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生相處使我充滿正能量
——記2013年“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黃霞
研通社記者 宋一葦
圖為黃霞老師近照。
圖為黃霞老師在給學生上課。
孜孜不倦,堅守在教學一線傳承教書育人;兢兢業業,奮斗在研究前沿帶來科技創新。這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黃霞一貫恪守的工作準則。高校任教24年來,黃霞憑借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黨的教育方針的深刻理解,把“育人”的觀念切實融入到教學工作中來。她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嚴謹的治學態度、充滿正能量的生活觀念,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樹立起一面旗幟。
學而為師,愛這太陽底下最光榮的事業
黃霞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水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主任,在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科研工作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然而比起這些,黃霞最鐘愛的頭銜還是同學們親切稱呼她的那一聲聲黃老師。
“教學工作總是使人充滿正能量。”談及自己的教師之路,黃霞的臉上不由綻放出笑容。“年輕人是充滿活力的,長期同他們相處,我也能永葆樂觀積極的心態,有動力、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黃霞早年畢業于重慶大學(重慶建筑工程學院),1988年在日本取得化學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回國后進入清華大學,成為環境學院(原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一名教師。黃霞最初選擇這條教師之路的理由很簡單——在她心中,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我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在大學里任教,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傳授給學生,而學生的很多想法又激勵你去獲取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生和自己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
盡管忙于大量的科研和行政工作,黃霞在教學工作上卻從未有過半點懈怠。她有一句名言常常掛在嘴邊:“‘教’授、‘教’授,第一要務是要教學生、培養學生。”她認為,對于大學教師而言,教學工作應是本職工作,也是首要工作。“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學生是咱們的未來。大學和大學教授應當把人才的培養放在各種工作的首位,這一點是不能變的。”
“人民教師最光榮。”評價起教師這份職業,黃霞還是覺得這句老話最為合適。“盡管有時忙于工作,我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是這絲毫不會減少我的快樂。我十分熱愛我的職業,我的工作就是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熱力教改,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黃霞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她主講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本科生基礎主干課《水處理工程》、《環境工程原理》課程,先后被評為北京市高校精品課程、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教學過程中,黃霞以誨人不倦的和藹態度、詳盡深入的內容講解和生動豐富的課堂組織形式,得到了學生們的愛戴和贊譽。
近年來,黃霞傾注心血,從自己主講的課程出發,熱力推動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融合,為高校教育改革事業做出了貢獻。她認為,清華培養的學生應當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較強的創新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而教師的職責就是給學生提供這樣一種發展的平臺和成長的土壤。“我們努力進行教學改革,正是為了給學生提供這樣一種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有機融合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自主嘗試、深入體會授課中沒有具體說明的東西,反過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接受。”
在黃霞和團隊的努力之下,教學體系不斷地發展完善,課堂組織形式也不斷開放創新,真正實現了她所期望的“從灌輸知識到培養人才”的轉變。例如,為鞏固理論課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開設了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的開放型實驗教學。學生分成4-5人一組,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實驗,并在與教師的討論過程中改進實驗方案。學生們在實驗設計過程中能夠大膽嘗試自己的想法,提出許多新穎獨特的創意。黃霞說,這種開放型實驗教學,一方面可以保證所有同學都能達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還能給予有想法的同學自由發揮的空間與平臺。
黃霞的團隊在課程體系和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配套教學實踐、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學系統。在歷屆教學評估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環境學院名列前茅。這種理論課—實驗課—工程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受到一致好評,近年來逐漸被國內其他高校同類課程教學所采納。
亦師亦母,愿做學生生活中的指路人
在不辭辛苦為幫助和支持青年環境科研工作者不斷成長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的同時,黃霞在生活上對學生的關懷也總是細致入微。“黃老師對待學生可謂盡心盡力。無論是科研上還是個人生活上,黃老師總是給予學生最親切的幫助與指導。”黃霞的助理張碩潔對記者說。
碩士生任仕廷總在夜里精神充沛,充滿靈感,為了配合他的節奏,黃霞也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時常熬夜為任仕廷解答學術疑難。每到期末考試之前,黃霞總是抽出時間為同學們答疑,約定的答疑時間是一點到四點,黃霞卻總是一答就答到六點多。“很多老師愿意為同學們答疑解惑,但黃老師卻總是主動發現同學們的困惑并予以幫助。對于普通的學生來說,這兩者之間其實是有著很大差別的。”黃霞的博士生,2012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陳熹這樣說。
2012年6月畢業于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孫昊天曾是黃霞課上的一名學生,畢業設計期間,他因實驗長久沒有進展而灰心喪氣,便通過飛信簽名訴說苦惱。沒想到簽名發出后,幾分鐘內就收到了黃霞的回復,鼓舞他不要輕易言棄。對于學生來說,黃霞是科研與公務繁忙的大教授,而她總能在細微之處關心到每一個普通的學生,由此傳遞出來的正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孫昊天于是潛心回到實驗室,實驗最終取得了成功,而他的畢業論文也被評為當年清華大學優秀畢業論文。
黃霞今日對于師生之道的認識,實際上受到了很多前輩師長的重要影響。每每回憶及此,黃霞便會說起初入職時,是一同共事的著名環境學家錢易院士的“為人為學為師”使她對于教師職責崇高性的理解更加深刻。“錢老師總是很平和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她認為學生的需求就是教師的方向。教學工作對學生的培養非常重要,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就應當努力地去做好教學相關的每一件事。”黃霞回憶道。
學生對于黃霞而言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談及對于孩子們的期望,她像世上一切的師長與母親一樣,希望他們擁有自立與創新的能力,更“希望他們真正擁有一種清華精神,擁有一份自己的夢想,并不斷朝著自己的夢想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