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問答 » 知名專家 » 正文

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 顧毓琇:百歲宗師桃李春風

已關閉 懸賞分:50 - 提問時間 2016-10-09 10:35
顧毓琇(1902.12.24-2002.9.9),字一樵,江蘇無錫人,著名教育家、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
1929年歸國后,顧毓琇在國內從事電機工程教學與教育行政工作,20余年。他先后擔任過我國當時許多著名大學的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院長及校長。如曾任中央大學校長、中國政治大學校長、教育部次長等職,50年代到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任教授,后在美國定居。從1926年至1961年間,顧毓琇發表的學術論文達60篇之多。由于他對電機理論的突出貢獻,他于1972年榮獲蘭母金獎。在1946年至1996年長達半個世紀的日子里,他年年當選為國際應用力學個人名譽理事[1]  
他是江澤民朱镕基的老師。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2]  )校長、交通大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等。曾受聘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岸五所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 人物關系
   
中文名
顧毓琇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902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
2002年09月09日
職    業
教育家、科學家、詩人等
畢業院校
麻省理工學院
代表作品
《國殤》等
學    位
博士

人物生平

1902年12月24日顧毓琇出生于江蘇無錫虹橋灣,幼年就讀俟實學堂(今連元街小學)。
1915年,他考入清華學校中等科,苦讀8年后,1923年畢業。

赴美留學

1923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學電機工程科,1925年獲得學士學位。
1926年2月,他發表的《四次方程通解法》一文受到學院的注意,同年獲電機碩士學位。
1928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顧毓琇是該校電機系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中國學者。
1928年8月-1929年1月,擔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

學成歸來

 
1929年歸國后,他歷任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學院院長。
國立浙江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科 主任(1929.6-1931.1)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1932.8-1933)、無線電研究所所長(1934—1937)、工學院長(1933-1937.1)、南昌航空研究所兼任所長(1936.11)
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更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首任工學院院長 (1937.9-)
國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首任院長(1940—1941)
1945年8月19日,抗戰勝利后,顧毓琇被任命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議,出席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受降典禮。不久國家行憲民主化,顧高票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3]  
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兼任教授(1945.9.12-)是江澤民主席就讀交通大學時的老師[4] 
國民政府抗戰時期教育委員會 主任委員
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非黨派人士)
顧毓琇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44—1945)
上海市教育局局長(1945—1947)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1947—1949)
國立交響樂團首任團長(兼)
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1950秋)
1950年,顧毓琇移居美國,歷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正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榮譽教授。
通用電氣公司顧問(1951夏)
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機工程教授(1952.9-1971.12.24)等[5]  
1973年8月顧毓琇夫婦與女兒返回中國大陸訪問,與周恩來長談,并為時在獄中的表兄王昆侖求情。
1979年,因其五弟顧毓瑞將赴大陸講學,便托人主動向中華民國國民大會辭去代表職務,但因種種誤解,最終被中華民國政府注銷國大代表資格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一度無法進入臺灣。
1990年5月,顧毓琇主動寫信請求他過去學生、時任副總統的李元簇,希望恢復他中研院院士身份,得愿。
1992年7月來到了闊別了十四年的臺灣,顧自謂“不勝感慨”,并赴慈湖、頭寮向蔣氏父子靈位行禮。
2002年顧毓琇病重后與夫人王婉靖遷離費城到俄克拉何馬州的女兒顧慰民處居住。2002年9月9日,顧毓琇于美國俄克拉何馬市寓所病逝,享年100歲。2002年9月15日,于費城海城大酒樓舉行追悼大會。2002年10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工學院假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舉辦追思會(Celebration of Life)。
2006年4月,顧氏夫婦的骨灰送回無錫,2006年4月3日,中共無錫市委統戰部于顧氏故居誦芬堂舉行顧老夫婦骨灰安葬儀式(墓位于太湖畔湖景公墓)[6-8]  
賓夕法尼亞大學 榮譽退休教授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岸五所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的名譽教授[9] 

