們如何成為影響意義上的中心,是他們需要迫切去思考的一個問題。比如在傳統的分銷渠道里面,在下降的同時,如何能夠在展示高價值人群的戰略,在類似這樣的方向上去擴展你的影響力,可能就變得非常重要。
媒體資本的重構
在過去幾年時間里面,大家會發現在文化產業領域,在媒體產業領域的資本非常熱,而目前資本市場對這塊的估值也非常非常高。
因為第一財經也做一些投資,但我們在整合過程里面慢慢形成了自己一些新的看法。在未來整個資本媒體重構里面,什么類型的資本是更加重要的。
我的第一個看法,未來可能會從物質資本雇傭人力資本轉向二者互動,甚至人力資本雇傭物質資本。那些具備企業家精神或者一定資源稟賦的人力資本會有更多的機會去非常挑剔的挑選物質資本,而很多物質資本的投入,如果沒有附著在有價值的人力資本上,這個效果就會非常非常差。
第二個看法,在過去時間里面表現比較突出的是技術資本比內容資本更加受到親睞。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不適應,就是新媒體領域里技術人員的自主性、自由度在某種意義上是提高的,他需要有這種成就感,但是很多傳統媒體還把他們當做后勤組織保障部門,類似于技術部的形式下,他們就待不久。我認為技術資本的重要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傳統內容優先的思維可能是有問題的。
第三個看法,能夠帶來更優質的制度供應的資本比起只能夠帶來金錢資源的資本可能更有價值。什么叫能夠帶來更好的制度條件的資本呢?這樣一種資本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本的價值,而構建讓人力資本不斷升值的投資邏輯,而這種投資邏輯是一貫的。
人力資本在初步釋放以后,資方往往就覺得你沒有太大價值,你沒有什么本領,最后就出現很大的問題,比如承諾不兌現。這樣一種情況對創業者來講并不有利,而我們看到比較好的資本,恰恰是跟人力資本之間達成良性互動,能夠不斷地幫助人力資本實現的資本,這是我第三個看法。
第四個看法,我相信本身具有資源,尤其是用戶資源優勢的資本,會在新一輪媒體資本重構里面占據比較大的優勢。因為中國現在用戶,特別互聯網上的流量,現在越來越呈現出集中化的趨勢。所以擁有巨大流量的資本,在過去一兩年很多重大并購中笑到了最后。
總而言之,我相信人力資本雇傭物質資本,技術資本取得更加優先的地位,能夠帶來優質的制度供應的資本以及具有龐大資源,特別是用戶資源優勢的資本,這些方向可能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明晰和重要。而靠政府供應,政府補貼,政府供給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也不是未來的方向。
壁壘開始消失
最后一點,很多傳統媒體原有的壁壘開始慢慢消失,很多就覺得媒體很容易,這里面一馬平川,沒有什么壁壘。但因為我從事媒體已經23年的經驗,而且做過了從報紙、雜志、出版、廣播電視、新媒體,雖然有些方面做得不成功,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其實媒體的壁壘是非常深的。這個壁壘在中國來講,可能跟介質結合的壁壘消失了。但是集體生產、品牌、用戶、關系與體驗,長期的專業主義和公共性的追求,跟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包括影響力,包括價值鏈上的地位塑造,跟這個意義上結合在一起的壁壘還是非常非常高的。
演講者:秦朔(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副總裁、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整理者:梅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