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正和島副總編輯賈林男
推薦語:
從2014年3月起,正和島內容運營部攜手陳春花、彭劍鋒、施煒三位國內頂尖管理專家,在今年定期舉辦“正和島管理三人行”,就一把手普遍面臨的某個“真問題”或“活案例”展開深度碰撞,力求在大變革時代與企業家一道探討經營管理中的基本問題。3月7日首場三人行,我們創造出一個新詞“向生而生”,旨在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為陷入“集體焦慮”的中國企業家找方向、定信心,抱著必活的決心活在當下。預知本次對話全部精彩內容,詳見《決策參考》三月號。
來源:正和島內容運營部
口述:陳春花 彭劍鋒 施煒
現在,中國企業遇到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賈林男:今天一把手越來越難做了,各種鬧心事兒交織在一起,感覺很糾結、很凌亂。這種“集體焦慮”哪些是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哪些是有沒有移動互聯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得面對的?今天三位能不能先把大變革時代的這個“變”講清楚?
陳春花:中國企業今天遇到最大的變化是環境的變化。
第一點,商業宗旨變了。以前的商業宗旨是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但現在商業宗旨的核心是解決顧客問題,就是怎么給顧客提供解決方案。宗旨的變化又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顧客能力變了,一方面因為互聯網,今天的顧客擁有無限的信息,甚至比企業還多;另一方面,顧客有能力判斷這些信息并作出選擇。
第二點,商業邏輯變了。過去是基于產品、企業立場,我們通常說如何理解行業運行規律,而今天的商業邏輯是基于消費者。所以我常常開玩笑講,互聯網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成功是失敗之母”,傳統企業講究成功經驗要能復制,而今天互聯網的成功都是對過去成功商業模式的顛覆。
第三點,跨界融合。每一個行業都會有新進入者重新定義這個行業。比如打車軟件,你很難說它是傳統的出租車行業。
外部環境的三大變化,有了我對互聯網幾個概念的解釋:首先是用戶跟顧客的區別,用戶必須免費,顧客是買單的,但企業必須得跟用戶在一起,因為沒有用戶就不會有顧客。其次是融合,你不能獨立發展,要跟別人融在一起。第三就是要很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帶來很多新機會。
彭劍鋒:今天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就像北京的天氣一樣,進入了“霧霾”時代。
首先是找不到方向,路標沒了。一位老板說,今天不知道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了。互聯網時代一夜之間敵人變成朋友,朋友變成敵人,怎么個死法都不知道,活法就更不知道了。
另外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進入中間狀態,我歸納為“年齡不大不小,身體不好不壞,企業不上不下,賊心不多不少,管理水平不高不低”。
論年齡,50后、60后這批企業家人到中年,就像馬拉松跑到20公里時,身心疲憊,如果沒有堅定的目標只能放棄;
論企業規模,小嘛咱可以撤,大嘛千億級暫時死不了,正是一批處于幾十億、百億量級的企業,幾千幾萬名員工等著你吃飯呢,下不了賊船了;
論管理,流程沒建嗎,建了,但流程冗長、復雜、折騰,制度沒有嗎,一大堆,怎么優化真頭疼;
論持續奮斗,賊心還不多不少,想把企業做大,又想享受生活,其中最難的還不是老板,很多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都成為億萬富翁,開始享受生活,不愿意持續奮斗。
更大的危險來自于,你不知道你最大的敵人、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你自己,過去老板是革別人的命,今天企業做到一定程度,該革自己的命,革不動了。
“霧霾時代”為“灰度時代”,“灰”最大的特征是“中間狀態”,面臨的情況復雜多元,混沌、看不清;叶炔⒉灰馕吨缓,灰度本身也孕育著創新,尤其是跨界創新,孕育著生命力、融合,水至清則無魚,灰度孕育著黎明前的黑暗。最近很多企業家問我對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怎么看,我還是樂觀的,灰度時代恰恰是新一輪商業模式創新期和企業產業整合期。劣幣驅逐良幣一直是中國商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只有死一大批爛企業,一批優秀企業才能脫穎而出。
企業要持續,一定要在這八個方面下狠功
賈林男:對中國企業的整體進化我也是樂觀的,但對于今天大多數企業個體而言,可能未必,大家認為阻礙中國企業自我革命最突出的共性問題是什么?