詳細生平

編輯

科壇泰斗·杏壇宿將

顧毓琇紀念館
作為科學家,顧毓琇是國際上公認的電機權威和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
他僅用三年半時間,就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創造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記錄,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獲得該校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他23歲時發明《四次方程通解法》,26歲發明“顧氏變數”,50歲又開始了對自動控制理論的研究,曾獲得過國際上素有電機與電子領域“諾貝爾”獎之譽的“藍姆”金質獎章(Lamme Medel),以及IEEE金禧獎章(Millennium Jubilee Medal)、IEEE千禧獎章(Millennium Medal)和“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
他曾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理論及應用力學委員會委員、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院士(IEE Fellow)、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組織(IUTAM)個人理事 (曾是世界上唯一的華人個人理事),以及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長和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他還是臺灣“ 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曾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臺灣成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榮譽工學博士學位。

文壇翹楚·著作等身

作為詩人,顧毓琇一生創作詞曲歌賦7000余首,出版詩歌詞曲集達34部之巨,是中國歷史上僅次于陸游的多產大詩人。他被海外學術界和出版物評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大詩人之一,1976年還被世界詩人大會加冕為“桂冠詩人”。
作為戲劇家,顧毓琇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之一,曾創辦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上海戲劇專科學校。
他1922年在《小說月報》發表現代話劇劇本《孤鴻》;
1923年編導《張約翰》在北平公演,梁實秋曾擔任劇中角色;
1924年編導《國手》在美國公演;
1925年編導的話劇《琵 琶記》,由聞一多、梁實秋、冰心等加盟在美國波士頓公演;
1925年編導《國殤》;
1938年國立戲劇學校在重慶公演他的抗戰劇《古城烽火》,
1940年他的《岳飛》在重慶隆重公演,隨后被改編成京劇和漢劇公演,在東南各地,《岳飛》還被改變為其他地方戲上演;
1990年,他30年代創作的《白娘娘》由上海戲劇學院搬上舞臺;不久又在新加坡國家劇院公演。 他還出版了《項羽》、《荊軻》、《蘇武》、《西施》等歷史劇。
作為音樂家,顧毓琇曾擔任國立音樂學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
他對古典音樂有很深的修養,讀破了許多中國古代樂譜中的疑難,還曾將姜白石的自度曲譜翻成五線譜,在國際上公演。
1940年,學術界以他的三四八頻率為中國的黃鐘標準音。顧毓琇還是把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翻譯成中文的第一人。
1991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曾舉行他的作品音樂會,
2001年人民大會堂再次舉辦顧毓琇作品音樂會,時任國家主席、總理等出席。

關心祖國·翹盼統一

楊潔篪為顧毓琇致悼詞
在顧毓琇逝世后舉行的追悼會上,他的次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顧慰慶曾說:父親一生唯一的遺憾是未能見到中國的和平統一。顧老在耄耋晚年仍心系祖國統一,他雖身在海外,但對國內大事至為關心,經常為國獻計獻策。
他當過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老師,雖物移星轉,滄海桑田,但他們始終保持著聯系。
1996年,江澤民曾在給顧毓琇的信中題詩:“重教尊師新天地,艱辛攻讀憶華年。”
在1997年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江澤民曾專程到費城顧毓琇的家中探望恩師。
在2000年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時,江澤民又與顧毓琇在紐約共進午餐,暢談兩小時。他曾建議提出:“一個中國,包括大陸和臺灣。”后來,他十分稱許這成為中國大陸兩岸政策的組成部份。在清華大學王大中校長赴費城拜訪他時,他曾語重心長地說: “不能不懂政治,不能不懂國際情況,我這些年就是關心這個,要把中美關系弄好。”一位百歲老人對國際局勢竟如此關注、如此熟悉,并時刻想著為他的祖國貢獻心力,令人欽佩之至。

淡泊名利·為人師表

江澤民宴請顧毓琇全家
顧毓琇雖學貫中西,但卻心胸坦蕩,淡泊名利。他的次子顧慰慶在父親的追悼會上說:“我父親今年多次說,‘身前了俗事,身后少虛名’……父親臨終前講了許多話很少談家事,對國家大事卻非常關心。我向他報告了國內情況,他感到鼓舞和安慰,說他對祖國的事情抱樂觀態度,希望我們也應樂觀。”近年來顧慰慶每年都會來美國侍候父親幾個月。但顧老總是勸他:“早點回去,不要耽誤了國內工作。”
顧老以“學者、教授、詩人、清風、明月、勁松”自謂,表現了他平靜的心態和恬淡的生活態度,然而后人給他的美譽遠遠超出這些。顧慰慶說:父親百年人生,艱難曲折,生活儉樸,不圖享受,有點積蓄就用來設獎學金和捐獻救災。他教育子孫發奮圖強,自己靠自己,他沒有遺產留給我們。父親留下來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它激勵我們愛國愛鄉、弘揚中華文化。

