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環境與公用事業融資部總經理匡志偉日前撰文提出:以創新資本估值體系合理呈現環境技術的商業價值,引導長期資本投入,推動環境技術產業化。創新資本估值體系能否徹底改變環境產業投資“外熱內冷”現象?資本市場在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中所發揮的巨大推動作用,能否在環境產業得到復制?帶著這些疑問,中國水網記者對匡志偉進行了采訪。
估值創新
匡志偉提出,建立適合環境技術企業發展特點的多維度資本市場評價體系,以估值創新引領資本流入,推動環境技術產業化進程。
文章認為,中國環境技術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產業發展機遇。隨著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后環境問題的集中顯現,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超15%。預計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成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
然而,在利好政策頻推、輿論歡欣鼓舞的同時,環境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卻境遇尷尬。在業務層面,政府主導的環保投資往往側重于一次性固定資產建設,輕持續運營與績效評價,技術服務的業務機會寥寥;在資本層面,股權融資過于注重短期盈利,而債權融資則完全看資產。
匡志偉曾經表示,資本市場缺乏對環境產業的研究,表現為兩大誤區:一是重盈利輕創新。國內環保公司單純以公司賬面贏利或短期預測贏利作為基礎,缺乏多維度的判斷標準;二是重資產輕績效。各融資單位都是以融資人的變現能力作為單一的風險控制標準。這套建立在傳統工業企業會計制度基礎上的資本估值體系并不適用于環境技術產業。
他認為,資本市場應更深入對接行業研究機構,共同發掘能夠體現產業核心價值的指標參數,重塑環境技術產業資本估值體系。
投向哪里?
匡志偉援引數據指出,目前,通過EPC等工程業務快速做大收入與資產成為環境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共同選擇。據統計,20家環保產業A股上市公司2013年度實現收入243億元,其中EPC工程收入占比高達60%以上,而運營、服務收入占比不足10%。
眾所周知,EPC業務主要體現企業的投融資管理能力與資源整合能力,但環境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環境技術產業化需要大量長期資本的投入與培育。真正的產業資本與投資銀行應當承擔其使命。”匡志偉說。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環境技術與公共服務目標已從減量化、無害化升級到生態修復與可再生資源化。更高的行業發展要求必將催生巨大的市場需求。據E20研究院研究認為,盡管從2000年至2010年,我國環境服務業年產值增長了近13倍,但與發達國家的環境服務業50%-60%的占比還相差甚遠,在未來期間還應有持續發展機會。
“由于環境治理與修復有其必然的周期,任何一項技術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效果,需要大量長期資本的投入與培育。”匡志偉說,“我們希望通過創新資本估值體系引導資金投入環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以及長效環境治理服務,而不僅是短期的工程。”
“自互聯網產業誕生以來,一套適用于互聯網行業的估值評價體系為該行業帶來了巨量資本投入,使大量萌芽期、投入期的互聯網公司獲得融資發展,大大加速了各種商業應用的產業化。您說,到底是技術進步還是資本驅動,讓互聯網像今天這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匡志偉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