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水務發展需要哪些新思路
|
|
“十二五”期間,水務行業將迎來很多新機遇,比如特許經營和專營服務等具有可持續性商業模式逐漸顯現出優勢,養老金等社保金也將成為行業潛在戰略性資本,為水務行業輸血。但新機遇怎么轉化為商機,行業能否順應大勢、健康成長?企業如何把握成長機會,解決存在的問題?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水業戰略論壇上,企業和專家展開了討論。 熱點一:商業機會有多少? 服務鏈條在延伸,七大領域專業化服務水平將提高,綜合服務業成產業發展新階段 水務行業發展前景被看好,是因為水是一種資源性產品。隨著水資源缺乏加劇,行業產生了許多細分機會,行業服務鏈在不斷延伸。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總編輯傅濤介紹說,目前,水務產業服務鏈包括7個領域,分別為原水、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污泥處理處理處置和海水淡化。未來,水務產業還可能出現一個新的領域,即河道、湖泊等水景觀治理。 "十二五"期間,水務產業專業化服務率將提高,產業領域將達到不同目標,分別為:原水專業化服務率達到20%、供水(包括工業供水)達到60%、污水處理達到80%、再生水達到40%、污泥處理處置達到50%、海水淡化達到40%。 然而,這些領域目前還存在問題。比如,自2004年進入市場后,原水服務市場化服務率一直很低,不到10%;排水管網的不完善,導致污水處理市場的專業化運營率也比較低。 2011年,在城市內澇頻發的情況下,深圳市龍崗區和寶安區進行了排水管網特許經營權公開招標,把管網運營推向了市場。傅濤認為,未來排水管網的專業化運營將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在經歷了設備制造業、工程建設業、投資運營業三個階段后,水務產業正向以綜合服務業為核心的產業發展階段過渡。啟明創投合伙人張勇認為,以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的企業將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與綜合服務業并存的其他三種業態也有值得關注的商業機會,比如膜技術等高端技術、設備的研發。另外,以水處理為支撐引申出來的環保監測行業等在投資者眼中也都具有價值。 熱點二: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更合適? 商業模式創新不亞于技術創新,特許經營和專營服務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我國水務行業具有市政性、公益性和自然壟斷性的特點,但實際上,水務行業應該是一個服務行業,其發展需要自身成熟的產業化模式。我國在未來15年~20年城市化進程中,將建設大量基礎設施,其中與水務行業有關的不少,用什么樣的商業模式促進行業發展值得思考。 “商業模式創新不亞于技術創新。”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余紅輝說,中節能集團在江西省就展開了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在江西省發改委的牽頭帶動下,省環保廳等相關部門與中節能集團合作,把江西省全省工業廢水治理打包給中節能集團。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建設了8個污水處理廠。 其實,地方政府將污水處理項目一攬子打包給企業的案例已有不少。比如,江蘇省宜興市采取“TOT(移交—經營—移交)+BOT(建設—經營—移交)”的方式建設城鄉一體污水處理基礎設施體系,對項目進行特許經營,企業則積極協助宜興市在江蘇省率先建立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監管”(即“四統一”)的城鄉一體污水處理運行模式。在“四統一”模式下,宜興市實現了污水處理設施城鄉一體“全覆蓋”,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6.1%,鎮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1%。 湖南省長沙縣把轄區內現有的鄉鎮污水處理項目一攬子打捆給桑德集團,已建成項目的運營、新建項目和管網的建設運營將分別采用OM、BOT、BT(OM為托管運營模式,BOT為建設—運營—移交模式,BT為建設—移交模式)等不同的投資方式,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 針對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中國水網編制的《水務產業“十二五”發展戰略白皮書》給出了建議。其中提到,以特許經營為核心的政策體系,支撐的是輕資產的水務專業服務模式,并以準入競爭為基礎,企業在經營期內完成投資和收益,因此合同期限內的服務成本較高。 在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不足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推行關聯完全產權的專營服務模式,通過較長的經營期限和產權收益化解政府短期支付壓力,同時輔以過程競爭作為公平和效率的保證。其中,特許經營和專營服務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熱點三:養老金能投給水務行業嗎? 養老金等社保資金是水務行業的潛在戰略性資本 資本對企業的成長幫助很大,融資難的水務企業渴求資本進入。但資本進入后往往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可能左右或改變企業原本的發展方向。