心系清華·禮贈母校

2000年11月20日,清華大學王大中校長、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張素久會長一行赴費城拜訪顧毓琇老學長,深深地被顧老對清華的一片深情所感染。
顧老將國際電工和電子學會為表彰他在工程領域中的杰出貢獻頒發給他的“巨比利獎”和 “千禧獎”的獎盾交給王校長,鄭重地說贈送給清華大學,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四千美金的支票一并捐贈給清華做學生獎學金。顧老此舉令王校長一行十分感動。張素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顧老被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許多所學校聘為名譽教授,并是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雖然他的母校在他年屆百齡才聘他為名譽教授,但他還是把最珍貴的東西捐贈給了母校——清華大學,可見在老人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清華。實際上,無論從他的話語中還是從他的書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母校的一片深情。
他語重心長地告訴王校長,一定要搞好基礎理論研究,辦好數學系、物理系,不能只重應用科學。并說:不能忘記清華一大批老人,那些老教授們,像王淦昌、錢三強等等,沒有他們清華就沒有如今的地位和成就。”
當王大中校長表示,顧老百歲時還要來慶祝他的百歲壽辰。顧老一邊連聲說“不用了!”一邊請人端上來一個早已準備好的生日蛋糕,說:“今天就算給我過百歲生日,明年就不用再來了。”然后就分蛋糕給大家吃。
顧老的這一安排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張素久后來回憶說:“當時給我一個強烈印象就是,老人為了會見來自母校的客人,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借這次會面,對母校做了一個重要的交托。”

佛學造詣

顧毓琇對宗教的研究,造詣精深,在佛學方面的建樹,影響深遠。他一生走遍名山寺院,與許多名僧大佛都有交情。經過半個世紀的業余研究,他出版了《禪宗師承記》和《日本禪宗師承記》等專著。
1979年,顧毓琇以英文巨著《禪史》震撼國際佛學界,贏得了海外該領域學者們的廣泛尊重。

見證歷史

顧毓琇與周恩來
在顧毓琇的百年人生中,他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結交了許多歷史人物,比如周恩來和鄧穎超, 就是顧的好朋友。顧毓琇35歲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即副部長)時曾與同級別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成為朋友,多年后兩人在中共十大閉幕當晚在人民大會堂相見,暢談達三個半小時,周恩來曾說:“顧毓琇是國民政府中難得的客卿”。在那次會見后,經過周恩來的過問,顧毓琇的表兄王昆侖得以從監獄中釋放。王昆侖先后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顧毓琇的母親與王昆侖的父親是親兄妹。
顧毓琇另一個曾是國家領導人的親戚是表妹錢正英。顧毓琇的祖母與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的外祖父是親兄妹。顧毓琇曾與蔡元培、胡適、梅貽琦等過從甚密,亦師亦友。顧毓琇是梅貽琦將他請到清華擔任工學院院長的。 據梅貽琦日記記載,抗戰時,梅貽琦常到顧宅,并無需打招呼,顧如不在,他就自己做東西吃,宛如回到自己家里。
顧毓琇與鄧小平
顧毓琇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因而常常到梁家就餐并聆聽梁啟超的教誨,顧毓琇赴美留學前,梁啟超曾專門親筆書寫對聯相贈。
顧毓琇與梁實秋在清華學校上學時既是同班同學,還是室友,到了美國波士頓后仍然合租公寓一起住。
顧毓琇與聞一多從清華起就結下了珍貴的友情,在波士頓演出顧毓琇的話劇時,聞一多專程從紐約趕去,設計舞美。據聞一多的兒子回憶,抗戰時,顧請聞一多到教育部任職,聞一多未就,就此曾引起了聞一多夫婦之間一次激烈的爭吵。 在聞一多被殺害后,顧毓琇不顧高官身份,毅然參加老友追悼會,還發表紀念演講。
顧毓琇與冰心同船赴美留學,后來介紹自己的同班同學吳文藻與冰心結為夫妻,顧毓琇留學閑暇時常與他們泛舟于學校附近的湖中。
江澤民夫婦在美國看望顧毓琇夫婦。
顧毓琇與張大千的友誼始于顧毓琇促成張大千的敦煌之行,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兩人成為知己,張大千經常在顧毓琇家中作畫,以詩唱和,有一次顧訪巴西,張大千還親自為顧發大烏參,盛情款待。
顧毓琇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并擔任過清華工學院院長,與同時期的另外三位院長馮友蘭、葉企孫和陳岱孫也交往頻繁,同為名垂青史的清華“四大院長”。他曾營救過被捕的馮友蘭和葉企孫。
顧毓琇還是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的老師,也是達賴的哥哥的老師。他親自給中華民國原副總統、國民黨副主席李元簇發過文憑。
另外,顧毓琇還是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的父親董浩云的摯友。
顧毓琇的兄弟中有五個獲得過洋博士,是民國時期盛傳的民間佳話。
顧毓琇學貫中西,文理兼通,其學術建樹橫跨科學、教育、文學、戲劇、音樂、佛學等,堪稱奇跡,曾被臺灣媒體稱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在人文和科學領域取得世界公認的成就的大 師。顧毓琇是世界上的電機權威和控制論的先驅,曾獲國際電機與電子領域的“藍姆”獎,并是世界詩人大會加冕的“桂冠詩人”。顧毓琇可能是他那一輩人中在世界學術舞臺成就最高的一個(顧毓琇的同事楊武之的兒子楊振寧和經顧毓琇推薦進臺灣中央研究院做院士的朱棣文獲諾貝爾獎,都是后來的事兒了)。江澤民主席曾這樣評價顧毓琇:“顧老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教書育人,師表天下。畢生孜孜好學,且心系祖國統一,獻計獻策,為眾所敬仰。顧老師的崇高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
朱镕基總理對顧毓琇的評價是:“ 顧老師畢生治學嚴謹,文理兼通,為人師表,乃眾之楷模,顧老師心系祖國和人民,拳拳之心,永昭后人[10-11]  。”

