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政策效應分析——大氣治理“國十條”于環保產業》報告
若依市場成熟度來分,環保產業各細分領域的排名應該是水、固、氣、聲無疑。但若仔細觀察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工業污染源治理情況,則會發現廢氣治理的投資規模從2003年就開始超過廢水治理,并且差距逐漸拉大,如今廢氣治理投資基本保持在領先廢水治理投資半倍的水平上。時隔十年,國務院在2013年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國十條”)又進一步突出了大氣治理的行業地位,寥寥數筆就引發了人們對環保產業的無數遐想。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隨著大氣治理行業的迎頭趕上,環保產業的最后一塊拼圖也變得立體和清晰起來,基于循環經濟的閉環供應鏈漸漸形成,因此“國十條”以及由此引發的系列舉措影響的絕不僅僅是大氣本身,而是以大氣為受力點向外輻射,給環保產業各細分領域帶來機遇和挑戰,值得思考和分析。
通過本輪初步研究,我們判斷大氣治理行業是“國十條”以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直接作用點和最大受益者,因此在監測儀器和廢氣治理兩大領域必有新的市場空間可以開拓。就監測儀器來說,2012年從1月份至11月份的短短11個月內,中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收入就達到了126.16億元,預計未來三年其增長速度至少在30%以上,到2015 年市場規模將超過300 億元。而按照環保“十二五”規劃,環境監測“十二五”期間總投資需求將達1000億元。雖然政策及商業模式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決定了“十二五”時期環境監測的市場需求難現爆發性增長,可能的市場空間預計僅為100億至200億元,但未來未來隨著投資的逐步到位,以及環保問題的驅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大氣環境監測儀器行業或將進入景氣周期。
至于廢氣治理領域,雖然我們在以全國2001-2011年工業廢氣治理的數據為基準對2012年之后的廢氣治理市場進行預測后,發現2020年我國廢氣治理投資額將達到435.8億元,其中2013-2020年總計3050.3億元,但是在“國十條”等政策的作用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數值應該在原來純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有大幅提高。考慮到減排任務的升級,我們預計2013-2017年火電及非火電行業除塵脫硫脫銷所需的資金有望達到2656億元,其中火電行業1640億元,占比62%,非火電行業1016億元,占比38%。
就火電行業來說,我們預計2013-2017年火電除塵新建、改造需求有望分別達到140億元和342億元,脫硫新建和改造需求為336億元和272億元,脫硝新建需求為550億元,總計1640億元。特許經營方面,預計2017年火電脫硫脫硝除塵專業化運營收入規模有望達到397億元。而就非電行業來說,則六大重點行業的市場需求量從大到小依次為燃煤工業鍋爐、水泥、鋼鐵、石化、化工和有色金屬。
然而,這些市場機遇有多少可以被國內環保產業消化吸收,還要取決于本土企業的生產和服務能力,外資企業的對華戰略,以及潛在工業用戶的技術自給能力。可以確定的是,這應該是一個無環保不市場,無技術不服務的高門檻行業,不像水務和固廢領域那樣可以讓較有經驗的工程公司或較有規模的投資企業輕松進入并慢慢轉型為專業企業——除非通過并購來實現嫁接,更不會看上去市場規模巨大無比但實際上卻有很多不屬于環保的產出。正因如此,除了帶給市場極大期望的動力性政策和壓力性政策以外,還需要一些有利于技術發展和產業成長的政策,雖然這是很多環保細分領域都缺失的環節,但于大氣治理行業尤甚。
值得一提的是,大氣治理舉措就好像是九宮格上的最后一個數字,它的就位激活了泛環保產業的概念及其產業自身的閉環供應鏈,讓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更加重要也更加可行,因為各細分領域既互為需求,又互為供給,甚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例如揚塵綜合整治所需的園林綠化在惠澤大氣的同時也支持了雨水管理,而經過處理的固廢可以作為園林綠化的肥料;又如生物質燃氣支持了清潔生產,在有利于大氣治理的同時也需要固廢資源化技術的保障;再如很多新能源都對水的有較高的質和量需求,從而為水處理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凡此種種市場預期,都跟“國十條”及其伙伴的政策效應息息相關,反之亦然,未來的環保相關政策趨勢也應是既有細分,同時又統籌兼容,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盡速解決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