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玲教授進行專題學術報告
雷曉玲,女,出生于1967年9月8日,教授,重慶歐美同學會副秘書長,校給水排水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河海學院水處理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 。[1]
主要經歷
1986-1991 清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本科
1991-1994 清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碩士
2002-2005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土木工程系環境工程專業 碩士
1994-1995 深圳市環境保護局 助理工程師
1995-2002 深圳市水務局 工程師
2004-2005 蘇伊士中法水務(澳門)發展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
2006- 重慶交通大學 教授
2011- 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科研管理處 副處長 教授
參加學術團體情況 《中國給水排水》 編委 《環境科學與技術》 特約編委 國際水協(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會員[1]
科研情況
研究方向
城市給水排水水質、工藝及管網系統研究; 膜技術機理研究; 水環境污染物流動、擴散機理研究; 城市水務管理; 低碳技術與“碳交易”。
獲獎情況
2010-“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負責人 2010-“全國水利水電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0- 校“畢業設計(論文)優秀指導老師” 2009-“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負責人 2001-“深圳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獲 2000-“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
雷曉玲,女,1967年9月出生,教授,九三學社社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重慶市僑聯特聘專家,榮獲2019、2020村鎮水環境“中堅力量”、“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現擔任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低碳與生態環保研究中心負責人 [7] 。
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環境工程專業。主持完成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自主研發獲國家專利授權16項,并成功完成成果轉化;主編出版學術著作5部(其中英文專著1部)、音像專著1部;主編/參編地方標準20余項 [8] 。
- 雷曉玲
- 中國
- 漢
- 陜西渭南澄城縣
- 1967年9月8日
- 清華大學
- ,長期從事生態環保領域行業管理、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市場服務等一線工作。成功組建了山地村鎮安全飲水、山地海綿城市建設與三峽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低碳經濟與碳交易三個特色研發團隊。
- 教授
- 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低碳與生態環保研究中心負責人
主要經歷
1986-1991 清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本科
1991-1994 清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碩士
2002-2005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土木工程系環境工程專業 碩士
1994-1995 深圳市環境保護局 助理工程師
1995-2002 深圳市水務局 工程師
2004-2005 蘇伊士中法水務(澳門)發展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
2006- 重慶交通大學 教授
2011- 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科研管理處 副處長 教授
參加學術團體情況 《中國給水排水》 編委 《環境科學與技術》 特約編委 國際水協(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會員 [1]
科研情況
研究方向
城市給水排水水質、工藝及管網系統研究; 膜技術機理研究; 水環境污染物流動、擴散機理研究; 城市水務管理; 低碳技術與“碳交易”。
獎項及榮譽
202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5] ;
2020年,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3] ;
2020年,“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6] ;
2020年,重慶市僑聯特聘專家 [4] ;
2020年,“村鎮水環境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9年,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 [2] ;
2019、2020年,村鎮水環境“中堅力量”;
2019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新水沙條件下三峽水庫泥沙輸移規律及航道整治技術”, [9] 一等獎;
2017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我國碳市場關鍵技術研究與重慶碳排放權交易應用示范”, [10] 二等獎;
2016年,“重慶市巾幗建功標兵 [11] ”;
2016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重慶市主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研究與推廣應用”, [12] 三等獎
2010年,“全國水利水電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0年,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負責人;
2010年,重慶交通大學“畢業設計(論文)優秀指導老師” ;
2009年,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負責人 ;
2001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 ;
2000年,“深圳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