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一掃,即可免費申請加入
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戰略聯盟(271位水行業代表了)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對于污泥的處理處置逐漸重視,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標準,對污泥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進行扶持與引導,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得到各方高度關注,市場熱度不斷提升。但污泥處理處置還面臨商業模式、技術路線不明確,污泥處理形式單一,減量化、穩定化程度不高,建設和運行經費不足等難題。本期《水工業市場》雜志專題邀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專家楊向平、戴曉虎、戴明華圍繞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監管、產業等問題展開討論,以期為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工作的進展、產業的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摘要:
原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中國水協排水委員會主任楊向平
-
污泥處理處置牽扯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協調配合,不能只靠一個部門解決污泥問題。
-
雖然污泥消化相對復雜,需要精心設計、建設和運行,但從碳減排和循環經濟的角度看效果是正面的,也符合未來的發展需要。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
-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重水輕泥”現象,現在污泥問題的集中爆發,就是因為此前污水廠建設過程中長期沒有考慮處理處置設施。對于新建項目一定要吸取教訓,早做早主動。
-
污泥問題的解決在中國要分兩步走,對一些過渡性選擇不要一棒子打死,但也不能滿足于一燒了事,要做眼前和長遠兩套方案。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戴明華
-
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和土地緊缺的問題。
-
工藝沒有好壞之分,選擇適合當地情況的處理處置路線,才是合適的做法。
正文:
水工業市場: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現狀是什么?
楊向平: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力度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加快,城市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和挑戰,就是污水廠的建設及運行伴隨產生了大量剩余污泥,已經成為新的環境污染源。我國的污泥監管體系不健全,各部門缺少信息溝通與數據共享,對污泥資源化利用重視還很不夠。而且由于污泥簡單填埋的費用過低,污泥的資源化利用至今缺乏足夠的市場驅動力,目前國內的絕大多數污水處理廠也缺少污泥處置設施和手段,大量的濕污泥隨意外運、簡單填埋或堆放,致使許多城市“污泥圍城”。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污泥處置的困難首先在于大家思想上認識不夠,相關政策缺乏執行力度。自2000年起,我國已有十余部有關污泥處理行業的政策、文件、標準、技術指南陸續發布,但大都沒有得到有力執行,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第二,我國在污泥處理處置技術上相比國外落后。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污水處理實踐,在技術上雖然也有自己一些獨創技術,但基本上是拿來主義,把國外成熟的技術引進來。第三,污泥處理處置缺乏運行費用。實際上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資金需求,相對污水處理整體投資來說是有限的,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不需要太多的投資,十幾億就可以解決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關鍵是運行費用讓一些地方政府力不從心。一些地方政府也認為建污泥處理設施沒有直接效益,運營起來會增加企業和居民負擔,從而缺少積極主動性。
戴曉虎: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污泥穩定化、無害化程度低。2、污泥最終處置目標和技術路線方向不明確。3、污泥處置責任主體不明確。4、缺少政策支持和監管體系。盡管《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對污泥處理處置的規劃和建設、技術路線、安全運行和監管以及相關保障都有涉及,但是缺乏細節和法律的強制性,可操作性較差,使得污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嚴重滯后。
戴明華: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現狀整體來說是規范化處理處置的比例比較低。打個比方,北京市每天大約產生3千多噸污泥,雖然會通過一些途徑進行處理和消納,但規范化處理處置的比例較低。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規范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處置費用缺乏是比較關鍵的一個原因。對于污泥處理處置項目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在沒有相關政策規定的情況下,可能會進行簡單的填埋或堆置等非規范化操作;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比如深圳和上海等地區,費用方面的問題解決了,污泥處理處置就可以有效進行,規范化處理處置的比例相對來說就高很多。
水工業市場:您認為目前哪種處理處置方案更適合我國國情?
