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排名87
該報告稱,2012年,瑞士、德國、挪威位列全球環境競爭力排名的前三甲。中國環境競爭力得分為48分,在全球133個國家中排在第87位。其中,中國資源環境競爭力14.8分,全球排位第89名;生態環境競爭力36.1分,全球排位第124名;環境承載競爭力65.6分,全球排位第87名;環境管理競爭力63.6分,全球排位第6名;環境協調競爭力60.1分,全球排位第106名。
實事求是地說,對于各種形形色色被冠以“全球”字眼的報告我們并不陌生,但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對這些西方國家炮制出來的數據持一定的懷疑態度,畢竟或多或少都會有意識形態因素在里面。從這個角度來看,而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全球環境競爭力綠皮書》,其在國人中的可信度就較高,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也很值得我們深思。
沒有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環保投入是社科院衡量環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很好解釋,就是環境保護不是喊喊口號發發文件就能實現,其更需要真金白銀,離不開財政的投入。再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其在上世紀70年代環保投入已占GDP的1%—2%,而與之相對,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加大環保投入不假,但占GDP比重一直在2%左右徘徊,僅相當于發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僅這一點,就足以看得出來中國在環境保護上的欠缺。
與時俱進 環保重視應加速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中國GDP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全球環境競爭力的排名卻非常靠后,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經濟轉型已刻不容緩。“中國很多地區自覺不自覺地選擇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我們要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先有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國家環保總局原副局長王玉慶表示,投入要與發展相稱。并不是說一定要多少錢,而要跟發展能夠相匹配,有一定比例還是必要的。例如,過去大規模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對GDP貢獻很大,但是我們大量的出口主要是靠廉價的產品,而產品廉價實際上犧牲的是什么呢?犧牲的是我們工資水平,包括社會保障、土地廉價,另外一個就是環境。環境成本沒有攤進出口產品中去,當然產品就便宜了。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著中國城鎮化轉型的重任,我們要有這個使命感,目前我們針對污染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都是在減少、降低污染,其實我們還需要去研究如何從末端根治污染,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王玉慶認為,環境治理,要體現我們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方方面面應該到位。單獨治理某一種污染物,可能效果都不會特別理想,所以還是要采取一些綜合治理的措施。目前,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共同發揮作用,所以治理起來需要有一些比較具體、細致、周全的措施。政府、企業、社會要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