名人趣事

顧毓琇這個名字,對當今的中青年人來說,的確比較陌生,如果不是1997年江澤民主席訪美時,特意到費城他的寓所去看望這位老師,許多人對他可能還一無所知。然而,這位既是科壇巨擎,又是文壇翹楚,且德藝雙馨的中國奇才,在半個世紀之前,其聲名已和冰心、梁實秋一樣如雷貫耳,集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于一身。
顧毓琇是中國電機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是國際上公認的電機權威和現代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生前是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資深院士,曾獲得該學會頒發的“蘭姆”金質獎章、千禧獎章和杰出貢獻獎。顧毓琇還是一位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佛學家于一身的文理大師。作為教育家,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和電機系的創始人之一,曾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教育部政務次長等職,江澤民、錢偉長等曾是他的受業學生;作為詩人,他一生創作詩詞7000多首,是世界詩人大會加冕的“桂冠詩人”;作為戲劇家,他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之一,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相繼有十幾部話劇在中國和國際上公演,與曹禺也有師生之誼;作為音樂家,他曾擔任國立音樂學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長,是中國黃鐘標準音的制定者,中國古樂的研究權威;作為佛學家,他的英文巨著《禪史》和多部佛學研究專著深受國際佛學界的重視。

人物故事

業精于理,學博于文

“業精于理,學博于文”,這是顧毓琇的獨特之處。他在電機專業上辛勞地付出了畢生的心血,而且還不懈地從事文學創作。他的博學于“文”不止是文學,而是大文化。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在清華學校讀書期間,他就愛好文學,創作活躍。1921年底,清華文學社成立,他即與聞一多梁實秋朱湘等成為該社成員。當清華劇社問世時,他是首任社長。他用“顧一樵”的筆名,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以至后來他不但成為一個機電工程教授,而且還是文學家、詩人和戲劇家。
顧毓琇更是一位愛國者。1919年,他積極參加了著名“五四”愛國運動,率領清華同學上街游行示威;他曾為賑災下鄉調查災情,訪貧問苦。1931年,他以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的身份帶學生到南京下關車站恭送十九路軍到上海,參加松滬會戰。1937年春,他與北京教育界的蔣夢麟胡適梅貽琦等12名知名人士發表聲明,要求政府“用全國的力量維持國家領土及行政的完整”。1945年9月9日,抗日戰爭勝利,他有幸參加了在南京的受降典禮……
顧毓琇曾是江澤民主席在交通大學讀書時的老師。1997年10月,江主席到美國訪問時,特意到費城去看望了他。江主席還向隨行人員介紹說,顧老不僅是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而且還是一位文學家。

