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草、蘆葦、花葉蘆荻迎風搖曳,美人蕉、再力花、野姜花暗香浮動……民眾鎮浪網一片土地上,悄然形成的中山首個人工濕地公園。這塊秀美的濕地其實是民眾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承擔著浪網2萬多居民生活污水處理重任。自去年通過驗收運作以來,每天可讓1萬噸生活污水變身達標排放的清流。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正大力推廣這種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運行費用低的濕地治理污水模式,以解決偏遠地區農村污染難題。
■40畝“植物網”狙擊污水
民眾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占地60多畝,其中40多畝種有十多種逾15萬株各類水生植物。
在寒冷的冬季,這些按區塊分布、整齊劃一、顏色各異的植物,讓人感受到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這些有著綠化美化生態功能的‘植物網’,就是污水處理的主戰場。”民眾鎮生活污水處理廠負責說。
這個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為 “一級強化處理+人工濕地工藝”。即生活污水經管網收集進入污水處理廠,首先經高效處理池進行預處理(污染物已大量去除),隨后進入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最終的出水可達到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一級標準,直接排入河涌。
■全封閉處理除臭無異味
在這個污水處理廠,人們不僅感受到公園般的環境,更聞不到一絲臭氣和異味。
“傳統的污水處理廠氣味非常難聞,如污水會污染河涌等水體一般,臭氣也將污染空氣。”污水處理廠負責人說,“我們與傳統污水處理廠有不同,這是我們的一大優點。”
事實上,在污水進入人工濕地的時候,作為它的伴生者臭氣也在這里接受全封閉處理。
記者發現,這個污水處理廠內,淺綠的玻璃鋼管被接入到粗格柵、細格柵、一體化生化池、污泥脫水機等數個污水處理池中。據介紹,臭氣在密封的環境中,與污水逐步分開。它將由集氣罩收集后,首先將進入超重力動態氣液化學傳質反應器。在這里,惡臭氣體中的有毒、有害部分將銳減95%-98%。隨后氣體送到由用乳酸菌、光合菌、酵母菌等80種以上的微生物組成的除臭器中除惡臭物質。最終變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
■我市推廣人工濕地處理污水
據了解,總投資額達7000多萬元的民眾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為我市首個采用人工濕地處理工藝的污水處理項目。該污水處理工藝是目前國內外最好的人工濕地處理工藝。
為了進一步完善周邊的綠化配套,民眾鎮黨委、政府還將對整個污水處理廠進行綠化景觀改造,現景觀工程已完成招投標工作,即將動工建設,預計今年初建成投入使用,這將意味著整個濕地公園項目全面建成,該項目建成后將為民眾鎮學校科普教育和居民游玩娛樂提供好去處。
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有著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低,運行費用低等優點,其使用壽命可達30年以上,對解決偏遠農村污水治理有重要意義。除民眾鎮外,我市去年還在坦洲鎮沙心村建成一個小型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并取得良好成效。
市環保局表示,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整治農村環境出發,我市會逐步推廣這種“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