施煒:首先是對新消費力量和消費結構反應緩慢。很多企業家有切膚之痛,幾年前早該做的事一直沒做,都忙著撿錢了。年輕一代消費主體需要時尚和新潮,需要情感消費,或者更平等的對話,但一些50后、60后企業家是不夠敏銳的。
從代際理論講,50后企業家基本是權威人格,他們熱衷運用權力,喜歡造神和家長式管理。很多50后的發達本身就是一個奇跡,這種奇跡會反過來強化這種權威人格。60后企業家是最幸運的一代,他們發展過程中濃縮了很多階段、很多機會,容易讓他們沉醉在成功的幻影之中,他們與新一代消費者的對話能力,包括產品的對話、品牌的對話、商業模式的對話已經跟不上了,所以才有他們看到馬佳佳后的驚詫。
其次彭老師也講到,繼續革命的動力在哪里?使命在何處?按照馬克思、韋伯的理論,西方人有一種為上帝而勞作的清教徒精神,中國許多企業家一開始的動力是發財致富、出人頭地,當欲望已經得到實現后,接下來干什么?我們好多企業家信佛了,信佛更多是個人修煉,個人頓悟了、愉悅了、放下了,可是企業怎么辦?很多企業家是從個體角度,而不是組織角度皈依宗教的。
第三大問題,領導力。中國企業家在“灰度”環境里成長,有一套“獨門暗器”就可能成功,可能是掃堂腿,可能是點穴,整個產業鏈不用太多考慮,或者搞定渠道,或者純粹依靠一個概念,都有可能成功。另外,投機、尋租的理念和做法對領導力的損害也很大。但今天面對一些規律性、科學性東西時,“獨門暗器”恐怕玩不轉了,但導入制度、流程、科學方法又非常困難。好多企業的流程為什么搞得無比繁瑣呢?因為變成了權力再分配,流程建設不應是樹紅燈,而應讓運行軌道鋪得更平滑、走得更遠。再比如績效考核,變成了拍腦袋、壓任務。
陳春花:企業肯定有生有死,但不會因為環境一變企業就死掉。保持持續、保持領先是企業的永恒挑戰,從我研究來看,一個持續領先的企業一定是在以下八個方面做出很好的設計和安排:
首先是成長性。成長性首先來源于外部,其次來源于行業,再次來源于員工的能力。
第二是企業跟環境的匹配能力。
第三是產品和技術。企業如果能一直遵循對產品和技術的理解,持續發展是沒問題的。所有優秀企業在產品和技術上的投入都是足夠的。
第四是領導者確實愿意革自己的命。任正非是自我批判極強的人,現在張瑞敏的自我批判精神也很讓我佩服。
第五是治理結構?茖W的治理結構是能夠幫助企業保持生命周期的,而權威人格的企業家一個人決定企業生死,那企業肯定會死了。
第六是價值鏈。典型講是房地產行業,最近住建部部長公開講十年之內房地產不會出問題,為什么?要倒的話,整個價值鏈全倒。
第七是全球化。
第八就是創新。
企業自我變革最大的敵人是?
賈林男:今天很多人認為,移動互聯網對傳統階段性成功企業是一次毀滅性調整,甚至有人稱大企業必然遭遇一場“致命打劫”,到底是不是這樣?
