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緝慈:環保產業的地方集群及其創新系統
本文根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緝慈在2014(第二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產學研合作創新及發展分論壇發言整理。
從鋼鐵、化工、服務一直到最近研究的數據中心的集聚,我個人已經研究了三十年的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今天要講的是環保技術和產業集群的問題。
現在環保行業的發展形勢,以宜興或者是國內其他的環保產業集聚區域為例,面臨的全球競爭、各國之間的競爭、區域的競爭都很激烈,那我們怎么樣才能夠通過本地的企業創新、合作創新的學習,來提高我們的競爭力、促進本地的發展環保產業,這個問題迫在眉睫。在全球競爭和區域競爭的挑戰面前,如何從全球鏈和地方集群的視角認識環保技術和產業?環保裝備的生產集群如何通過合作創新和學習,成為有競爭力的創新集群,從而發展環保技術和產業?
集群和創新系統
產業集群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企業獲得效益不僅在于內部效率,還取決于從產業集聚中獲得的外部經濟,例如通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聯,和產學研之間的關聯,關鍵在于協同效應和集體效應。理想的集群內存在協同效應和集體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并促進知識學習和技術創新。
從我國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地產和園區、集群的概念一直是互相交叉在一起,甚至中國的產業發展和土地開發問題纏繞在了一起,什么叫做產業集群這個關鍵的問題被大量開發區和新城新區的建設給遮蓋住了。通過提供基礎設施和創造優美環境實現產業升級是良好愿望,但是園區內行為主體如何合作,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卻是一個難題。
從產業地產到地方產業集群,到地方生產系統,到地方的創新系統,這是一個升級的過程。
現在國際上前沿的環保技術已經發展的非常迅速,這些國際企業本土的創新生態系統已經建立起來,并且在一個地方扎根,扎根的原因就是學科交叉、產業融合還有大量知識的交流,這樣的地方區位是不可替代的。
對于中國廣大的開發區來說,現在都處于瓶頸時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無法明確。不知道該走創新型發展、還是依賴型發展的道路,這個挑戰關系著是否能使將來這個區域永葆競爭力,或者會逐漸衰退下去,甚至被取代,宜興亦是如此。
什么是創新系統呢?什么是地方創新系統呢?發達國家已有的大量文獻案例認為,創新的決定因素有兩點,第一點是地方文化蘊涵的企業家精神,第二點是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本地企業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即企業的關系網絡。
從七十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有新區域主義的大量的文獻,以及產業集群文獻,還有地方創新系統理論的文獻,產業區文獻等等,一直致力于研究這方面內容,區域的發展取決于本地的合作關系,這樣一種關系是一種創新生態系統,另外還有一個我們知道創新生態系統,研究、開發和應用的三個社群合作組成的“創新生態系統”。
與環保相關的園區,實際上國內及國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環保產業園,即發展環保產業或生態產業的園區,是以衡量、預防、限制、減少或糾正環境破壞、降低環境風險、生態建設等為使命的商品生產和咨詢服務業。一類是生態工業園,即物料循環利用、回歸自然生態系統的產業園區。
環保裝備產業集群,即環保裝備制造和服務及其相關企業和機構在地理上的集聚。這樣集聚的現象在國內是很多的,比如江蘇宜興、鹽城、浙江諸暨店口等,這些區域引進了國際先進環保制造設備,形成了集聚。
關于集群,首先需要認識的是集群的行為主體,最主要是企業,其次還有一些研發機構,例如宜興各種各樣的中心,還有些地方本地沒有研發機構,需要跟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發機構合作,這類型的產業集聚現象現在國際上非常普遍,發達國家有,發展中國家也有。我國的很多的行業也是一樣。這里所說的集群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集聚現象,我參加過2011年OECD的國家的集群會議,主要是中小企業的集聚現象,因為大企業的問題它自己能夠解決,很多中小企業的問題不在于小而在于孤立,需要政府通過集群這樣一種方法來促進這些中小企業之間合作。
集群首先是自然形成的,宜興現在的環保及環保裝備相關的企業有1700多家,加起外圍的一共有三千多家,這些企業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就是共享專業的勞動力市場,共有專業的供應商,而且這不是宜興的特例,從1898年的英國馬歇爾專業化產業區就是這種情況,到現在的珠寶、甚至德清的鋼琴,都是這樣自然的集群。
集群戰略則是通過制度創新來促進地理相鄰的相關企業、支持性機構和研發教育機構之間的產業聯系,提高產業和區域競爭力。這里最主要的就是制度創新和產業聯系。2011年聯合國貿發會議上的一個報告曾提出:建立產業聯系是最重要的任務,包括吸引外資,F在很多的地方和政府也明確要打造產業鏈,建立產業聯系,但是卻錯誤的認為這種聯系只是一種技術構造,好像就是缺什么環節補什么環節。但是實際上產業聯系不僅是技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社會聯系。合作機構、促進合作的機構,才是產業集群的核心。
宜興環保產業案例簡析
宜興環保裝備產業地方集群腳下的路怎么走呢?
