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之評】Happy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快樂!
每臨秋冬,都是傳統紙媒征訂促銷的季節,在此發出一個小小倡議,以您喜歡的方式與渠道向身邊人推薦“羅昌平”自媒體,一個人,三個人,或者更多,都將使得這個平臺的影響力劇增。
在一個民粹國度里,“陰謀論”時常盛行。比如記者發表一篇揭黑報道,有人指責這是受誰指使;一家企業的正常商業行為,有人炮制這是背后權貴的操控,等等。其實,“陰謀論”帶有反向雙重傷害,一是傷害對方,二是傷害自己——你失去對事件準確的判斷,從而影響決策。針對李嘉誠拋售資產的片面誤讀,可資借鑒,當你還在悲觀中調侃謾罵時,他已完成了轉身。
梁海明/文
華人首富李嘉誠近期連環出售中港資產,同時不斷物色、并購海外尤其是歐洲資產,惹來“撤資”傳聞。不少外界人士紛紛解讀李嘉誠此舉用意,如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曾在微博表示,“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以此作為中國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劇的論據。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則認為,隨時代的轉變,屬于李嘉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面對外界種種揣測,李嘉誠不得不親自現身澄清從中港“撤資”傳言,強調“我愛香港、愛國家,長實和黃絕對不會遷冊”。其實,企業資金在不同地區間流動是十分正常的,李嘉誠雖然售賣旗下個別中港資產,但并非對兩地意興闌珊,他今年三月剛剛斥資買下香港葵涌的亞洲貨柜碼頭,各處項目建設也依然如火如荼,例如位于香港將軍澳的大型住宅項目日出康城(LOHAS Park),第三期建設工程正熱火朝天。
實際上,李嘉誠此次之所以要出售部分中港資產,轉購歐洲資產,當中至少涉及對于中港因素、歐美因素和自身因素三方面的考慮。李嘉誠此次“西進”所蘊含的深意,也深值希望發展壯大、走出國門,以及培養第二代成功接班的中國企業借鑒和參考。
中港:減持“雞肋”資產
首先,在中港因素方面,目前的許多“雞肋”業務未能給予李嘉誠合理回報。李嘉誠此次最刺激外界神經的動作,是一度準備出售已有40年歷史的百佳超市,該超市在中國內地有56家門店,在香港更有270家門店,規模雖然非常龐大,但盈利非常低微,2012年中港兩地的毛利率合共不足6%。
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過去20年的資產收益率均超過10%,過去三年李嘉誠從西方國家收購的業務,其年均回報率更超過15%。由于“長和系”目前的融資成本在3%至4%之間,加上通脹的因素,只有15%左右的年回報率,才符合資金成本效益要求,所以,百佳超市不足6%的收益率對“長和系”而言是“食之無味”,因此才一度有了“棄之”的念頭。只可惜,或許這樣的利潤對潛在收購方而言吸引力也不夠大,出售計劃最后功敗垂成。
李嘉誠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及停車場,同樣是出于放棄“雞肋”業務的考慮。一方面,隨內地淘寶網、天貓網和京東網上商城等購物網站的崛起,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到商場購物的消費模式已改變,嚴重沖擊商場的回報率,導致都薈廣場去年的回報率僅為7%,未能達到李嘉誠所希望的合理回報。
另一方面,“長和系”原本就不太擅長商場經營業務,莫說在內地,即使在香港,無論是時代廣場、海港城還是太古廣場這些著名大商場,都不是出自“長和系”。此外,都薈廣場屬于“長和系”旗下樓盤逸翠灣的基座商場,“雞肉”逸翠灣于2011年開售現已售罄了,將“雞肋”都薈廣場善價而沽,是李嘉誠在商言商的上佳選擇。
李嘉誠這輪資產減持更是一次典型的“高位減持”。香港經濟發展已成熟,未來發展空間縮小,加之面對上海、深圳、新加坡和臺灣等地的競爭,其制度和區位優勢正在逐漸降低。
李嘉誠在未尋找到新增長點時,暫時轉移發展重心是必然選擇。至于中國內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在今年3月就已指出,要完成中共十八大目標,在2020年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每年經濟增長率只需6.8%就夠,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發表演講時,也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達到7%已足夠,經濟在未來幾年的增長速度放緩已成為各界共識。