冰心夫婦的摯友和紅娘

冰心與顧毓琇的交往要追溯到70多年前。1923年,在清華學校讀書的顧毓琇被保送公費到美國留學。那年同船到美國去的有冰心、吳文藻、梁實秋和許地山等人。從中國到美國,那時只能乘船去,路上大約要走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顧毓琇和愛好文學的冰心、梁實秋、許地山等同學們一起在船上辦起了名為「海嘯」的壁報。他們寫詩、寫小說、寫白話文(當時正提倡寫白話文),各自將自己創作的詩文發表出來。其中,他們這幾個人搞得最起勁。從燕京大學赴美的冰心,表現出特有的文學才華,大家十分欣賞。學習社會學的吳文藻本對文學不感興趣,但因與顧毓琇私交很好,也成了這幾個人的好朋友。
到了美國,在波士頓附近,他們幾個中國留學生們經常聚集在一起,討論時事、研究文學、演文明戲。當時因為劇本很少,大家就讓以筆頭快著名的顧毓秀執筆寫劇本。1925年,顧毓琇將我國的傳統戲《琵琶記》改編成話劇劇本,由梁實秋翻譯成英語,在波士頓公演受到歡迎。劇中梁實秋扮演蔡中郎、顧毓秀扮演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多才多藝的聞一多,此時也在美留學,他是顧毓秀清華的老同學,為了演出成功,他幫忙將劇中的布景畫出來。那宰相的蟒袍也是由他一筆一筆的畫出來了。演出那一天,他還專程趕到波士頓,并親手為冰心等演員化妝。
這次演出的是中國古代戲劇以其獨特的形式和纏綿感人的情節在美國戲劇舞臺上首次亮相,大顯中國留學生的風姿,令美國觀眾大開眼界,也使他們這些文學摯友,更加深了了解。
盡管「胸襟之高超、感覺之敏銳、性情之細膩均非一般人可企及」的冰心,令不少愛好文學的男士敬重與愛慕,但她卻和學習社會學的吳文藻結成了終身伴侶。而人們卻不知,是顧毓琇為他們牽了紅線。
吳文藻生于1901年,是江蘇江陰人。早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堂,1923年赴美留學,先后在達特默思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和人類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在燕京大學任講師、教育社會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等,后任云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就是因為顧毓琇家在江蘇無錫,而吳文藻家在江陰,無論是北上求學,還是轉路去美國留學,吳文藻每次都要從無錫經過,因此經常要住在顧毓琇的家里。從十幾歲起,他們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又因為學習文學的冰心和愛好文學的顧毓琇經常在一起研究文學,探討人生,也就使冰心和吳文藻有了更多的接觸,并由此漸生愛情,終成眷屬。他們夫妻兩人和顧毓秀之間的情誼長達70多年,在中國文壇上確是一段佳話。