我之前看到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完成的研究宜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報告,報告里寫到關于宜興的專利有兩千多項,宜興的各種各樣的研究中心、研究院也非常多,但是仍然存在社會相互仿制的,依然存在專業化分工合作不足等等問題。
我們有很多的專利證書、專利申請,但是我們的產業技術的轉移卻不多,專利申請以后呢,它是不是愿意受理給其他的企業,賣給其他的企業來賺錢呢?例如騰訊集團的數據中心,2007年就開始做數據中心,現在關于數據中心的一套技術很成熟,可以把這個專利在全中國、全世界范圍內宣布,讓人來買他的專利,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什么呢?我們是擁有了大量的專利,我們沒有真正的技術轉移,沒有很好的技術轉移的途徑。
我們還有很多的研發機構,那么我們是不是有大量的活動,來促進這些研發機構的交流呢?各種行為主體之間的互動夠不夠?所以還是要深入地去認識集群政策和集群策略的意義,在制度創新方面進行。
城市是互動的場所、信息交流的場所,知識交流的場所,首先是要機構稠密,其次需要有大量的各層次的活動,各種行業之間,各種專業的人之間,比如說化工的、健康的、食品的甚至生物的,還有機械的各種各樣的交流,有正式的交流有很多非正式的相互交流和活動,宜興的這一方面的水要活起來。
宜興現在的企業大量集聚在產學研,比如說以水污染治理設備為主,有些企業在做沼氣,在做新能源,生物能源,還有一些企業正在做新材料。通過新興企業的創業及生產服務業的發展以后,將來的宜興,可能就不只是裝備產業了,還會有其他的產業出現,其他的新型產業逐漸壯大。比如:
1.目前宜興的環保設備企業是設備制造為主,在未來經過技術創新的互動以后,期待可以將工程承包等等都合并在一起。
2.現在的各種各樣的價值活動以及具有技術優勢的技術服務平臺,應該慢慢轉變為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研發過程,以需求為導向的技術服務平臺,即企業研發機構、生產者服務企業和大學、科研院所研究中心、技術中心、測試中心合而為一的。
3.會有一些生產者服務型的企業會出現,例如電子商務行的環保企業。
這些年,關于環保產業制度創新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不停地摸索,但是否還可以進一步地思考,這一些變化有沒有到頭呢?通過外部經濟合作行動可以使得企業真正地參與制度創新的合作。
對未來,大家需要有自己的愿景,需要宜興所有的企業都有著怎么樣發展宜興未來的環保產業的使命感。從創新的發展來說,環保產業的大技術系統還存在大量的問題。這種問題的解決需要合作創新,需要通過社會關系構建的過程來解決。
國內外經驗介紹
OECD有一個關于創新系統的報告,講到創新政策措施。
首先提到的就是提高知識交流的好處,知識交流可以為合作提供支持和適當的計劃。
然后是啟動網絡經紀人和中介服務,但怎么樣做好這個經紀人,是現在面臨的很棘手的任務。
另外還有正式、非正式的知識交流,在創新系統的定義中有一句話:“長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易和交流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叫做創新系統。”非正式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最后就是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和諧的網絡系統。
集群政策的內容,也在最后提到了需要建立關系和網絡。
舉一個國際上的環保產業集群協會的例子,西班牙的巴斯克環保產業集群協會。它在集群動議這方面,在國際上都是榜樣。環保產業集群是當地的12個集群之一,它的集群政策是關系導向的政策,孕育和支持各類合作關系。根據它的經驗,集群協會將是一項長期且艱苦的工作。
香港生產促進局,它會組織大量的活動,例如一些推廣活動。
還有浙江諸暨店口及其牌頭鎮的經驗就是以人為中心,從幼兒園、中小學就開始營造環保氛圍,對環保的社會凝集力做了很多努力。
浙江的網上技術市場做的也非常詳細和活躍,還有以杭州為中心的這個電子商務網也非;钴S的。
最后列舉幾個觀點,作為今天的總結。
1.集群是自然形成而不是造出來的
2.集群是經濟生態系統而不是會員組織
3.集群是產業社區而不是技術建構
4.集群的核心是合作機構和職業院校
5.集群和集群之間需要合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