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英民
- 中國
- 漢族
- 1964年12月
- 參考資料
2015年4月1日,環保界流傳著時任環保部污防司司長趙英民升任環保部黨組成員的消息,當圈內人士紛紛“恭喜趙部長”時,趙英民笑稱其為“愚人節的玩笑”,別引起誤會。
一年后,2016年4月的環保部官網上,52歲的趙英民已是排名第四的副部長,成為環保部“一正四副”里的第二個山西人,和第四個“60后”。
5個月前,趙英民剛升任環保部總工程師。在此之前,他先后在科技標準司、污防司任司長,是具有十一年正司級資歷的“老司長”。
趙英民是科班出身,本科和碩士分別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輕工業學院)化學工程和環境工程專業,還是北京工商大學校友會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后組建為食品學院)分會的第一屆理事。2003年獲得了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學位。
趙英民1989年3月進入原國家環保局,2004年至2005年7月,受中組部派遣,在貴陽市掛職任市委常委、副市長,掛職結束后便任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2013年10月任污防司司長。
“群眾對他的普遍評價是長得帥。”一位環保部系統的工作人員說,“對小同志親切溫和,對處長們比較嚴,是做事特別有想法的領導。”
這個聽上去很像是“明明可以靠長相卻偏偏要靠才華”的官員還是個攝影愛好者,辦公電腦的屏保和微信朋友圈都是自己的攝影作品,也還曾友情擔任環保產業圈內攝影比賽評委。
綜觀趙英民多年的論述,強調環境質量和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是其核心觀點。他相信“政府嚴格執法必然會創造治理領域巨大的市場需求”,而“市場不僅需要提供傳統的污染減排的解決方案,更需要提供環境質量改善的解決方案。”
緊扣“環境質量”牛鼻子
趙英民在環保部將分管水氣土三司和國際合作司。
這位新任的副部長分管的部門也是新成立的。2016年3月,環保部不再保留污防司、總量司,新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在隨后的全國“兩會”記者會上,陳吉寧解釋重新劃分三司的主要目的是“強化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環保工作的核心”。
近幾年來,環保部反復強調“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環境管理理念。其實,多年來,從自己主管的環保科技和標準角度,為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技術支撐,緊扣“環境質量”牛鼻子也被趙英民反復提起。
“改善環境質量是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以此為目標考核各級政府的環保工作才能確保環境質量不斷改善。”2008年初,環保總局尚未升為環保部時,趙英民在一篇“學習十七大”的文章即已提到。
他在文中強調:“地方政府應該首先承擔起責任,一旦環境質量目標成為考核地方黨政領導政績的指標,各級黨政領導人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改善環境質量的達標上,而不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好大喜功、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這個時候,環保工作任務完成的好和壞就與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相一致。”
趙英民常提到國際環境保護經驗中的三個發展階段:一是以污染物排放控制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階段,二是以環境質量控制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階段,三是以風險防控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階段。
我國壓縮型、復合型的污染特征決定了這三個階段相互交叉重合。最為典型的就是對總量控制和質量改善的探討。
因“十五”的污染減排目標沒有完成,“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和COD這兩項污染物第一次被列入約束性指標,原環保總局與各地簽訂了責任書,由此開啟了總量控制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系統傾力而為的減排歷程。但從管理邏輯上和實際操作上,總量管理又與環保部門其他業務存在交叉甚至矛盾之處。
2011年,在嚴重的霧霾和美國大使館監測的影響下,公眾不再相信被統計出來的藍天,PM2.5這一專業指標進入了公眾視野。趙英民所在的科技標準司加快《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步伐,次年2月,納入PM2.5指標的新標準頒布,被業內稱為叩響了轉型的“發令槍”,中國環保工作開始進入污染控制與質量管理兼顧的新階段,2013年、2015年頒布的“氣十條”、“水十條”都落實了這一理念。
而對于風險管理,科技標準司下設環境健康處,建設項目審批時要加強對人體健康和生態風險的評價,也被趙英民頻繁提起。
偏愛環境服務業
趙英民和媒體互動頗多,幾乎每一個他主持的文件頒布,都會在環保部官方媒體和市場化媒體上看到趙英民的解讀。在任總工之后,趙英民和媒體的接觸漸漸變少,最后一次曝光是2016年的全國政協會議。3月11日,在科技界31組“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節能環保支柱產業”的主題討論中,趙英民回應了三位政協委員的問題。
除了強調環境質量為環保核心,支持環保產業,尤其是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是趙英民常常提起的另一個觀點。他也曾多次到聚光、科行、凱天等環保企業和工業園區視察,曾兼任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
趙英民認為環保產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我國防污治污、改善環境質量的能力和水平。而環保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則是環境服務業比重加大,例如在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環境服務業占環保產業的比例通常在50%以上,而我國的比例尚在20%以下,尚處于產業化初期。
何為環境服務業?趙英民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做過比喻:“從自己在家做飯到去餐館就餐,吃飯本身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但卻帶動了餐飲服務業的成長。”
每一個產業的成熟的過程都是:資源開發—加工利用—產品,最后是依托在這個產品上基于知識的高附加值。環保產業也一樣要遵循這個規律,因而基于知識的環境服務業的比重決定它的產業成熟度。
誰來做環境服務工作?企業應是主體,政府僅強調效果,對過程和方法只做規范,不做干預。
早在2006年,趙英民就建議主要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程設計、環保咨詢類的環境科研院所,要逐步向企業化轉制。甚至直接批駁:“部分環境科研院所長期不做科研,游離于環保主戰場之外,環科院成了‘環評院’;總局直屬院所與高校、中科院在環境重大戰略研究方面差距正在拉大,與環境管理緊密相關的學科優勢正在減弱。”
在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地質專家黃潤秋先后屢新環保部之后,新副部長、老環保人趙英民同樣是科技背景出身。新設三司、監測監察的垂直管理、排污許可制度改革、環評制度改革……環保部的機構設置和改革越來越彰顯科學標簽,“60后”部長及其統領的環保部門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