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需要極致的產品,因此更加需要代表著一種人生選擇,代表著堅定、踏實、精益求精氣質的工匠精神!
壹粉們,這幾天在與一些校友討論工匠精神的時候,有人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如今是互聯網思維,是粉絲經濟,是社群電商。“提倡反復磨礪埋頭苦干的工匠精神,是否已經落伍?”這位校友疑惑地問。
工匠精神落伍了嗎?昨晚,媒體人兼投資人紀中展在中歐校友讀書會上應邀分享,回應了這個問題:移動互聯網時代,需要極致的產品,因此我們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很多人認為,工匠精神代表著一種機械重復的勞動,其實,工匠精神有著更深遠的信仰和理想,它代表著一種人生選擇,一種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氣質。優秀的工匠不一定能成功創業,但真正的創業者身上,都有著工匠精神的氣質。
只有工匠精神才能使將一個人的精華血脈注入產品,讓它走得更遠。張藝謀分家的時候,自詡是手藝人,羅胖同學分家的時候,也要自詡是一名手藝人。因為大家都知道,只有工匠精神,才能使人不亢不卑、不驕不躁,可以安身立命、有所寄托。
經老紀授權,壹行堂全文發表昨晚的對話記錄如下:
因為我做“老紀讀書”,每天推薦一本書的緣故,今天野人獻曝在這里分享之前推薦的柳宗悅大師的《工藝之道》這本書,與此相關的互聯網思維,或者說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
從《工藝之道》審視互聯網思維
這本《工藝之道》是柳宗悅大師在幾十年前關于工藝的論文集,他在這本書表達的工藝之美和平凡世界的融合,他強調“民眾”、“實用”、“多量”、“廉價”和“尋常”,他認為這些是工藝之美的基礎,他要探究隱藏在這些價值背后的力量。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那么一剎那有如被電擊中。想起此前,著名作家方希在分享她的《張藝謀作業》時所說,張藝謀自詡是個手藝人,他崇尚的是工藝之美,追求的是工匠精神。
我之前在讀《杜尚訪談錄》時,也看到杜尚也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工匠,最近錘子手機發布會上,羅永浩也說自己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他在談情懷,這種情懷也是工匠精神。
回到現在,互聯網思維是個熱詞,在這之下,很多人都得了互聯網焦慮癥。當然,對于高大上們來說,如果你不能證明你得了互聯網焦慮癥,以及你正在努力地導入“互聯網思維”的話,那你好像就out了,也就是low的一種體現了。
到底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答,尤其是那些大師們。不知道這里有沒有中歐創業營的兄弟,據說那里的每一絲空氣里都飄著互聯網思維的味道。
確實,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有好事者考證,互聯網思維出自百度李彥宏在2011年的一個對話),互聯網已經深度進入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應用領域(如果說互聯網有3個紅利,那第一個階段就是系統紅利,第二個階段是人口紅利,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在是商業紅利,也就是將對我們的傳統行業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思維成為顯學:比如小米做互聯網思維的手機,特斯拉是互聯網思維的汽車,馬佳佳做互聯網思維的成人情趣店……似乎互聯網思維突然變成了一句很靈驗的咒語,只要對著你現在做的事情大聲念幾遍,就能點石成金。
我認為,在今天,互聯網思維病了,準確的說是那些整天滿嘴“互聯網思維”的大詞崇拜的那些人病了,當然不排除他們只是裝病。最近半年,我一直在扮演那個說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倒霉孩子的角色,一直嚷著要警惕那些動不動就跟你說互聯網思維的家伙。因為我認為評價一個人說的“互聯網思維”是不是正見,就要看是不是從用戶出發,以產品為本。其他都是野狐禪。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要去中介,去中心,去組織,去產品,去品牌,去了這么多,會不會讓本來一個有手有腳的健全人成為一個海豹人?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看很多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身處傳統行業的企業家們在互聯網兇猛下恐慌迷茫,似乎推門進入一個陌生趴里,似乎怎么說話都是錯的。
我很早以前,2001年剛入行時曾邀請王石、馮侖、馬云到我負責的論壇做一周版主回答網友提問。其中王石有一段話很有趣,他在2000年的時候說如果搞不懂互聯網就辭職,后來沒搞懂也沒辭職,因為他發現大家都不懂,包括那些向他推銷互聯網概念的那群人。
當時我寫了一個小短文說“14年前,也就是2001年的時候,那時候正是互聯網第一波浪潮來勢正猛的時候,滿天的輿論似乎也是今天這個樣子,當時和現在給我的感覺一樣的,這些傳統行業的大佬們嘴上說著擔心和害怕,實際上已經偷著學習并超越了。新經濟的這些新貴們可別在這樣的場面下沾沾自喜,自以為高明,自以為天老大你老二了。這些老江湖們可是嘴上一套手上一套的,他們不會被顛覆,因為能存活到今天,他們已經數次經歷生與死,他們過的可是刀口舔血的日子,他們對危險有超乎尋常的敏感,他們現在的驚嘆只是在迷惑你們,或者如哄小孩般的表演(我經常對我兒子的一些舉動也很贊嘆和驚奇,比如他能單腿跳了等等)。
他們哪知道,王石和馮侖這批人1999年至2000年期間多次去硅谷,那時候王功權在美國萬通,承擔了硅谷帶路黨的重任。后來馮侖一直做網易的獨立董事,你說他們不懂互聯網嗎?