在中國經濟增長未來幾年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的資產價格是否還有迅速上漲的潛力成疑。何況,中央政府實施“限購令”后,中國房地產商一窩蜂轉型開發商業地產,地方政府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把大量土地改為商用,從而導致中國大城市的商業地產泛濫,甚至出現泡沫化,也是越來越清晰的事實。
對李嘉誠而言,在中國的資產價格仍然處在高位時,出售位于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國際甲級寫字樓東方匯經中心,以便將資本投入新的、資產價格較低的業務,這既是對中國資產價格已經高估的一種判斷,也是他奉行“高賣低買”投資邏輯的體現。
歐洲:追尋價值“洼地”
在2008年環球經濟危機、2010年歐美債務危機侵襲下,世界經濟呈現出“東盛西衰”之勢,歐美經濟遭受重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經濟卻迅猛前進,“東盛”引發了亞洲資產價格高漲,“西衰”則導致歐美資產價格降低,為外界創造了投資歐美的機遇。李嘉誠此時把握時機“西進”,也是為追求利益最大化。
尤其是在債務危機陰霾遠未消去的歐洲,除了資產價格較低,至少有兩個投資各國的好機會。第一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不少國家由于債務纏身難于償還,相繼宣布通過將國企私有化的方式來籌資還債,以緩解燃眉之急,如希臘正在推進到2015年出售價值500億歐元國營企業的計劃,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也都推出將國企民營化籌資還債項目,形同向外界打開歐洲國家長期封閉的市場大門。
第二,歐盟多國國債高筑,政府必須撙節開支,但政府越緊縮財政政策,就越沖擊企業的經營,而企業收益減少又令政府稅收減少,從而影響本已增長乏力的經濟,債務問題就更難解決,在這個財政越縮經濟越差國債越高的死亡螺旋下,歐洲許多企業經營愈趨困難,要被迫變現旗下資產自救。
因此,歐洲在過去兩年來出現了大量由賣方發起的并購投資機會。這對業務版圖涉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香港企業中擁有最大國際網絡的李嘉誠而言,物色、購買價廉物美的歐洲優質資產,坐等歐洲經濟出現周期性回升,投資回報必然十分豐厚,這是一個國際性企業負責人對股東負責任之舉。
何況,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供電、燃氣和通訊等領域,此類公用事業不但有約15%以上的穩定回報率,而且即使遭受經濟危機沖擊,也不會受到沉重打擊。李嘉誠還可憑借這些優質資產,作為以后重返亞洲市場的跳板,打造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其實,李嘉誠“西進”也是未雨綢繆、順勢而為。自從美國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今年6月勾勒出退出量化寬松政策(QE)的路線圖后,資金紛紛撤離亞洲回流歐美。除了美國投資銀行高盛售出所持的中國工商銀行股,美國銀行全面出售中國建設銀行股以便“班資回美”,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亞洲國家也遭受外資撤離之苦,如從印度流出的資金數月間已超過100億美元,導致該國金融市場動蕩、經濟受到損傷。
由此可見,從亞洲新興國家暫時撤資的何止李嘉誠?而且,美國即將退市的陰霾已對亞洲經濟、金融市場帶來沖擊,如果美國未來正式啟動退市措施,減少購買債券規模甚至停止量化寬松政策,對亞洲的影響更難以估算。
自身:培育下一個“超人”
許多人沒有留意到,李嘉誠本次出售、分拆中港資產的一大直接目的,是降低“長和系”的負債。李嘉誠在創業初期經營塑料廠時,曾因債務問題被銀行逼債,企業險些破產,此后他在財務方面一直非常謹慎。相較于中港不少開發商動輒超過70%的資產負債率,“長和系”負債率一直相當保守,尤其是長江實業的負債率長期低于20%。
當前和記黃埔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32%,短期及長期帶息負債約2340億港元,明后兩年則有872億港元債務到期,高于李嘉誠要將和記黃埔的資產負債率控制在25%以下的目標。而且,雖然當前香港仍處于實質負利率,但美聯儲很有可能在明年退出量化寬松,一旦明年下半年到后年利率出現顯著上升,債務負擔將極為沉重。