洋裝穿在身·心是中國心

作為世紀老人,顧毓琇雖然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是在海外度過的,但誠如歌所云:「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顧毓琇早年求學美國,1950 年又赴美進修,后定居。但他一直沒有加入美國籍。直到1973 年,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會議在莫斯科召開,非美籍不能辦簽證。作為科學家,他絕不能放棄這一重要的學術交流機會,于萬般無奈之中他加入了美國籍。兩個月后,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他冒險試飛,由倫敦、香港輾轉回到祖國內地,與闊別24年的親友歡聚,重訪北大、清華故舊。8月29日晚,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他與夫人及其在京的親屬,「談至深夜」。
從此,北京的大門向他打開,他十分珍惜這個機遇,力求為祖國多做些貢獻。中美正式建交后,顧毓琇來京的次數越來越多,對祖國的愛越來越深。從那時起,至今他先后8次回到祖國。他來探親、訪友、講學,為國家建設獻計獻策。此間,鄧小平同志兩次接見了他,也采納了他對改革開放的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澤民主席還恭請顧毓琇及其家人到中南海作客。當時江主席贈其「重教尊師新天地」一詩,顧毓琇遂和詩答謝。自此,江主席和顧毓琇之間每年都有書信來往。每到春節前,江主席都要給自己的老師送賀卡。2002年9月11日,顧毓琇去世,享年100歲。
1938年后,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參加國民政府,任戰時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政務次長。曾任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國立音樂學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首任院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曾創立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今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
1950年移居美國,先后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榮休教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理論及應用力學委員會委員、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IEE)會士、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組織(IUTAM)個人理事;曾獲得IEEE蘭姆金質獎章(Lamme Medal),“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IEEE電路及系統學會(CASS)金禧獎章(Millennium Jubilee Medal)和IEEE千禧獎章(Millennium Medal);曾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臺灣成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榮譽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岸五所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顧一樵先生兼好文藝,早年為文學研究會會員,1924年以來,先后出版小說、戲劇、詩詞、宗教、音樂著作八十余部,1961年臺灣出版有《顧一樵全集》十二冊,2000年大陸出版《顧毓琇全集》十六冊。顧毓琇是世界詩人大會加冕的國際桂冠詩人,并曾獲巴西人文學術院金質獎章(Pro Mundi Beneficio Medal)。
顧毓琇故居為顧毓琇祖上顧鴻逵于清朝嘉慶年間(1908)建造,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在這座故居中,誕生了顧毓琦德國漢堡大學博士)、顧毓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瑔(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顧毓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瑞(臺灣文化大學博士)五兄弟。顧氏家族“一門五博士”,在無錫被傳為佳話。
顧毓琇2002年9月9日逝世后,遵照顧毓琇的遺愿,其公子顧慰慶代表顧氏家族將故居捐獻給了無錫市人民政府。鑒于顧毓琇在海內外的影響,無錫市政府決定修復保護顧毓琇故居,并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批示,同意將顧毓琇故居改建為顧毓琇紀念館。顧毓琇紀念館由其學生江澤民題寫館名,該館是江蘇省自周恩來紀念館之后第二座被正式批準建立的名人紀念館。紀念館地址:江蘇省無錫市學前街三號。
2012年12月18日,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協辦,舉行了“顧毓琇教授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12] 

主要著作

《芝蘭與茉莉》,商務印書館(上海)
《張約翰》(6/17/1923在清華公演,由顧毓琇編導, 單行本(北平)
《國手》(10/10/1924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瑟琶記》(3/28/1925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國殤》(9/5/1925在Syracuse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孤鴻》(小說月報叢刊),商務印書館(上海)
《四次方程解法》,M.I.T. 電子叢刊53
《電機瞬變分析》(Transient Analysis of A. C. Machinery),M.I.T.
《荊軻》, 單行本(南京)
《岳飛》(1940月在重慶公演。另有改編的京劇本,漢劇團在北碚公演), 單行本(南京)
《岳飛及其他》, 單行本(南京)
《電機論文集》(中國電工學會),C.I.E.E.
《我的父親》, 新月書店(上海)
《牧羊神》(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西施》(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 商務印書館(上海)
《中國科學化問題》,單行本(北平)
《電工原理》(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直流電機原理》(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白娘娘》,商務印書館(香港)
《古城烽火》(9/9/1938在重慶公演。抗戰勝利后在上海公演),中正書局(重慶)
《荊軻》(插曲樂譜,由陳尚能作曲),單行本(重慶)
《快樂頌》(中譯詞,樂譜由陳田鶴訂譜,抗戰勝利后上海重印),單行本(重慶)
《蘇武》(11/18/1943在重慶公演),商務印書館(重慶)
《蕉舍吟草》,世界書局(上海)
《中國的文藝復興》,中華書局(上海)
《中國經濟的改造》,中國編譯社(上海)
《戰時教育的回憶》,單行本(上海)
《海濱集》(中譯詩歌),單行本(香港)
《唐宋長短句》,單行本(香港)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海外集》,單行本(臺北)
《顧毓琇全集》(十二冊),商務印書館(臺北)
《Transient Circuit Analysis》,D. Van Nostrand, Princeton, N. J.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inear Systems》,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 Scranton, PA
《顧毓琇歌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松風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唐宋歌譜廿五調》,商務印書館(臺北)
《蓮歌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岡陵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宋詞歌譜四十五調》,商務印書館(臺北)
《顧毓琇歌十首(樂譜)》,“國研院”(臺北)
《梁溪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惠泉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蕉舍詞曲五百首》,華岡書局(臺北)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科學論文集,共1205頁),臺灣大學出版社
《錫山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太湖集》,商務印書館(臺北)
《蕉舍詩歌一千首》,華岡書局(臺北)
《和清真詞及其他》,華岡書局(臺北)
《禪宗師承記》,真善美出版社(臺北)
《日本禪僧師承記》,真善美出版社(臺北)
《蕉舍旅游三百詠》,華岡書局(臺北)
《History of Zen》(英文《禪史》),英杰出版社(臺北)
《潮音集》,華岡書局(臺北)
《長春集》,華岡書局(臺北)
《One Family Two Worlds》(英文自傳),英杰出版社(臺北)
《和淮海詞及其他》,英杰出版社(臺北)
《和淵明詩及其他》,華岡書局(臺北)
《顧毓琇詩選》,學林出版社(上海)
《和唐詩三0三首》,英杰出版社(臺北)
《自訂年譜》,英杰出版社(臺北)
《顧毓琇詞選》,黃河大學(鄭州)
《和夢窗詞及其他》, 英杰出版社(臺北)
《顧毓琇戲劇選》,商務印書館(北京)
《齊眉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
《Scientific Papers》(科學論文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
《耄耋集》,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水木清華》,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蕉舍詩詞》,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顧毓琇詩歌集》,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顧毓琇詞曲集》,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行云流水》,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顧毓琇全集》(共十六冊,獲大陸“國家圖書獎”),遼寧教育出版社 (遼寧)
《百齡自述》,江蘇文藝出版社 (南京)
《One Family Two Worlds》,南京大學出版社
《一個家庭,兩個世界》(中文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顧毓琇詩詞選》(漢英對照),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梅貽琦年譜》,自費印刷
(顧毓琇全集:第1卷 散文、小說/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2卷 戲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3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4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5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6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7卷 音樂/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8卷 論著/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9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0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1卷 自傳/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2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3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4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5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6卷 譯著/ 顧毓琇著)(顧毓琇全集:第1卷 散文、小說/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2卷 戲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3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4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5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6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7卷 音樂/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8卷 論著/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9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0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1卷 自傳/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2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3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4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5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6卷 譯著/ 顧毓琇著)

