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爆料,在山東濰坊,部分化工廠、造紙廠通過高壓水井,將致命性污水排到地下以逃避監管。對此,當地回應稱,截至目前,濰坊市環保局已排查企業715家,暫未發現網民所反映的問題。為進一步調查相關情況,濰坊市還公布有獎舉報辦法,對相關舉報人最高將獎勵10萬元。
針對社會各界的關注,濰坊市環保局下發了全面排查的通知,成立督導組,要求各縣市區和市屬各開發區開展拉網式排查,并決定獎勵舉報。這一系列的舉動,既是履行監管職責,又擺出了接受公眾監督的姿態,使得之前網傳當地相關部門進京“公關”的謠言,不攻自破。
不過,僅僅兩天,濰坊市便已排查企業715家,并迅速得出“暫未發現網民反映的問題”的結論,這樣的官方回應模式與調查結果,恐怕難以令人信服。一者,按5個督導組兩天排查715家企業的調查進度計算,每個組日均排查70多家企業,調查效力讓人存疑;二者,當地下發的排查通知也是一種“提醒”,即便某些企業有地下排污的行為,勢必會有所收斂,這就極有可能讓排查撲空。
當然,在爆料人拿出企業地下排污的直接線索和完整信息之前,此事的真實性尚不能確定。不過,跳出濰坊一地看污染,地上河流變色、地下水質變差,這些都是最為直觀的感受。地下排污亦早已不是新聞,并且至今仍在全國一些地方進行著。2010年5月,就有媒體刊發了題名為《地下排污:致命威脅悄悄逼近》的報道:某些企業挖滲坑、滲井偷排,有的企業為了躲避查處,竟用高壓泵將大量污水直接注入地下。據有關部門對118個城市連續監測的數據顯示,約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
公眾在質問:環保監管在干什么?為何不關停這些企業?這問到了點子上。如果說環保部門在打醬油,筆者并不贊成。在老百姓非常關注環境質量的輿論氛圍里,在污染嚴重威脅發展大局的眼前,要說各地的環保部門完全沒有作為,這是不客觀的。但是,在很多地方,環保部門沒有多少實權,如果當地主要官員眼里都盯著GDP政績指標,環保局長能有多大作為?
在一些地方,環保部門未被實質賦予項目一票否決權,最多只是罰款權和建議權。《人民日報》就曾報道,有些基層環保局長面對污染痼疾,在種種壓力下,不得不自己充當舉報人,寫匿名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環保部門硬不起來,環保監察往往形同虛設,只拍“蒼蠅”不敢動“老虎”。
寧可放緩GDP增速,也不要做透支資源、斷子絕孫的事。環保部門必須硬起來,承擔起監管責任。比如,企業新建項目和規劃必須通過環評,將其生產排放體系納入職能部門的監督視野。同時,通過生產排放廢棄物成分、排放量及危害的透明化,使得公眾能夠緊盯企業的行為,給企業帶來環保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