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一帶一路中國東盟
一帶一路示意圖
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圖
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陸地。它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一路,指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兩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南亞
南亞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一環,在美國“重返亞太”和實施“亞太戰略再平衡”的背景下,如何因勢利導,幫助巴基斯坦安全穩定發展,深化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需要進一步探討。
西亞
中國在西亞的主要貿易伙伴一般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石油資源豐富和城市基礎設施需求增長較快的國家。近年西亞產油國的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說明中國與西亞的貿易合作有向別國多元化發展的潛力。
中東歐
歐洲是“一帶一路”的終點站,中東歐是聯系亞歐的紐帶,也是“一帶一路”從亞洲延伸到西歐的橋頭堡。中國尋求拓展產業合作新空間,將中國在高鐵、核電、電信等裝備制造和鋼鐵等原材料生產方面的優質產能與中東歐國家大項目建設的巨大需求結合起來,同時搭建投融資協作。
新框架,擴大人文交流新領域。
中亞
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的中亞五國位于亞歐大陸的要沖,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中亞五國有豐富的油氣、礦產和旅游資源。“絲路經濟帶”不僅有可能把中亞變成連接亞太和歐洲的便捷通道,還為拓展中亞各國與外界的聯系,擴大國際合作帶來可能。
東北亞
“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海陸兩條線將推動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在區域結構上將推動形成一個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的“海陸閉環”。如果說這個“海陸閉環”的西部終端在歐洲合龍,那么其東部終端的合龍地就是東北亞。
東南亞
我國與東南亞沿線國家的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力電氣、建筑材料、交通運輸、商貿旅游等方面。東南亞國家比較突出的需求是基礎設施,如道路、鐵路、橋梁建設等。而我國恰恰在這些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廣東近日率先推出與國家“一帶一路”規劃銜接的《實施方案》,并配套出臺工作重點和近期優先的項目清單。
據悉,《實施方案》具有廣東務實特色,定位、近中期目標、布局、工作重點、保障機制十分清晰,以數據說話。通過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抓手,聯手港澳臺和周邊省區,推進與沿線國家合作,力爭把廣東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樞紐、經貿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
《實施方案》還配套了廣東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優先推進的項目清單,共68個項目,總投資達554億美元,涵蓋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農業、漁業、制造業、服務業6個領域。
為使《實施方案》更具操作性,廣東有關部門拜訪了10個沿線國家駐穗機構,召開11場重點企業和專家座談會,赴6個沿線國家實地調研,完成10項專題研究報告,4次正式征求省內各市各部門意見,并與國家有關部委銜接溝通,形成《實施方案》。
“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詞匯。
如果你還沒有來得及了解什么是“一帶一路”。
讓這一組連環畫來告訴你吧!
看完小圖是不是有些基本了解呢?現在,來看看“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工程規模,據說已達萬億,地方政府聞風而動,期待許久的“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方案終于出爐。
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劃定了中國經濟對外發展的五條國際大通道,圈定了沿線18個省份,并將新疆、福建分別設定為陸海“兩翼”核心區。
借著這個契機,地方正掀起一股投資熱。西部某省份一位官員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由于此前流傳的一份“一帶一路”重點工程項目涉及該省份較少,因此他們正在發動全省企業上報“一帶一路”相關項目。
啟動一批重大項目
此前有消息稱,中國將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發布“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即將出臺的“一帶一路”規劃將包括一份詳細的重大工程項目清單。清單將規劃未來幾年將要簽約、開工的項目,涉及鐵路、公路、能源、信息、產業園區等總計幾百項重大工程。
而最終公布的只有一份頂層設計方案,未涉及重大工程項目清單。但據《華夏時報》記者此前采訪獲悉,確實存在這樣一份清單,并且已在各省份中內部傳閱,清單涉及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
在商務部3月31日上午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也再次提到這批重大項目:“接下來商務部將和沿線國家加強溝通,共同推動實施一批重大的合作項目。”
而這并不是商務部第一次提到“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早在去年12月就有過類似表述,“商務部將用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啟動一批重大合作項目,盡快取得早期收獲成果。”
據悉,慶華集團和哈薩克斯坦合作的煤炭清潔利用項目就是這批重大合作項目之一。寧夏慶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雷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個項目是該集團董事長隨同李克強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時簽約的,大約投資30億美元。
3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安徽召開中部六省經濟形勢和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座談會。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在會上提出,要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圍繞“7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6大領域消費工程”和“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充實項目庫。
上項目,上大項目,幾乎所有“一帶一路”沿線省份都行動了起來。上述西部某省份地方官員對本報記者透露,此前他們已見過“一帶一路”重大工程項目清單,但令他們遺憾的是,盡管該地地處西部要塞,但涉及該省份的重大項目卻并不多,F在他們正在發動全省企業上報“一帶一路”相關項目,爭取盡快搭上這趟快車。
具體到各個地區,如何對接“一帶一路”,以及謀劃新項目,已經成為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比如青島,圍繞打造“一帶一路”北方重要門戶城市的目標,青島市制定實施了《青島市加快“走出去”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行動計劃》,布局推進近80個投資貿易重點項目。而西安今年3月初,也發布了《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規劃》和《西安歐亞經濟綜合園區發展規劃》,并啟動了第一批60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項目,總投資達到1155億元。其中,有12個項目總投資在30億元以上,有4個項目總投資在100億元以上。
新一輪投資熱潮
為什么“一帶一路”讓各地如此“瘋狂”?答案可能就在這些數字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就列舉了幾個“搶眼”的數據:未來5年,中國進口商品將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
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各地方公布的“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規模已達到1.04萬億元人民幣,主要包括重慶、四川、寧夏、江蘇、海南、云南、陜西、廣西、浙江、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廣東、福建等省區市,其中,鐵路投資近5000億元,公路投資1235億元,機場建設投資1167億元,港口水利投資超過1700億元。
“就中國國內而言,‘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囊括了許多邊境省份以及西部省份,這些地區多為不發達地區。而‘一帶一路’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發展方面將會給這些地區帶來巨大發展機遇。”亞洲基金會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博士卞始園說。
中國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提,按照一般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為2至4年計算,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或在3000億至4000億元左右。考慮到基建乘數和GDP平減指數的影響,預計將拉動GDP增速0.2至0.3個百分點。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戰略將涵蓋44億人口,GDP規模逾20萬億美元,分別占世界的63%和29%。管清友表示,隨著“一帶一路”戰略進入落實階段,投資低迷的趨勢可能出現逆轉,中國經濟的第四次投資熱潮即將拉開序幕。
不管各地方政府如何“瘋狂”,企業仍然是受益“一帶一路”的主體,也是服務“一帶一路”的主體。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近日在中央企業規劃發展工作會上表示,2015年中央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推進的“一帶一路”等戰略,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大規模的走出去,高水平的引進來,這些都是‘一帶一路’帶動的經濟增長,企業家有很多新機會。”永隆銀行董事長、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2015中國綠公司年會發布會現場對包括《華夏時報》在內的記者表示,作為一個企業家肯定要實現商業的新價值,進入新常態,可能會面臨很多的矛盾,但是對于企業家來說,看到這些變化,看到新的挑戰的同時,一定要看到我們面臨的很多的機會。
在國家推出“一帶一路”戰略部署之下,企業“走出去”的最佳時機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