人物評價

顧毓琇塑像 南京大學立
顧毓琇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一生充滿傳奇。
作為教育家,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并創建了清華大學電機系、無線電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1944年擔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2]  )校長。
此外,他還是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以及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今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的創始人之一。
他不但是國際公認的電機權威,還是國際詩人大會加冕的桂冠詩人;他不但是我國電機、無線電、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還是中國古典音樂家、佛學家以及我國話劇創作的先驅者,可謂學貫中西、文理兼長[13]  



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

2011年11月19日   來源:廣州日報

 

劉宜慶 著

華文出版社

顧毓琇:百歲宗師桃李春風

2002年9月9日上午8點15分,一代文理大師顧毓琇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城埃德蒙德市奧克拉荷馬大學醫療中心病逝,他生命的休止符停留在100歲,這恰好是一個世紀的長度。

顧毓琇的人生是一個傳奇,一個將科學、戲劇、詩歌、音樂、佛學譜寫成多彩人生的傳奇,我們不妨回望他的精彩人生。顧毓琇,字一樵,1902年出生于江蘇無錫名門望族。顧毓琇5歲入私塾,10歲考入無錫著名的“俟實學堂”。1915年,顧毓琇進入清華學校在清華園讀書8年。

1922年4月,清華校長特邀梁啟超來校講學,先后開講中國詩學、哲學與歷史,顧毓琇從他的課程中受益良多。梁在清華有處寓所,顧毓琇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常在課后到梁府,得到梁啟超的賞識。梁啟超書橫幅贈給顧毓琇,題記中有“顧生毓琇嗜文藝,新詩歷落鳴寒玉”之句。

顧毓琇在清華求學期間,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在這場自發的學生愛國運動中,擔負起清華學生會派給的任務。

1921年10月,北大校長蔡元培來清華演說。11月20日,清華文學社成立,顧毓琇和聞一多、梁實秋、朱湘、饒夢侃等人即是這個文學社的第一批成員。顧毓琇擔任小說組組員和戲劇組主席。顧毓琇寫作和翻譯的小說,刊登在《小說月報》和《時事新報》上。

當年清華文學社與文學界有著密切的聯系,顧毓琇等人的作品受到文壇的重視。鄭振鐸在1923年1月25日致顧毓琇的信中提出:“《小說月報》擬出一《現代歐洲文學號》,你和你的同學們不知能騰出些工夫,替我們做幾篇文章否?”

