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大對“生態文明”的關注,從頂層設計角度提出了多項推動環保行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來看,一定會改變我們幾乎所有產業的外部環境,尤其是環保產業。”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相關政策背景下,環境企業將面臨新的戰略選擇。
• 環保要求的逐漸提高、監管的逐漸嚴格,會直接改變技術路線選擇,因此引來技術變革;
• 事業單位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是影響很大的政策因素,將影響社會資本的入口;
• 每個環境企業都面臨新的戰略選擇:如何確定?先做大還是先做強?要不要上市?要不要引入投資?
三中全會對環保產業產生總體利好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環境監管、加大公共服務采購力度、推行特許經營、鼓勵社會投資、引進第三方治理,以及對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的強調等都很大程度上對環保產業產生影響。
對市場需求的影響
首先是對環保產業需求產生的變化。三中全會提出了更好更高的環保要求,環保要求逐漸提高。傅濤強調,如果整個環保要求大幅度提高,將會改變很多技術路線選擇。
其次是環境監管的逐漸嚴格。監管嚴格以后會加大環境企業的風險。環保的縱向監管成為趨勢,而且環境責任的終身追索被正式提出,這種追索不僅是對地方政府和污染主體,而且包括環境企業。而現在很多環境治理企業都被作為排放主體納入環境監管,如果服務不到位,不達標也可能追求其刑事責任。這種政策導向將促使環境企業必須充分考慮環境治理所帶來的風險與責任。有理由相信,未來環境市場中,除了市場因素外,責任可能成為我們進行市場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
環境需求并非市場需求。環境要求過渡到市場需求需要商業模式作為橋梁。在市場需求方面,三中全會強調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會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和行政干涉,而政府行政性約束多少會直接影響環保產業的競爭和準入門檻!
《決定》強調公共服務采購、特許經營、鼓勵社會投資、第三方治理。這會短期終止環保市場是不是引入市場機制的爭論,促進專業化的服務和服務的外部化,促進第三方服務機構的產生和發展。
對市場主體的影響
傅濤認為,三中全會對服務甲方也產生一定影響。市政公共事業之所以采購,是因為地方政府沒錢。發達國家公共服務改革是因為要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中國的市政公用改革是因為地方缺錢,是因為地方政府預算法約束它的融資體制。三中全會后市政債的開放,會讓地方政府成為融資主體。如果政府市政債的資金用在非經營性的資產領域,會形成與社會資金的有效組合,但是如果進入經營性領域直接投資經營,則會產生擠出市場效益。
另外《決定》中提到事業單位改制。事業單位改制是影響市場競爭很重要的因素,改革得好會讓民營企業有更大的擴大公共服務的入口,改革不好也會形成經營領域的國進民退。
《決定》還提到上市規則向注冊制的改變。傅濤介紹,今年1月份批的50家上市公司中有3家是環保公司,還有很多環保公司等待IPO的發起。目前因為IPO已關門一年多,已經上市的環保公司有很好的市場預期, PE都很高,一旦重新放開,大量企業資源進入市場,除了大量資本進入產業,促進行業的發展,也將會降低行業整體PE,擠出差的企業。
混合所有制也是很重要的政策方向。環保行業十年前是民進國退,五年前是國進民退,現在中央則提出混合所有制。混合有三個特征:第一是股權混合所有制,第二有非常清晰的決策機構,第三個是很清晰的治理機構。環保行業混合股權的公司非常多,但是真正有活力的公司很少。北控水務基本具備環保領域混合所有制的特征,正是因為混合所有制激發了活力,所以它在水務領域發展非常快。
對交易關系的影響
《決定》提出“誰污染、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我們的收費付費體制不健全,三中全會提出價格改革,誰污染誰付費,在價格里面體現環境資源價格,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促進收費合理化。
環保產業的三大發展方向
一是綜合化趨勢。比如說翰藍環境(原南海發展)這樣的公司,圍繞一個地區做綜合性的服務,業務范圍包括供水、污水,現在重點做垃圾處理,服務范圍不斷的擴大,多是在當地服務,也開始向外地拓展。綜合化服務集團是國內A股主板市場比較認可的商業模式。
二是規模化趨勢。重資產公司通過不斷并購擴大規模。如光大國際,這些公司一般是在香港上市,因為比較容易再融資,且在香港主板融資成本非常低,融資節奏非常快,一周就可以完成很大規模的融資,有效支持規;①。
三是專業化趨勢。因為環保行業細分行業越來越多,如維爾利,技術的突破給專業化細分提供很好的空間。這類公司適合在國內創業板上市,有很高的PE值。
環境企業如何進行戰略選擇?
一個公司怎么選擇自己的戰略路線?
首先是企業定位。傅濤指出,在環保領域,產業鏈和服務鏈的疊加是每個公司都要選擇的。一個大的環境公司可以選擇都做,但是如果做一個中小型公司,必須要有一個很清晰的定位選擇!
其次是先做大還是先做強。如果做規模就會變成很“大”的“小”公司,也就是說看上去大,實際上治理結構都是小公司。市場給環保領域很高的估值和預期。你不做大,你的對手就做大,這就逼著公司做改變。
再次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F在資本市場很難接受什么都干的公司,因為沒有特色不會有很好的發展,所以需要選擇的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理論上只有做減法才有真正的水平,但是現在的市場是不做加法就沒有規模,沒有規模,就不能和資本市場進行很好的對接。
傅濤指出,五年前環保企業大都不想上市,現在看來,資本市場對環保產業的預期太高。如果不上市,競爭對手會產生很大的壓力。所以企業必須考慮:要不要融資?向誰融資?是選擇產業資本進行融資,還是向財務資本進行融資?
企業如果選擇自生式發展,那么是選擇蝶式發展還是桶式發展?
如果選擇蝶式自我發展,可能錯過最佳時機,機會成本大,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大,發展速度慢;選擇桶式自我發展,就需要財務資本進入,可能包含對賭條件,經營壓力大,財務資本隨時會要求退出;如果投靠產業集團共同發展,那么市場推展快、估價高,被控股后自主性會喪失,需要設計自己的退出通道。每個企業在選擇的時候,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