楊向平:目前國內在污泥處置方式上多采用填埋與焚燒。我認為如果污泥中有機物的含量比較高,首選處置方式是厭氧消化。這樣既可以殺死對人體有害的病菌,厭氧消化后出來的污泥沼渣,也可以用作肥料。而且根據對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的碳排放的分析,“污泥濃縮+脫水+填埋”的碳排放最多,“污泥濃縮+脫水+制磚”的碳排放次多,“污泥濃縮+消化+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最少。所以,雖然這種處置方式相對復雜(腐蝕、堵塞、封閉和臭氣),需要精心設計、建設和運行,但從碳減排和循環經濟的角度看效果是正面的,也符合未來的發展需要。另外,堆肥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污泥處理處置方式,可以利用污泥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增加土壤氮磷含量,實現資源利用。但利用堆肥方式要慎重,污泥里也有病菌、寄生蟲、毒性有機物,一定要經過嚴格的無害化處理才能利用,否則存在環境污染風險。
戴曉虎:污泥處置主要有填埋、焚燒和土地利用三種方式。填埋方式由于未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及溫室氣體排放,未來將逐漸被禁止;焚燒處置的成本很高,而且有機質和營養物質未能得到利用,適用于污染物超標無法土地利用的污泥;土地利用是比較經濟并能實現污泥循環利用的一種污泥處置的技術途徑,在歐美發達國家占50%以上。由于我國污泥處理過程不到位,污泥未得到穩定化處理,長期以來污泥土地利用受到限制。打破污泥土地利用的瓶頸是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關鍵問題之一。
從我國國情、未來社會低碳及可續性發展要求的角度,污泥填埋處置是一種不可續的處置方式。未來我國的污泥處置模式將以土地利用和重金屬含量高的污泥熱處理及建材利用(熱解、焚燒、協同焚燒)為發展方向。污泥土地利用將是我國污泥處置的重要方式,但土地利用需要有很好的監管體系及園林、農業等部門的支持、認同和配合,需要正確客觀地評價污泥處置土地利用的環境風險,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并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污泥處置土地利用的規范和標準,并使監管考核指標具有法律約束力。根據我國的發展現狀水平,未來我國有相當部分的市政污泥會在穩定化及消毒處理后土地利用是不可回避的現實。
戴明華: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和土地緊缺的問題。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經濟相對比較落后;而經濟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卻相對緊缺。幾乎全國各地都存在這一矛盾。我個人認為,污泥處理處置工藝沒有好壞之分,應該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比較合適的工藝路線。也就是說,污泥的處理方案是為了污泥的最終穩定而進行的必要步驟,處置方式決定處理方式,具體選擇哪種工藝路線作為污泥的最終處理處置方式,需結合多種因素綜合確定。
水工業市場:發達國家在污泥處理處置方面有哪些先進技術、成功案例與先進經驗可供借鑒?
楊向平:從國外近幾十年的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的實踐經驗來看,污泥處理處置要根據國情科學和實事求是地制定環境指標和階段目標;落實污泥處置的相關法規政策和資金;在污泥處理和處置的思路上從污泥無害化著手,把它作為滿足環境基本要求、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條件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同時不放棄資源化的努力。
戴曉虎:厭氧消化是國外較為普遍采用的污泥穩定工藝,可以最大化實現污泥穩定化處理及污泥資源化利用。厭氧消化不僅僅可以土地利用,它和干化焚燒等處置方式也并不矛盾。從國外的經驗看,厭氧消化和干化焚燒組合,可以顯著降低后一個工藝單元的投資和運行費用,并可降低污泥含水率和有機質,有助于實現能耗平衡。德國慕尼黑一個項目中,污泥經過厭氧消化再干化焚燒,基本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彌補厭氧消化的成本,因此國外有不少城市選擇了這樣的組合工藝。
隨著未來我國污泥泥質的改善,以及污泥預處理高級厭氧消化、污泥高干度厭氧消化、污泥與城市有機質協同厭氧發酵等技術的開發應用,污泥厭氧消化的效率及產氣率的提高,未來能源價格的上漲及能源的總量控制,厭氧消化設備的國產化率提升,污泥厭氧穩定的總體效益將會得到大大提高。
戴明華:對于發達國家的污泥處理處置方案,我們也做過詳細的調研,并到國外實地參觀。其實,國外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也都經歷了不斷摸索、不斷變化的過程,比如這個階段主要應用干化和焚燒技術,另一個階段可能主要應用的是土地利用技術。可以說,工藝沒有好壞之分,只是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階段,選擇相對來說比較合適,或者在當時認為最佳的處理處置方式而已。
實際上,絕對最佳的處理處置方式或工藝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一種工藝可以全國通用甚至全世界通用。在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的使用過程中,在某個時間點遇到一個特殊問題或者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通過不斷嘗試、不斷改進去尋找和總結出一個更好、更適合當地的工藝路線。污泥的處理處置,是一項艱巨而又迫在眉睫的任務。在設計、實施該項目前期,要對各種因素做出全面、詳盡的認識與分析。隨著污泥處理處置方法的日趨完善,還會不斷有新的技術路線涌現出來。相信未來幾年,中國污泥處理處置規范化的比例會有所改善,這也是讓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