清華園8年,顧毓琇的中文老師是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英文閱讀老師是林語堂,他對文學、戲劇都有濃厚的興趣。“清華給了我方方面面的教育:精神上的,身體上的,智力上的。”顧毓琇已經做好了到麻省理工學院專修電機工程的一切準備。

1923年8月,顧毓琇和清華同學一起乘坐“杰克遜總統號”赴美留學,同船去美國留學的除了清華同學梁實秋、吳景超、施嘉煬、王化成、孫立人、孫國華、吳文藻等人,還有燕京大學畢業的許地山和謝冰心。顧毓琇上船前,經鄭振鐸的介紹認識了許地山,顧毓琇、梁實秋、許地山和謝冰心在旅途中合辦壁報“海嘯”,消遣旅途上的時光。

顧毓琇與梁實秋在清華學校上學時既是同班同學,還是室友,到了美國波士頓后仍然合租公寓一起住。顧毓琇在美國留學學的是電機工程,但留美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愛好戲劇,排練話劇演出成功,成為他們美好的記憶。

1924年中秋節開始,趙太侔和余上沅、熊佛西、聞一多等喜歡戲劇的留美學生,開始排演五幕英文古裝劇《楊貴妃》。是年12月,趙太侔等人精心準備的《楊貴妃》在紐約公演,大獲成功,轟動一時。

在波士頓一帶學習生活的中國留學生受了影響,組織演出《琵琶記》。顧毓琇和梁實秋是此劇演出的策劃者,顧毓琇從明代初年高則誠的《琵琶記》中節選出一段,改寫劇本,由梁實秋翻譯成英文。

梁實秋在劇中飾蔡中郎,謝文秋飾趙五娘,顧毓琇演宰相,冰心演宰相之女,曾昭掄在劇中也扮演了角色。劇組在排練中遇到了難題,為了解決布景和服裝,梁實秋寫信向聞一多求救。趙太侔和余上沅從紐約趕到波士頓,協助梁實秋等制作布景,并把《楊貴妃》劇中的一些服裝帶過去。

1925年3月28日,波士頓的中國留學生在美術劇院正式演出《琵琶記》,觀眾一千人左右,有大學教授、文化界人士、中國留學生和華僑。演出十分成功,轟動波士頓。演出前,聞一多、趙太侔特意從紐約趕來助興。

《琵琶記》演出成功,為留美的學生留下一些趣話。轉到牛津大學讀學位的許地山知道消息后,立即給顧毓琇寫了一封信表示祝賀,信中還調侃梁實秋說:“實秋真有福,先在舞臺上做了嬌婿。”因為都是年輕人,而且又是身在風氣開的美國,演出結束后,朋友們都拿這幾個人來打趣。而且因為大家都是單身男女,開玩笑的同時,也有人帶著認真的成分。

顧毓琇當時看了許地山的來信后,就特地把這一段調侃梁實秋的話拿給冰心看,冰心一笑置之。因為有人也常拿梁實秋和謝文秋打趣。當謝文秋和同學朱世明訂婚后,冰心就調侃梁實秋說:“朱門一入深似海,從此秋郎是路人。”梁實秋很喜歡“秋郎”這兩個字,回國以后以此為筆名,寫了不少文章,后來結集為《罵人的藝術》,一度暢銷。

1926年1月,顧毓琇寫成歷史劇《蘇武》,因在工廠實習之故,未能親自擔任導演演出此劇。這年秋天,顧毓琇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的申請者之一,主修電機工程,輔修數學。

顧毓琇回憶美國留學經歷時說:“從1923年9月到1928年2月,我總計花了四年半的時間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三個學位。杰克遜教授常常向其他學生提及這一紀錄,而我起步又較其他學生為晚。”1929年2月,顧毓琇接到浙江大學工學院的聘書回國,開始了執教生涯。




 



問題補充:
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 顧毓琇:百歲宗師桃李春風
189 次關注     提問者: 匿名  


[ 知識問答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問題搜索
     
相關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湛江市| 金湖县| 建宁县| 禹城市| 鄂州市| 翁源县| 永兴县| 桐柏县| 天台县| 阜南县| 临汾市| 慈溪市| 肇州县| 鄂尔多斯市| 邵武市| 阜城县| 佛冈县| 葫芦岛市| 永川市| 湖州市| 鲜城| 河间市| 沁源县| 嘉义市| 三原县| 理塘县| 尉犁县| 庆安县| 静安区| 曲周县| 读书| 凌海市| 宁晋县| 凭祥市| 镇赉县| 柳州市| 科技| 新竹市| 高淳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