面對互聯網思維,面對互聯網兇猛還是需要定力和正見,我一直認為有幾個緯度來評定:
1. 趕時髦還是有遠見。有些人是趕時髦,課上了不少錢花了不少,就像當年晉江鞋企雄霸央5時很多企業都請明星做代言,結果一些做配件的公司因為別人請了明星他也趕時髦請了明星,做什么用呢?有些人是有遠見,他清楚自己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
2. 腦袋大還是腳很大。很多人都是腦袋大自然嘴也大,思想旺盛表達流暢,可惜腳很小,邁不出步子。有些人是腳很大腦袋適中,他就走的很快。
3. 有產品還是沒產品。這個是互聯網思維的最重要的一條。你的企業是有產品還是沒產品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了,評價有產品和沒產品的重要標準是你的產品做完了嗎做的極致嗎?我們過去認為產品出廠就是做完了賣給客戶就閉環了,實際上真正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產品出廠只是一半,交給客戶沒有閉環,他的產品與用戶互動產生形成連環圈才算做完。就如我們新買的手機一樣,拿到的新機是裸機,也就是一個有攝像頭的手機而已,等裝上APP后才是80%進度,等到用起來后才是整個產品完成。
工匠精神
回到工匠精神,極致的做產品就是工匠精神。產品是企業的陽面,管理和營銷是企業的陰面,他們的融匯調和了企業的陰陽,我們發現當企業發展的順風順水的時候,是我們關注產品的時候,是產品供不應求的時候,等我們關心管理和營銷的時候,就是公司發展慢下來的時候,毛利低的時候。
很多企業都說自己的產品好,只是缺乏好的管理和營銷,但你深究的話,你會發現他們對于管理和營銷的恐慌是來自于對產品的不自信。
上個月,我在一個領導力的會議上出言不遜,我說現在這樣一個技術推動變革的時代,要讓產品力超越領導力,要讓產品家替代企業家,當然我所說的產品家不是那些宅在家里的技術男,而是人性通透極致做產品的那些大牛。
有工匠精神的產品家才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才是能夠帶領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成功轉型的領導者。當然,現在叫獸們也開始在PPT上打出一行大字:得產品經理得天下。但真得是這樣嗎?
最后總結一下:
1. 互聯網公司不會顛覆傳統行業,反而傳統行業在習慣互聯網后更容易顛覆互聯網公司。
2. 不要害怕門口的野蠻人,我們在牧區生活都清楚,狼晚上叼走的都是病羊,或者是被擠到外圍的身不強力不壯的羊。
3. 傳統行業要把產品做完,不要把產品出廠視為結束,不要把賣給客戶當做閉環。
4. 除了銀行還有更好的資本運作方式,這方面阿里巴巴和浙報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借鑒意義。阿里巴巴用概念撬動資本,用資本買來實體夯實概念,浙報是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都是很有趣的。(來源:虎嗅網)
-----------------
IT高管會:與一群浪漫而有思想的IT高管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