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花園式的城北污水處理廠。(資料照片)
圍繞南京市2015年綠色都市建設目標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序進度要求,近日,南京正式出臺《南京市“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南京將用3年時間,通過新擴建28個污水處理廠、建設4000公里以上管網、重點實施9個項目的一級A提標改造工程等一系列舉措,確保到“十二五”末,全市完成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削減16.55%、17.26%的目標。昨天,市政府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了這個號稱史上“最實最嚴”的治水方案。
【現狀剖析】全市水環境質量達標僅六成
位于浦泗公路與濱江大道的橋北污水處理廠,總設計規模為20萬噸/天,工程分兩期投建,一期工程包括10萬噸/天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網的建設,二期擴建工程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該廠服務范圍覆蓋浦口區中心城區北部的部分地區,包括泰山街道、頂山街道、沿江街道,服務面積共計120.6平方公里。
記者了解到,盡管該廠目前已具備每日10萬噸的污水處理能力,但每日實際進水量僅2萬噸,也因此,建成的4個污水處理池目前只有兩個處于正常運行中。相關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60個,其中,主城區7個、三區兩縣53個,總設計處理能力200萬噸/日。但60個污水處理廠中,正常運行的只有24個,不正常運行的22個,仍在調試的6個,未運行的8個。而從進水量看,進水量達到設計負荷75%以上的只有11個,達到設計負荷60%的只有19個。
“全市水環境質量的達標率僅六成左右,主城區河道季節性黑臭現象普遍存在。”市環保局局長包洪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問題不解決,污染減排剛性考核任務將難以完成,實現基本現代化水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最大規模建設】
新擴建28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提升至270萬噸以上
這次水環境治理,被業內人士稱為3年“攻堅戰”。3年如何攻堅?《方案》一一亮出了史上規模空前的建設任務——
【目標】至2015年6月,全市新建、擴建重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項目28個,新增處理能力74.6萬噸/日,生活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270萬噸/日以上,力爭達到300萬噸/日,全市萬人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0.35萬噸/日以上,郊區縣達到0.32萬噸/日以上。
【時序】2013年:完成9個新擴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4.2萬噸/日
2014年:完成14個新擴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2.1萬噸/日
2015年:完成5個新擴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8.3萬噸/日
完善污水收集“毛細血管”,3年新建4000公里以上管網
日處理量達到270萬噸,如何保證這些污水處理廠“吃飽”,建管網首當其沖。記者了解到,未來,市域范圍11個區,都將進行大范圍實施雨污分流工程,這也意味著老百姓的小區、家門口道路,前一輪沒有實施雨污分流的,這次將集中解決。
【目標】“十二五”末,主城區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95%以上,郊區縣中心城區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90%以上,建制鎮街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85%以上。全市累計新增污水主次干管1303公里以上(主城區597公里,郊區縣706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3032公里以上(主城區2372公里,郊區縣660公里)。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污水主次干管2538公里,三年后增加一半;片區到戶支管目前還沒有,三年新增3032公里,其中主要是在主城區,將新建2372公里。
【時序】2013年,全市計劃新增污水主次干管578公里(主城區309公里,郊區縣269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1251公里(其中主城區1013 公里,郊區縣238公里);
2014年,全市計劃新增污水主次干管383公里(主城區150公里,郊區縣233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859公里(其中主城區624公里,郊區縣235公里);
2015年,全市計劃新增污水主次干管342公里(主城區138公里,郊區縣204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922公里(其中主城區735公里,郊區縣187公里)。
提標:3年一級A污水處理能力達160萬噸/日
【目標】重點實施9個項目的一級A提標改造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市一級A處理能力達到160萬噸/日以上,太湖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時序】2013年:完成2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新增一級A處理能力12萬噸/日。
2014年:完成6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新增一級A處理能力26.5 萬噸/日。
2015年:完成1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新增一級A處理能力4萬噸/日。
