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清朝末期,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自來水事業發端。擰開龍頭,清水如注,咕咚咚下肚,自來水被視為方便、潔凈的偉大發明。
百年后,4000余家自來水廠,每天供應6000萬噸自來水,覆蓋全國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水質安全,重若泰山,關系國計民生。
然而如今,自來水卻面臨前所未有的質疑和猜測:一邊是各地政府“各項指標均符合飲用水標準”的聲明,一邊是專家20年不喝自來水的現身說法。
哪些環節影響自來水品質
趙飛虹,58歲,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會長、北京愛迪曼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她的丈夫,李復興,73歲,曾在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飲用水產業委員會任職。
今年1月初,二人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個“北京市最會喝水的家庭”透露:他們20年不喝自來水、只喝礦泉水。在公眾的激烈反應下,北京自來水集團出面表態,北京自來水符合國家106項水質標準,請市民放心飲用,并稱北京水質全國最好。
趙飛虹隨后公開表示,不喝自來水不是因為自來水不安全,而是覺得喝礦泉水更健康。北京如此。全國各地的水質安全情況如何呢?
水源:合格率70%還是50%?
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來龍去脈。
幾乎所有專家都一致表示,水源污染,是自來水水質安全最大的問題。如果源頭污染,就會導致后續環節負重難行。
76.5%和70%,城市飲用水水源合格率方面最常出現的兩個數字,前者出自環保部《201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狀況》,后者曾被衛生部、水利部、住建部等公開提及和使用。
但從事水處理研究30余年,并曾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任職10余年的資深水質安全專家白康(化名)表示:“飲用水水源合格率不足50%。”
直飲水,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
“中國內地還沒有一個城市能實現直飲水,都需要燒成開水以后才能飲用。”劉睿笑稱,“總宣傳喝生水不衛生,這是最大的謊言,在歐美國家,很多城市都可以直飲自來水。”
然而,即使燒成開水,能殺死的也僅是微生物污染,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離子仍然存在,甚至因為高溫加熱而進一步產生化學變化,加強沉積和突變。
如何處理?專家們給出的一致答案是深度處理工藝。
2009年,住建部對全國4457個水廠進行了大排查,但具體調查數據至今仍未公布。據參加此次調查的專家劉睿透露,全國水廠中有75%采用常規處理工藝,23%采用簡易處理或未經處理,采用可以有效去除多種污染物的深度處理工藝的水廠僅為2%左右。
第三方檢測將提高可信度
“各項指標均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承諾常出現在各地地方政府的口中,但它并不能平息公眾的懷疑和擔憂。
今年1月15日起,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將首次通過門戶網站向社會公布供水水質信息,每季度一次。顯然,在猜測和質疑聲中,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希望通過信息公開贏取信任和支持。
但專家們并不買賬。“意義不大。”劉睿認為,這是一次進步,但不解決“自監自測”的問題,可信度仍是軟肋。
作為主管單位,住建部同樣是利益相關方。
2009年,全國水廠普查數據并未公開。2012年5月,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宋蘭合曾透露,2009年全國普查涉及的4000余家水廠中有1000余家出廠水質不合格,引發了公眾普遍關注。
隨后,該機構主任邵益生稱,2009年水質普查合格率為58.2%,但2011年住建部又對占全國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來水廠出廠水進行了抽樣檢測,水質達標率為83%。
最后的關卡是衛生部下屬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市、縣都有各級疾控中心,每年做一到兩次的水質全分析。”曾多次參與此項工作的白康介紹說,作為“局外人”的疾控中心成為最客觀公正的檢測方。
但據白康介紹,監測結果并非公開,而是交由各地政府部門,“政府說能公布再公布。”
此外,疾控中心也并非真正身處“局外”。據白康了解,除中國疾控中心外,各省、市、縣級疾控中心的財政撥款并非由衛生部下撥,而是由各級地方政府撥款。“地方政府既管著水廠,又管著疾控中心,它會不會有顧慮?尤其是監測結果不樂觀的時候”?白康說,從未見過有監測報告說某地水質不好。
如果按照這種邏輯,那么無形中,某些地方政府就可能會成為利益中轉站,把水廠和疾控中心拉到了一條船上。
多年來,業內專家都在積極呼吁“第三方檢測”。“不是監察測量,而是檢查測量。”在水質檢測實驗室工作的趙飛虹解釋說,“由中立的實驗室承擔檢測任務,政府、水廠、公眾都可以拿樣本到這里檢測,實驗室只是技術部門,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但現實是,“我們實驗室可以檢測,但結果很容易被官方推翻,因為我們不是國家授權的權威機構。”趙飛虹對此很無奈。
獲得國家授權并不難,樊康平介紹說,“通過國家技術監督局的資質認證就可以。”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全國獲得授權的實驗室不足百家,都在水務集團。”劉睿稱。
二次供水該誰管?
二次供水被稱為自來水全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最后的環節,最容易被忽視。
由于市政供水管網壓力不夠,城鎮六層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壓實現供水,具體方式是在管網末端建設蓄水池或水箱,通過水泵等設備加壓,使自來水“水往高處流”。
雖然二次供水已經在全國廣泛應用,但在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責任上,卻一直處于空白地帶。“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針對二次供水的技術要求和建設標準。”劉睿介紹說,僅在《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2009)中可見部分要求。“也很籠統。”
無法可依,導致二次供水的蓄水池、水箱和相關設備都以地產開發商所建為主,標準和式樣五花八門。
“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實行衛生許可。”劉睿介紹說,二次供水設施使用的過濾、軟化、凈化、消毒設備、防腐涂料,必須有省級或以上衛生部門頒發的“產品衛生安全性評價報告”,但實際上,并沒有部門監察和管理。“一個城市有多少二次供水點都是糊涂賬。”
誰該管這件事?幾位專家的意見都不統一。劉睿認為,應由住建部管理,因為“自來水廠歸住建部,二次供水是自來水廠的延伸。”趙飛虹認為,應由衛生部管理,因為“衛生許可證由衛生部頒發,代表權限審核”。白康認為,應由城市建設部門管理,因為“二次供水屬于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以片區為單位。”
最終,城市二次供水成為監管空白,無人負責。
水業市場化改革可學“深圳模式”
“關鍵還是要理順水廠和政府的關系。”專家們一致認為,二者應各歸各位,政府監督,水廠管理,把自來水廠改造為國有控股下的股份制公司。深圳水務集團是專家們一致推選的成功樣本。
2002年,深圳市政府決定在基礎設施領域進行產權主體多元化改革,深圳水務集團成為排頭兵,最終形成國有控股55%、首創威水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0%、法國威立雅水務投資持股5%的格局。
在管理架構上,董事長和總經理由中方委派,主管運營和主管財務的副總經理均是威立雅的資深管理人員,客戶服務、管網管理、對外投資等重要部門也聘用了威立雅的中層管理人員。
威立雅帶來的先進管理經驗和運營模式使深圳水務集團迅速改頭換面。劉睿發現,“它們的設備都非常先進,人員素質也特別高,很多博士生、碩士生。”
每月,在深圳當地的報紙上,還可以看到深圳水務集團公布的水質信息。
政府更像一個監督者。“具體管理和運營都是威立雅在做,政府只是在重大決策上表態。”資深水質安全專家白康認為,政府終于站在了“制高點”上,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
如今,深圳水務集團已承擔深圳90%以上的供水及污水處理業務,成為國內首個實現供排水一體化改革和運營的水務企業,并在服務水平、運營效率和技術實力等方面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深圳樣本的成功應該是一個催化劑,推動水業市場化往前走。”劉睿認為,這條路,是目前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