陳春花:一個比較樂觀的理由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問題基本都出現在文化和組織上,絕對不是什么資金、技術、市場。好,如果問題出在文化和組織上,實際上就有機會了,如果你組織和文化是持續開放的,就有機會實現自我變革。
我認為大企業在文化和組織變革上有兩大優勢:一是大企業有規模和基礎做開放上的投入,二是大企業文化中都有一些優秀的基因,只是有時會把它忘了,當環境逼到它痛時,又會喚醒它的基因。你看IBM的文化基因并沒變,還是那三句話:尊重個體、行動卓越、顧客至上,但為什么在郭士納接手前瀕于破產呢?就是把這個基因忘了,IBM能奇跡轉型成功,就在于又喚回了這種文化基因。
賈林男:可自我變革好難,“成功是失敗之母”。
陳春花:剛剛兩位在講,企業在組織和文化上愿不愿意革自己的命。但是一個企業能有機會革自己的命,本身就是一種優勢,如果連革自己命的機會都沒有就更糟。企業自我變革最難,所以我才說根子上的障礙是組織和文化,也就是說,企業持續發展的障礙并不是外部,而是你自己,剛才彭老師提到不知道敵人是誰,也不知道朋友是誰,其實敵人就是你自己。
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這樣,以前外部敵人很清楚,你知道怎么打他,怎么跨越,現在外部全是朋友,敵人變成了自己,你反而不清楚了,因為打自己最難。而且這個敵人還不僅是老板個人,還有整個組織的人,組織里每個人都要革自己的命,你說這有多難。
企業自我變革的“術”
施煒:有一個普遍問題阻礙了中國企業的變革和戰略轉型,就是中國企業從娘肚子一出來,就身處一個競爭非常激烈、復雜,又低層次的紅海中,經營壓力對企業變革的牽制非常大,用一句術語說,中國企業缺少足夠的戰略回旋余地。陳老師感受肯定比我們痛切,中國企業既要賺錢,又要轉型。而外資企業在戰略回旋余地上就大很多,日本一些企業虧了好幾十億美金還有錢支持變革。
陳春花:前兩天聽一位老師介紹稻盛和夫講京瓷,京瓷55年來從來沒有虧損過,也從來沒有裁員過,人家問稻盛你為啥能做到這一步,稻盛說京瓷儲備的現金,足夠讓這家企業什么都不做,正常發工資24年。
也就是說企業在變革時一定要有足夠的回旋空間,如果當期經營壓力不給這個回旋空間,變革是很難做的。中國企業在變革特別難的一點就是之前積累的盈利實際上是不夠的,本來身處白熱化競爭就導致利潤空間不足,有錢的時候又把錢亂花掉。這一點中國的大企業和真正的跨國大企業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歷史積淀還不夠。
你看日本企業也痛過,比如整個家電、汽車業,但它有利的一點是背后有商社,商社很清楚如何用資本和產業整合。日本商社跟西方投資公司、基金公司的最大不同點,是日本商社是基于做產業的,不是一個財務投資,這就使企業有機會和空間做調整。
而中國企業如果想變革升級,就必須承受轉型中的虧損或失敗。這一點我還是很欣賞06年的TCL的,確實把轉型的痛硬吞下來,然后硬轉。回到我們今天“向生而生”的主題上來,一個企業要抱著必活的信念,就必須得承受轉型巨痛,包括你對自己很多東西的超越。另外有必要指出,很多中國企業對利潤的認識一定要扭轉過來。利潤很重要的一個功能不是為了行業第一,也不是為了賺很多錢,而是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做準備和投入。
互聯網時代,老板必須言行一致
賈林男:未來能找到出路的人,一定是回歸自我革命的人。
彭劍鋒:是。美國有一種管理理論——“真實領導力”,提出四大領導要素,我覺得這四點是中國企業家最缺的。第一是自我意識。變革時代,人最容易迷失自我,搞不清自己是誰。這個時代恰恰要回歸本位,認識到自己是誰,內省自己的問題在什么地方。很多企業家提出的都是別人的問題,缺乏自我認知、自我批判的能力。
第二是信息平衡處理能力。互聯網時代信息對稱后,最難處理的是利益相關方的平衡,因為信息越對稱,利益矛盾越沖突。移動互聯網時代,相關利益者全都擺到桌面上來了,比黑箱運作時更難。這時規則就無比重要了,而過去中國大多數老板是不講規則的,個人沒有融入組織,沒有成為企業的企業家,還是把企業當成是個人的,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
第三是內在道德觀的回歸。什么是真實領導力,是回歸到企業家普世的價值立場上來。我研究中國企業史,很多成功者是言行不一致的人,老板治理企業有時候是一種政治運作方式,習慣于潛規則,習慣于忽悠員工。但到了互聯網時代,老板必須言行一致,因為今天說假話成本太高。所以想要真正贏得客戶與員工的信賴,企業家必須堅守道德立場,運用道德的力量來管控企業。
第四是關系要透明。關系透明則要求領導者跟客戶、股東、員工之間等價值鏈上的各個相關者建立透明的關系,把機制制度放在陽光下,規則要透明,要明箱運作,而不要黑箱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