【意義】通過提標,降低10%左右的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為全市實現中水回用,減少污水排放奠定基礎。
中水回用:2015年回用率達15%以上
【目標】重點實施完成14個中水回用項目,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能力達到47萬噸/日,中水回用比例達到15%以上。
【時序】2013年:完成1個中水回用項目,新增回用能力5萬噸/日,中水回用量達到2%;
2014年:完成12個中水回用項目,新增回用能力40萬噸/日,中水回用量達到6%;
2015年:完成1個中水回用項目,新增回用能力2萬噸/日,中水回用量達到15%。
污泥處置:“十二五”末,全市生活污泥深度脫水能力達到1180噸/日
【原則】分散處理、減量出廠、規范運輸、集中處置。
【目標】生活污泥100%規范化處置、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65%以上。
【舉措】2萬噸/日以上污水處理廠必須配套建成污泥深度脫水設施,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污泥深度脫水能力達到1180噸/日(以80%含水率計),污泥焚燒及綜合利用能力達到500噸/日以上(以60%含水率計)。
監控:4000噸/日以上的污水處理廠須有監控系統
【目標】2013年底前,全市所有5000噸/日及以上、2014年底以前全市所有4000噸/日及以上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進出口在線自動監控設備的安裝并與市、區縣環保部門聯網,按要求傳輸監測數據,數據傳輸率不低于90%。
【最大改革】建立“大水務” 實現專業化運營
【新舉措】按照城鄉一體、上下一體、廠網一體原則,對現有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運行和管理職能進行適當調整。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法,利用各級城建平臺,對已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實行統一運營管理。
【最大力度保障】污水處理費提高 考核“一票否決”
【資金保障】適時調整提高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理順污水處理的付費機制,將新區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建設納入新區開發收益進行消化和平衡,制定以土地平衡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政策。
【監督推進】對工程進展緩慢、設施運行不正常的區縣、園區和企業,及時預警“亮牌”,督促整改到位。對未完成減排目標任務、污染排放總量超過水環境容量的地區實施區域限批;建立體現“一票否決”硬調控的考核機制,按照“污染減排任務完成、污水治理項目落實、水環境質量達標”三項并行剛性考核指標,實行綜合考核評分,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作為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評的“一票否決”指標。
3年打造碧水南京 解讀史上"最實最嚴"治水方案
圖為花園式的城北污水處理廠。(資料照片)
圍繞南京市2015年綠色都市建設目標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序進度要求,近日,南京正式出臺《南京市“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南京將用3年時間,通過新擴建28個污水處理廠、建設4000公里以上管網、重點實施9個項目的一級A提標改造工程等一系列舉措,確保到“十二五”末,全市完成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削減16.55%、17.26%的目標。昨天,市政府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了這個號稱史上“最實最嚴”的治水方案。
【現狀剖析】全市水環境質量達標僅六成
位于浦泗公路與濱江大道的橋北污水處理廠,總設計規模為20萬噸/天,工程分兩期投建,一期工程包括10萬噸/天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網的建設,二期擴建工程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該廠服務范圍覆蓋浦口區中心城區北部的部分地區,包括泰山街道、頂山街道、沿江街道,服務面積共計120.6平方公里。
記者了解到,盡管該廠目前已具備每日10萬噸的污水處理能力,但每日實際進水量僅2萬噸,也因此,建成的4個污水處理池目前只有兩個處于正常運行中。相關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60個,其中,主城區7個、三區兩縣53個,總設計處理能力200萬噸/日。但60個污水處理廠中,正常運行的只有24個,不正常運行的22個,仍在調試的6個,未運行的8個。而從進水量看,進水量達到設計負荷75%以上的只有11個,達到設計負荷60%的只有19個。
“全市水環境質量的達標率僅六成左右,主城區河道季節性黑臭現象普遍存在。”市環保局局長包洪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問題不解決,污染減排剛性考核任務將難以完成,實現基本現代化水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最大規模建設】
新擴建28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提升至270萬噸以上
這次水環境治理,被業內人士稱為3年“攻堅戰”。3年如何攻堅?《方案》一一亮出了史上規模空前的建設任務——
【目標】至2015年6月,全市新建、擴建重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項目28個,新增處理能力74.6萬噸/日,生活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270萬噸/日以上,力爭達到300萬噸/日,全市萬人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0.35萬噸/日以上,郊區縣達到0.32萬噸/日以上。
【時序】2013年:完成9個新擴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4.2萬噸/日
