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文對全面實行城鎮居民階梯水價做出部署,要求2015年年底前,設市城市原則上全面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
階梯水價是對使用自來水實行分類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的俗稱。由于是階梯定價,對于用量較低的居民和個人,其價格往往較低,這可以保證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不受影響。與此同時,由于隨著用水類型及量的變化,水的價格是遞增的,價格杠桿可以限定超規模的用水需求,能引導居民合理用水、節約用水,解決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在水資源日益緊張、水浪費現象嚴重而且水價格沒有理順的情況下,應該說,實行階梯水價必然是一種改革趨勢。這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水資源比較欠缺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
但這樣一個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也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要公布水價上漲后的增收用途
在現實操作中,由于水價的調整不僅影響到水資源的利用,同時也牽涉到水的價格調整以及帶來的收費問題,階梯水價的確定和實施容易淪為有關部門牟取利益的工具。因此,為了防止政策變味,在制定階梯水價時,對于價格調整所引起的收費增加(一般來說,收費不會降低,否則政策無法達到節水的效果)必須有一個明確而合理的規定。
增加的收入可以納入公共財政預算作為一般公共資金來使用,也可以建立專門賬戶,相關的收費用于未來水資源的開采和建設。所增加的收入絕不可轉化為企業的收入或主管部門的財政資金。
過去,我們也實行過階梯水價。但階梯水價改革并不成功。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價格的改革給很多人的印象是階梯漲價,即不是以節水為目的,而是以漲價為目的,使得公眾對此存在抵觸情緒。應該說,如果是為漲價而漲價,那么公眾的這種情緒和心態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這些年很多地方頻頻提高水價而不就漲價的收入做出明確而合理的說明和規定時。
要輔以充分的信息披露
當然,強調收入增加的部門不能將增加的收入轉化為企業與主管單位的收入,并不是說企業為增加收入的漲價行為都是不合理的。實際上,作為一個公共事業單位,供水企業同樣需要做到自負盈虧。
由于物價的變化、為提升水質量而引致的處理成本及原初水成本的增加,這些都會增加企業的成本,而為了自負盈虧,通過調價來增加收入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保證“居民用水支出負擔的不增加”之類的論調及相應的做法反而是有害的。
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盡管價格的控制使得居民的直接負擔沒有增加,但既然成本已經上升,居民整體負擔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成本的上升直接意味著企業的虧損需要財政來埋單,需要用公共財政的錢來為個體的私人產品消費服務。此時,社會的負擔并沒有得到控制,而問題則更多:比如,成本與收益不對稱的問題,企業為獲得好處而向政府尋租所引致的浪費和腐敗等方面的問題。
但即便如此,在階梯水價的制定過程中,為彌補成本而提高的價格水平也應明確告知社會公眾。在價格整體水平有提高的情況下,應該告知社會公眾,提高的價格水平中有多少是為彌補企業成本的,有多少是為引導節約用水的。其中,對于前者,既然價格的提升是成本方面的原因,那么,相關的企業單位就應給出詳盡可靠的成本上升的信息并進行公開論證。而對于后者,正如上面所指出的,應該注意收入的歸宿權。
應該說,水價的調整問題是我國諸多公共事業價格調整的一部分。燃氣與用電等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但不管怎樣,可以相信,如果在推進我國公共事業收費時,相關的單位和部門能做到上述兩點,那么公眾對價格的質疑聲會大大減少,來自公眾的質疑和阻力會得到極大程度的克服,而我們的改革也就自然能取得圓滿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