對此,企業怎么創新融資模式,行業有什么融資新渠道? 目前,針對環保產業的投資基金越來越多,環境產業發展基金已經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養老金等社保資金對水務行業來說也是巨大的資本,引起行業關注。養老金等社保資金是否適合投入水務行業呢?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羅桂連認為,養老基金和水務項目在風險收益的特征方面有天然的匹配性。他介紹,養老基金不可能全部投入股市,而水務投資項目是資本密集型的,初級投資量非常大、周期很長,不適合短線炒作、頻繁轉手和倒賣。水務項目本身的技術相對穩定,項目建成以后,可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技術風險和運營管理風險都是可控的。因此,養老金等社保資金是水務行業的潛在戰略性資本。 水務行業應該怎么承接這個龐大的養老基金呢?養老基金進入初期,需要政府和水務行業要共同創造條件,尋求具有長期穩定回報特征的商業模式。水務企業應該憑借自身技術和管理優勢,有效管理項目技術和運營管理風險。 羅桂連對養老基金進入水務市場給出建議:第一,項目的建設規模要與有付費能力的相關方需求匹配,不能簡單地看城市發展規劃,建設超過實際需求的大項目。第二,要嚴防運營環節中各類非市場原則的關聯交易。第三,通過長期積累形成建設管理、運營服務方面的核心能力,大量的市場化機構有了這個核心能力后,便可以與資本結合起來。 養老基金需要長期穩定的回報,因此,要探索開發產業投資基金等合適的投資工具和產品,讓養老基金的管理者方便地把資金投入水務行業。同時,要與養老資金管理機構多溝通,并共同推進立法以及有效地防范政策風險。 熱點四:需要引入公共選擇理論嗎? 公共選擇是核心,政府應該是公眾和企業之間利益關系的調節者 供水行業近年來走入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業界對其關注度很高,價格制定者將供水和其他公共設施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對企業的訴求關注較少。而實際上,供水行業的商品屬性也應該被考慮。具有公益和商品雙重屬性的供水行業應該如何開拓新思路,幫助行業擺脫困境呢? 上海城投戰略部資深研究員王強研究了英國供水行業的發展,英國在供水行業發展中認識到,首先把水作為一種商品,然后通過政府介入管理、監管,采取制度維護公共利益,使供水的服務質量越來越高。英國在水務改革中,不僅進行了產權改革,還把政府和企業分開,政府直接進行授權專營,水務行業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業變成了企業經營管理。政府的職責由直接投資轉向戰略投資,并推出了獨立的監管體系。 因此,王強認為,國內的供水應該是具有公益特性的商品,其公益性不應該單單體現在價格上。我國應該借鑒英國經驗,進行水務改革,由企業、社會和公眾應該一同確定價格機制,使政企真正分離。在這其中,需要對原來的思維模式進行反思,建立供水新思維。 如今,公共服務去政治化已成了國際趨勢。引入公共選擇和集體行為的理論,是供水等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也是公民社會供水的新思維。傳統的思維中,供水服務要么是政府實施的,要么是簡單的特許經營,即政府交給企業委辦。新思維中,公共選擇是公民社會制度的基石,是核心。 王強提出,政府不應該是監管者,而應該是公眾和企業之間利益關系的調節者。政府應該采取授權專營模式,直接授權企業自主經營,包括通過消費者參與、通過公眾選擇進行最后的決策,設計靈活有效的系統性制度。 熱點五:怎么有效與公眾溝通? 行業自身提高社會責任感,打造話語平臺,并引導媒體宣傳 在公眾眼中,水務行業是一個暴利壟斷行業,經常會有水價高、水質差的批評聲。經過10多年發展,水務行業中一批有擔當的企業已經成長起來,對此,這些企業需要牽頭做一些整合工作,改變公眾對行業的印象。 有企業認為,業內主動倡導提標的理念,將對改善行業形象有很大幫助。中國水務投資董事長王文珂說:"現在行業內很少呼吁主動提高水質標準,但是業內不主動提,標準也早晚會在社會壓力下提高。業內應該主動提出供水水質提高到什么標準、污水排放標準提高到什么水平等問題,必須具備與社會普遍認識水平和意識的領先狀態。"對此,北控水務董事長張虹海也認為,水務行業有必要主動提高標準,不能只顧及企業利益,而應該增強社會責任感,考慮消費者利益。然而,業內主動提高水質的難度也很大。近期來看,僅有一兩家企業提出或進行,不足以帶動整個行業進步。 加強與公眾的有效溝通,還需要做一些現階段可以進行的工作。首創股份董事長劉曉光給出了幾點建議:第一,打造行業話語平臺,水務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一個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企業做水處理也有很多困難,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取得合理收益并不是那么容易,話語平臺可以把企業這些問題反映出來,取得公眾的更多理解和支持。第二,引導媒體輿論宣傳,水務行業的宣傳應該慎重,并講清楚行業的理念。比如水價調整時,媒體可以多報道一些水價成本的變動和水價的構成,讓公眾明白水價為什么調整,這樣就不會引起公眾過度的反對。 同時,余紅輝認為,水務行業是一個大行業,企業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產業發展。行業內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也要加強,可以建立一個溝通平臺或一種溝通機制。比如不定期地組織圓桌會議,讓更多想了解水務行業的人參與進來,不僅有利于企業交流經驗、整合資源,還可以聽到公眾的聲音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