2014年:完成14個新擴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2.1萬噸/日
2015年:完成5個新擴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8.3萬噸/日
完善污水收集“毛細血管”,3年新建4000公里以上管網
日處理量達到270萬噸,如何保證這些污水處理廠“吃飽”,建管網首當其沖。記者了解到,未來,市域范圍11個區,都將進行大范圍實施雨污分流工程,這也意味著老百姓的小區、家門口道路,前一輪沒有實施雨污分流的,這次將集中解決。
【目標】“十二五”末,主城區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95%以上,郊區縣中心城區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90%以上,建制鎮街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85%以上。全市累計新增污水主次干管1303公里以上(主城區597公里,郊區縣706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3032公里以上(主城區2372公里,郊區縣660公里)。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污水主次干管2538公里,三年后增加一半;片區到戶支管目前還沒有,三年新增3032公里,其中主要是在主城區,將新建2372公里。
【時序】2013年,全市計劃新增污水主次干管578公里(主城區309公里,郊區縣269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1251公里(其中主城區1013 公里,郊區縣238公里);
2014年,全市計劃新增污水主次干管383公里(主城區150公里,郊區縣233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859公里(其中主城區624公里,郊區縣235公里);
2015年,全市計劃新增污水主次干管342公里(主城區138公里,郊區縣204公里),新增片區到戶支管922公里(其中主城區735公里,郊區縣187公里)。
提標:3年一級A污水處理能力達160萬噸/日
【目標】重點實施9個項目的一級A提標改造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市一級A處理能力達到160萬噸/日以上,太湖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時序】2013年:完成2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新增一級A處理能力12萬噸/日。
2014年:完成6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新增一級A處理能力26.5 萬噸/日。
2015年:完成1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新增一級A處理能力4萬噸/日。
【意義】通過提標,降低10%左右的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為全市實現中水回用,減少污水排放奠定基礎。
中水回用:2015年回用率達15%以上
【目標】重點實施完成14個中水回用項目,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能力達到47萬噸/日,中水回用比例達到15%以上。
【時序】2013年:完成1個中水回用項目,新增回用能力5萬噸/日,中水回用量達到2%;
2014年:完成12個中水回用項目,新增回用能力40萬噸/日,中水回用量達到6%;
2015年:完成1個中水回用項目,新增回用能力2萬噸/日,中水回用量達到15%。
污泥處置:“十二五”末,全市生活污泥深度脫水能力達到1180噸/日
【原則】分散處理、減量出廠、規范運輸、集中處置。
【目標】生活污泥100%規范化處置、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65%以上。
【舉措】2萬噸/日以上污水處理廠必須配套建成污泥深度脫水設施,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污泥深度脫水能力達到1180噸/日(以80%含水率計),污泥焚燒及綜合利用能力達到500噸/日以上(以60%含水率計)。
監控:4000噸/日以上的污水處理廠須有監控系統
【目標】2013年底前,全市所有5000噸/日及以上、2014年底以前全市所有4000噸/日及以上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進出口在線自動監控設備的安裝并與市、區縣環保部門聯網,按要求傳輸監測數據,數據傳輸率不低于90%。
【最大改革】建立“大水務” 實現專業化運營
【新舉措】按照城鄉一體、上下一體、廠網一體原則,對現有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運行和管理職能進行適當調整。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法,利用各級城建平臺,對已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實行統一運營管理。
【最大力度保障】污水處理費提高 考核“一票否決”
【資金保障】適時調整提高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理順污水處理的付費機制,將新區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建設納入新區開發收益進行消化和平衡,制定以土地平衡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政策。
【監督推進】對工程進展緩慢、設施運行不正常的區縣、園區和企業,及時預警“亮牌”,督促整改到位。對未完成減排目標任務、污染排放總量超過水環境容量的地區實施區域限批;建立體現“一票否決”硬調控的考核機制,按照“污染減排任務完成、污水治理項目落實、水環境質量達標”三項并行剛性考核指標,實行綜合考核評分,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作為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評的“一票否決”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