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來,記者連續探訪了煙臺市自來水公司、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污染控制科以及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全市自來水公司70%的水源為地表水、30%為地下水,而對這些水源的實時監測數據顯示,煙臺飲用水水質持續保持在III級標準,屬可飲用水平。然而,從水質監測覆蓋范圍看,農村普遍存在的自挖井水源,卻不在監測范圍之內,而農村的路面多未硬化,且農藥化肥及生活垃圾污染較為嚴重,地下水水質堪憂。
3個地下水廠是“備胎”,全市飲水七成是地表水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為芝罘區、萊山區部分區域供水的煙臺市自來水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共有4個水廠,3個地下水水廠處于備用狀態,供水主力是宮家島水廠。”宮家島水廠所用源水是來自門樓水庫的地表水,其中發源于棲霞的白洋河是門樓水庫的主要水源。“煙臺是缺水城市,煙臺的用水原則是優先采用地表水、涵養地下水。”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自來水公司僅在2000年門樓水庫修壩和2010年大旱時,啟用過3個地下水水廠,其他時間3個水廠都處于備用狀態。3個地下水水廠分別是東陌堂水廠、桃口水廠和西牟水廠。地下水水廠的源水是從機井抽上來的。“每個水廠周圍都分布了10-20個機井構成的地下井群,另外在夾河沿岸的宮家島外圍及夾河上游其他地方也分散著不少機井。”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對這些機井,除了按照國家規定設置保護區,遠離村莊和工廠企業以外,還鋪設了濾層濾網,來保證水質安全。隨后,記者來到煙臺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綜合科,該科負責人曲仁樂介紹,從全市各個自來水公司報上來的數據中進行分析得知,全市縣市區自來水飲用上,地表水占70%,其余30%來源于地下水供給。但縣域地區飲用地下水的比例較市區高出很多,市區內自來水中地下水所占比例為24%,地表水所占比例達到76%。“當然這個數據并不權威,像縣鄉地區以及市區部分小區還存在自己打井,不用自來水的情況。”他坦言,這種情況下,水質就無法保證。
多年未監測到水質污染,測水錦鯉活得很好
“雖然平時供水不用地下水,但3個地下水水廠仍然每天都監測水質。”水質監測中心處長王軍介紹。記者來到市自來水公司水質監測中心,看到監測員張楠正將培養基中的自來水取樣,移至監測室進行分析,監測室共有7個儀器分析室和2個常規分析室。“我們每天上午都要去取水樣,然后回來分析水質,一共有106項監測指標評價水質,其中需要每天監測的指標有細菌、大腸菌、濁度、色度、嗅和味、CODM、氯氣、肉眼可見物、氨氮9項常規指標。”她說。
“全市共有50個水質取樣點,包括學校、酒店、公司等公共用水場所。”王軍向記者介紹,水質的最大威脅主要來自于工廠廢水排污。截至目前,監測的指標都比較正常。
除了日常人工取樣監測外,水廠從水源到生產出自來水的整個生產線上都配有在線監測系統,時刻對供水指標進行監測。“源水進入水廠先要過生物預警系統這第一道關,魚缸里的錦鯉對有色金屬、農藥殘留等污染物反應敏感,水質稍有異常,錦鯉的生活習性就會發生變化,會游速變慢或死亡。”王軍介紹,而煙臺化工廠一般集中于外夾河下游區域,而飲用水的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則是在外夾河上游,且遠離居民區,因此受污染可能性較小。
監測范圍內地表水、地下水水質均保持Ⅲ級可飲用標準
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分析室主任王志剛從事技術監測多年,他介紹,全市共有福山區芝陽、芝罘區東陌堂、萊山區清泉和桃口4個地下水廠,其中每月監測的是東陌堂水廠的地下水源。“根據國家和山東省的相關要求,我們每月都對飲用水源地進行監測,每月1-5日采樣,15日之前上報監測數據。”王志剛向記者介紹,地表水監測點位主要是門樓水庫、夾河流域、高陵水庫等4個水質監測點位,基本覆蓋了福山、萊山、芝罘、開發區、高新區、牟平區6區的飲用水范圍。“長久以來,我們從這4個監測點位取水樣分析統計,煙臺地表水基本維持在Ⅲ類水質標準上,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地下水也維持在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的Ⅲ類水質標準上,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王志剛說,各縣域地區用水也都由分管的環保機構每月進行監測,然后統一上交數據,目前數據都顯示水質正常。此外,曲仁樂告訴記者,以前煙臺地下水水質監測項目是39項,地表水62項。從今年1月1日起,煙臺按要求加強了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力度,“不僅增加了監測項目,而且對監測內容進行了優化,更能精細反映水質情況。”
在線監控六成排污企業,農村自挖井是監測空白
除了自來水廠和環境監測站定時對水質進行監測管理外,煙臺對重點排污企業還建立了在線監控系統。“一旦發生企業超標排污情況,在線監控系統就會自動報警,排污企業負責人、市縣兩級環保部門污染控制科、監察隊、環境監控中心負責人及在線運營方就會收到短信。”市環保局污染控制科科長董利國告訴記者,在線監控系統覆蓋的是重點排污企業,涉及印染、化工、釀造類企業,排污量占全市工業排污的60%以上。監控系統報警后,當地環保部門環境監測站、環境監控中心和監察支隊工作人員組成的聯合執法小組,將趕赴現場執法。“排查切斷污染源后,對涉事企業進行罰款及整改,要求企業關停相關生產線或者增加環保設施。”董利國進一步介紹,“每年都會查出一些超標排污的企業,但從水質監測結果看,超標量未對飲用水水質造成嚴重影響。”
然而,對于農村村民和城鎮居民小區的自挖井水質情況,則出現了監測空白,無法保證此部分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在有自來水管網覆蓋的區域里打井取水飲用,屬應取締的違法行為,水利局執法人員會定時或不定時對此種行為進行檢查,發現后依法懲罰。”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類水源水質自然不在監測范圍之內。
但在自來水管網不能覆蓋的農村,村民多飲用地下水,挖井取水的情況更為普遍。而且農村路面大多未硬化,村民隨地丟棄的生活垃圾及施灑的農藥化肥很容易滲到地下,污染水質。另外,現在建在農村的蔬菜加工廠等小型工廠也越來越多,產生的垃圾將進一步威脅農村飲用水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