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曙松
羅伯特·蒙代爾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的研究涵蓋了貿易理論、國際宏觀經濟學、貨幣理論等多個領域,著名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奠定了現代國際宏觀經濟學的基礎,最優貨幣區理論則推動了歐元區的建立。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著重分析了在資本完全流動的前提之下財政、貨幣政策的不同效應。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大蕭條,早已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大蕭條雖然源于美國,但是世界主要國家都經歷了生產和就業的大幅度下降。巧合的是,不同國家應對蕭條的方式出現了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使得蕭條之后的各國經濟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各國政策差異的關鍵在于實現保持國際金本位決定的固定匯率承諾的堅定程度。有意思的是,兩組國家不同的經濟走勢恰巧印證了蒙代爾的理論。那些實行貨幣貶值政策的國家,迅速從大蕭條中復蘇,較低的本幣價值增加了貨幣供給,刺激了出口,恢復了產出;相反,那些維持原有匯率的國家,長期經歷著經濟活動水平較低的痛苦。
另外,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恰恰說明了固定匯率制度下內外部均衡之間的沖突,這也是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一個有力例證。
匯率論爭
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來劃分貨幣區。
蒙代爾的最優貨幣理論,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孰優爭論的背景下。
20世紀50年代,以米爾頓·弗雷德曼為代表的浮動匯率制的擁護者提出,一個國家如果價格和工資呈很強的剛性,那么保持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匯率制度應采用浮動匯率安排。
固定匯率制度下,價格和工資的剛性將使任何旨在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處在兩難境地:要么導致通貨膨脹,要么加劇失業。而采用浮動匯率,貨幣對外價格的變動將通過貿易條件和實際工資的改變而減輕資源重新配置所付出的成本。由于現實世界各國的價格和工資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剛性,因而,不管經濟條件如何,都應采用浮動匯率制。
但是,以麥金農為代表的固定利率擁護者認為,現實中各國的經濟情況和開放程度千差萬別,采用浮動匯率未必都有效。而固定匯率制能使各國經濟連成一個穩定的經濟體系,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協調發展。固定匯率在協調內外均衡時將比浮動匯率更有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強調匯率制度的安排需結合本國的經濟特征。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來劃分貨幣區,即最優貨幣區理論的核心在于,肯定浮動匯率的同時,認為貨幣區內應實行同一貨幣或者是固定匯率。
同時,蒙代爾闡述了共同貨幣的優缺點,優點在于降低了貿易中貨幣結算的交易成本、消除了價格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存在當需求發生變化或遇到不對稱沖擊而要求實際工資下降時,難以實現充分就業。
三大幣種鼎立
美元、歐元和人民幣國際貨幣體系三足鼎立的狀況將日益凸顯。
歐元區建立的思想基礎正是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
對于歐元區建立的利弊分析,取決于共同貨幣的收益、成本權衡。建立共同貨幣區固然從微觀上體現收益,包括交易成本的下降和避免匯率不確定帶來的市場運行效率的低下;但同時也有一定的成本,這主要體現在宏觀層面,最重要的成本就是貨幣共同體成員喪失了匯率政策、貨幣政策,所以在需求管理上陷入被動。
共同體成員之間差異化的財政制度是貨幣共同體成本的重要來源之一。對于稅制欠發達的國家,若增加稅收收入的邊際成本超過了通過實行通脹取得收入的邊際成本,那么該政府將會降低稅收、同時制造通脹。但是,在貨幣共同體內,為維持一致的通脹水平,稅收欠發達國家不得不借助增加稅收這樣一種成本相對較高的方式來籌集收入、彌補預算赤字。
歐元區也是如此,在本輪金融危機中,歐元區各國面臨非對稱的經濟沖擊,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各國唯一的自主手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后來的債務危機。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蒙代爾主張全新的“DEY(Dollar-Euro-Yuan)”國際貨幣區域體系。蒙代爾認為,美元、歐元和人民幣國際貨幣體系三足鼎立的狀況將日益凸顯。首先要確定歐元和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建立一個歐元、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將表現得更為堅挺。
蒙代爾認為中國應當控制財政赤字,因為在這方面已有前車之鑒。日本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鑄成了大錯,一是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錯誤的經濟政策,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二是以大規模的財政擴張來刺激其滯脹的經濟,積累了大量的公共債務,最高達到GDP的140%。如此巨大的公共債務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嚴重風險。
小型開放經濟體
上海自貿區可以視為全球在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經濟金融結構重構過程中,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深化。
蒙代爾的國際宏觀理論的首要背景就是開放經濟,雖然其具體結論需要調整,但開放的視野是我們需要堅持的。上海自貿區就可以視為蒙代爾模型中的“小型開放經濟體”。
從戰略意義上,上海自貿區可以視為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深化。自貿區的建立,將打開我國的港口貿易、航空樞紐以及離岸金融等領域的創新成長空間。
目前世界上已有1200多個大大小小的自由貿易區。這些自貿區按照功能定位可分為多種類型,第一種是以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零關稅自由港型,對進口商品、當地消費和轉口輸出都不征收關稅;第二種是轉口集散型,主要利用區位優勢進行港口裝卸、貨物儲運、貨物商業性加工和貨物轉運等業務,典型代表是漢堡和巴塞羅那;第三種是以菲律賓馬里萊斯為代表的貿工型,集加工貿易與轉口貿易于一身;第四種如我國臺灣地區的出口加工型自貿區,以出口加工為主;五是保稅倉庫型,可不辦理進口手續就連續長時間處于保稅狀態,以意大利羅馬的免稅倉庫為代表。
上海自貿區應該是功能綜合性的。目前世界上各種自貿區的功能正由單一性轉向綜合性,在區內不僅原材料、零部件甚至成品都可以自由進出,同時轉口貿易、倉儲、加工、商貿展銷、金融服務等各種深化服務都漸漸匯集,功能完備化后的自貿區運行效率也大大提高。(完)
文章來源:《英才》2014年第1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新春精選】蒙代爾模型的中國思考 巴曙松研究員 金融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