因此,雖然“長和系”目前的財政狀況并未出現危險,但“長和系”業務廣泛“船大難掉頭”,減債必須盡早籌謀,在利率暫未急升前出售業務減債,符合李嘉誠一貫謹慎理財的風格。根據最近出售的中港資產規模,“長和系”已可削減超過1000億港元的債務,相信李嘉誠未來仍會逐步出售部分中港資產,回籠資金,進一步降低負債率。
此外,李嘉誠擬明年分拆和記黃埔旗下的屈臣氏集團上市,既可減輕“長和系”債務,又能提升公司價值。
屈臣氏集團業務遍布33個國家、地區,共經營超過10萬間零售商店,去年的收益總額超過1000億港元。
由于屈臣氏業務覆蓋廣泛、收益亮麗、在環球各國都難覓同業比較,屈臣氏上市就能爭取一個可觀市盈率,以出售25%權益及2012年盈利推算,屈臣氏市盈率如達30倍,市值3000億港元,集資額高達750億港元,這不但可令和記黃埔負債率降低至25%以下,并對和記黃埔的股價有極大提升作用,可令和記黃埔每股的資產凈值額外增加10港元至22港元。
更為重要的是,年屆85歲高齡的李嘉誠正在培養下一個“李超人”。李嘉誠深明中國和香港作為他的發跡之地和成為華人首富的成功之地,他的長子李澤鉅如果繼續在中港兩地深耕,難以突破父親的成就,只能成為父親事業的守成者,外界也會質疑接班者的能力。
因此,在李嘉誠的大力支持、鼓勵下,李澤鉅轉往全球開疆辟土,短短十多年間,“長和系”業務已涉足全球四大洲,業務涵蓋能源、公路、水務、環保等多項業務,更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已經深度介入了英國的經濟與民生。李澤鉅由此成為“長和系”邁出香港走向全球化的功臣,并向外界展現了既能繼承父業,又能開拓新疆土的形象。
“長和系”逐步推進的“西進”舉措,可以進一步顯現出李嘉誠家族的多樣性,這不但能提升其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更能在各國政府間左右逢源,有利“長和系”版圖擴張。
雖然不少西方國家、輿論認定李嘉誠與中國政府的關系良好,但“長和系”逐步發展成業務遍及環球、運作暢順的國際跨國企業后,已成功令西方輿論逐步接受、認同李嘉誠家族商業誠信,相信“長和系”的運作不受任何國家政府的干預。
因此西方政府對“長和系”到西方國家投資行為、態度,與中國國企、私企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對待,這為李嘉誠家族贏得投資西方企業的先機。
由于“長和系”能取信于西方社會,獲得中國企業在西方國家無法獲得的投資便利,這優勢讓中國政府十分看重,因李嘉誠家族可充當中國外交上的特殊角色,協助中國購買具戰略意義的物資、企業和碼頭。作為回報,中國政府自然會厚待“長和系”在中國的投資。李嘉誠家族由于能在中國、西方國家之間長袖善舞,自然能助力“長和系”在環球范圍內發展、擴大。
正所謂“商人有祖國,從商無國界”,李嘉誠雖然出售中港資產、轉購歐洲資產引發外界種種誤讀,但是,李嘉誠在當中所體現的不少策略,深值中國企業借鑒。
一方面,李嘉誠靈活融資的經驗值得參考。當前中國企業要融資,除了上市融資、對外舉債和出售股權,別無長策。但對外舉債和出售股權后遺癥頗多,尤其是企業如要上市融資時,會出現企業決策權旁落帶來巨大風險。
在融資方式上,李嘉誠一貫財技高超,一方面剔除盈利黯淡的業務,獲得充裕的現金;另一方面靈活處置和重組企業集團業務,除了擬將屈臣氏分拆上市,李嘉誠更在不斷將已開發成熟、增長趨于平緩而又有穩定租金的房地產項目分拆上市,獲得較高估值的同時也便利未來融資。
例如打包北京東方廣場上市的“匯賢商業信托”這樣的房地產信托融資方式,既能夠用高派息吸引到投資者,又不會威脅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是李嘉誠特別青睞的融資方式。這樣實體運營和資本運作相輔相成,對中國民企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另一方面,李嘉誠對接班人的培養值得內地企業家借鑒。中國不少企業的第二代,由于成長時代、接受教育不同于父輩,因此經常在經營理念、發展策略上都與父輩產生矛盾,如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宗慶后的女兒、宗慶后事業的接班人宗馥莉就曾發出“李嘉誠都已經搬出去了,為什么我們以后不可能搬出去”的質疑。
由于父輩的不放心、不放手,中國企業第二代往往不能或者不愿接班。李澤鉅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學成歸來后,不但年僅26歲就參與和記黃埔并購英國電信公司項目,更讓其出掌新分拆的長江基建,充分培養、發揮李澤鉅的經營能力,其后,李嘉誠更支持、鼓勵李澤鉅“走出去”拓展業務,成功將“長和系”打造成業務涉足全球四大洲跨國企業。李嘉誠這種培育接班人的策略,或許也應當引起內地企業的思考。
(原載財經雜志法經刊,作者為香港財經評論員,點擊左下進入“禇橙”電商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