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華,1977年1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曾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政治干事。1979年后任清華大學二分校團委書記、助教。1980年5月任國家建委機關黨委組織干事。1997年9月當選為中紀委委員。1998年4月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2005年,解振華因松花江環境污染事件提出辭職,國務院12月2日免去了他的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職務。2007年1月被任命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2007年10月在黨的十七大上當選為中紀委委員。2011年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氣候大會,解振華強烈批評西方國家拒不履行已經做出的各項承諾。
解振華,天津市人,
解振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十五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
2009年全球氣候峰會中國代表團團長。在峰會會議舉行期間,曾多次因證件問題被拒入會場。
1982年起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歷任國家環保局處長、司長。
1990年5月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副局長,1991年獲環境法碩士學位。
1993年6月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黨組書記,兼國務院環委會副主任。
1998年3月起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兼任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席。曾榮獲聯合國環境保護最高獎“聯合國環境署世川環境獎”、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領導獎”、世界銀行“綠色環境特別獎”。
2006年12月起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2012年11月14日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
主管工作
負責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直屬機關黨委、離退休干部方面的工作。分管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應對氣候變化司、直屬機關黨委、離退休干部局。聯系培訓中心、國家節能中心。
人物生平
直屬機關黨委書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正部級)
解振華
[2],男,漢族,1949年11月生,天津市人,196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
解振華
968年10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工程師
[3]。
1968.10——1973.09,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黑河地區德都縣二龍山農場一師六團插隊落戶,政治處干事;
1973.09——1977.01,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學習;
1977.01——1980.05,清華大學核能物理所助教,清華大學二分校團委書記;
1980.05——1982.05,國家建委機關團委書記(機關黨委組織干事);
1982.05——1985.01,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局助理工程師、工程師、人事處處長兼放射性環境管理處處長;
1985.01——1990.05,國家環境保護局行政體制與人事司司長、局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
1990.05——1993.05,國家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兼直屬機關黨委書記(1993年獲武漢大學環境法碩士學位);
1993.05——1993.06,國家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副局長;
1993.06——1998.03,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黨組書記,國務院環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1998.03——2005.1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2005.12——2006.12,因發生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松花江污染事件而引咎辭職,待職;
2006.12——,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正部級)。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2012年11月14日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4]。
1994年01月兼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席。
1994年05月兼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主委及第三屆核環境審評專家委員會主任。
1997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當選為十六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七大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93年10月榮獲聯合國環境保護最高獎“聯合國環境署世川環境獎”、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領導獎”、世界銀行“綠色環境特別獎”。
2012年11月14日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
相關事件
2009年氣候峰會
2009年12月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中方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三日來多次被拒絕進入大會會場。據稱,此事原因是技術性問題:像解振華這樣團長的級別,他們的證件上沒有照片,而其他所有人的證件都是有照片。
[5]這個問題出在聯合國這方面和丹麥安檢沒有把這個事情溝通好,導致解振華被拒絕。中方后來也進行了抗議。據報道,這件事情和政治沒有關系。
人物立場
解振華表示,發達國家應該在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資金和技術問題上做出切實的承諾和行動,不能再開“空頭支票”了。并認為發達國家沒資格和中國討價還價,片面的要求中國做的更多。
而且中國和77國集團已經就減緩、適應、資金、技術、森林,完全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設性的建議,應該說,中方已經為此做出了極大的努力,為了促進哥本哈根會議能夠取得積極成果,中國一直在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這一點,世界各國,包括一些對中國不滿意的國家它也不能否認,中國政府一直在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這一點我們過去這么做了,現在還要這么做,將來還要這么做。
2010墨西哥.坎昆世界氣候大會
解振華作為此次中國參與談判級別最高的官員,重申了中國政府的立場
一是,中國會通過南南合作向最脆弱國家提供氣候援助。解振華說,他最近為了了解非洲國家的需求,去了埃塞俄比亞和非盟,看到了氣候變化給非洲荒漠化帶來的影響。
二是,在透明度的問題上,因為有的國家還對發展中國家的透明度有意見,解振華說,中國同意對自主減排接受國際磋商與分析,并且在目標、行動和原則上都作出規定,也希望在坎昆至少把原則定下來,就是進步。
三是,關于京都議定書,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是否前進,中國認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不能繼續是一個重要標志。所以,中國希望在坎昆把京都議定書延續第二承諾期定下來,但解振華說,“這一點要看來非常困難”。
四是,不管談判進展如何,中國自己要在國內采取行動,完成碳強度減排40%-45%的目標。解振華舉了兩組數字作為對比,“十五”期間,中國用年均10.4%的能源增長,支持了年均9.8%的GDP增長;而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用6.8%的年均能源增長,支持了10.2%的GDP增長。這說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在增長,能源效率也在提高。
2011南非·德班世界氣候大會
一位多年從事氣候報道的外國記者說,解先生是個“Very nice”的人,總是笑呵呵的,很坦率。新聞發布會上,他很少寒暄,一般都是直接進入問答環節。
但在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周日凌晨的最后一次全體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即席發言中,強烈批評西方國家拒不履行已經做出的各項承諾。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要想真正的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就要兌現自己的承諾,采取切實的行動真正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可是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國家,我們不是看你說什么,我們看你做什么。
到現在為止,有一些國家已經作出了承諾,但并沒有落實承諾,并沒有兌現承諾,并沒有采取真正的行動,講大幅度率先減排,減了嗎?要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你提供了嗎?講了20年到現在并沒有兌現。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發展,我們要消除貧困,我們要保護環境,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了,你們還沒有做到,你有什么資格在這里講這些道理給我?!”[6]
在工作間隙與中新社記者聊天時,解振華說,發達國家人均GDP是發展中國家的很多倍,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在增長,而發展中國家面臨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為什么非要強加給發展中國家不合理的減排指標?
他說,有些國家的排放是奢侈性排放,是錦上添花,有些國家的排放是發展排放,有些國家的排放則是生存排放。中國既有發展排放,也有生存排放,另外還有24%是為了別人,主要是發達國家的消費而排放。“如果要講公平,就應該按人均歷史累積排放來規定各國的減排義務,而不是光看排放總量。”
一位和他交手多年的談判代表說,解是一個“強硬”的對手,有非常強的氣場。解振華說,“中國有理,我們怕啥!”在他看來,和外國人談判,就得要硬氣,“你不硬氣,不但爭不來利益,還得不到尊重”。他說,很多談判對手都成了他的好朋友。[7]
在同事的眼中,解振華是個“工作狂”,不停給自己加任務。為了不讓德班大會無果而終,解振華的日程表上,除了大會,小會不斷。與基礎四國、77國集團、美國、歐盟等的反復多邊或雙邊磋商,讓他的兩位翻譯常常吃不上飯。
德班氣候大會再次拖入“加時賽”后,解振華奔走在會場和不同的會議室之間。對于一些發達國家在最后關頭,還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解振華直言道,“這就是攪局”。他質問說,“這時候還在提新要求,到底是想辦成事呢,還是想辦砸事?”
12月11日清晨,冗長的氣候大會終于宣告閉幕。解振華快步走出會場,眼里布滿了血絲。南非海濱城市德班此時天光微亮。
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略顯疲憊的解振華笑著說,“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大會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做出安排,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在中國、印度等基礎四國和其他發展中國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得到了我們滿意的結果”。
隨行人員說,過去24個小時,62歲的解振華睡了不到三個小時,早上只簡單吃了點面條和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