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述環評黑洞:環評資質倒賣經
題圖:環評行業的“資質掛靠”就如同皮影戲。表面上是環評機構完成了建設項目的環評工作,但背后實際上是有一雙手在操控。 (CFP/圖)
導讀
東窗事發無人答疑
名為“盜用”實為“掛靠”?
灰色利益鏈
惡性競爭、惡性循環
看點
寧夏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盜用3家環評機構資質,完成了至少23個環評項目。有項目被打回重做,有項目被列入環保部重點黑名單。
舉報者認為實是環評機構的違規“出借”資質。“擁有資質的機構以‘管理費’的名義收取30%到50%的分成;還有的則是‘零售’,每蓋一個公章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一個惡性循環就此形成,環評項目多被壓低價格的無資質公司搶去,逼著有資質的環評單位只能出借資質。“如果不掛靠,養活自己都難。”
正文
東窗事發無人答疑
一連5天,劉宏偉的兩個手機號碼始終處于關機狀態或為空號,他以前的員工也無法聯絡上他。
2015年3月23日,當南方周末記者去到他的公司寧夏瑞博環保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瑞博)的辦公室時,這里早已于一個月前被轉租給了一家教育機構。
劉宏偉,根據公開資料,這個被描述為3家甲級資質環評機構的寧夏代理人,至少是23個環評項目聯絡人的公司老總,似乎憑空消失了。
環評(即環境影響評價),被稱為規劃及建設項目的第一道污染防線,是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并提出對策。按規定,從事環評的機構必須擁有資質證書。
這可能肇始于一起一年多前的舉報。2013年7月,民間環保NGO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重慶兩江)投書至環保部,認為寧夏瑞博盜用3家環評機構的甲級資質開展業務。
最新的消息是,環保部核實,寧夏瑞博確存在盜用行為,責成寧夏環保廳處理。
但再無下文。3月24日,南方周末記者去到寧夏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并未就此受訪。而吊詭的是,原本應為“受害者”的3家環評機構,幾乎都三緘其口。
據多名環評師透露,業內存在“資質掛靠”的沉疴,即無環評資質的企業借用資質在當地接單,有資質的環評機構負責蓋章,兩者利益均沾。不過,環保部的答復并未指出寧夏瑞博一案有此問題。
寧夏瑞博如此暗度陳倉,后遺癥已然顯現。
百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永固紫、苝系列顏料等化工產品生產項目,位于寧夏賀蘭縣暖泉工業開發園區,便是由寧夏瑞博完成的環評。
2014年12月,這一企業被列入環保部的重點環境案件。經調查,企業存在污水處理站壓濾機露天擺放且沒有使用痕跡;鍋爐煙囪排放黑煙、煤和爐渣存放無“三防”措施;危險廢物管理不規范等5方面問題。
“正是由于寧夏瑞博這類公司的存在,一些本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污染項目開工建設了,環評這道保險墻形同虛設。”一名現居深圳的環評師彭曉鐘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在一家環評機構工作了近10年。
據重慶兩江的調查及多位環評業內人士的反映,這種“資質掛靠”已成為行業毒瘤。像寧夏瑞博“盜用”資質案件,在全國并非個案。
名為“盜用”實為“掛靠”?
2014年9月,在重慶兩江舉報寧夏瑞博的一個星期之后,這家NGO的負責人向春還見到了劉宏偉。向春一直詢問劉與3家環評機構的“合作”關系,但劉出言謹慎。在一個多小時的談話中,劉的這句話讓向春印象深刻:“既然出事了,反正我扛了,我不會出賣朋友的。”
盡管在舉報信中用了“盜用”一詞,但向春一直質疑是“資質掛靠”關系。
“根據我們的調查,所謂盜用,實質上是借用。即寧夏瑞博與3家單位實際上是私下的合作關系。”向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用了“盜用”,是沒有確切的證據。
這種“借用”,即為資質掛靠。由像寧夏瑞博這樣沒有環評資質的公司具體承接和操作環評項目,再蓋上有環評資質機構的公章。
寧夏盛世榮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世榮華)建設的寧夏石嘴山國際建材城項目同樣也是由寧夏瑞博完成環評。
在其環評的公眾參與公告中,環評機構為某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而環評機構地址則是寧夏瑞博的辦公地點,聯系人是劉宏偉。
除了上述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被認定盜用資質的另兩家環評機構為河北冀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冀都)、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盛世榮華一位王姓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整個環評中,他一直是和寧夏瑞博進行聯系,從來沒有同上述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有過接觸。“劉宏偉告訴我們,他們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是合作關系。”
像這樣的環評報告還有很多。有的報告中,寧夏瑞博的辦公地點被描述為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駐寧辦事處。而有的報告中,河北冀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的環評聯系人同樣為劉宏偉,聯系電話也是同一個號碼。
向春的質疑得到了一名曾在寧夏瑞博工作過的員工的佐證。“直到我2012年離開瑞博前,瑞博與另幾家有資質的單位還是合作關系。”這名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對此,南方周末記者致電河北冀都。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已讓對方停止使用河北冀都的名義。“你別問我,問寧夏環保廳去。我們也是受害方。”這名工作人員突然掛斷電話,且無法再次接通。
如果確為盜用,對方并不知情,則寧夏瑞博有私刻公章之嫌,嚴重違法;如果雙方是合作,由于國家頒發的資質是不能私自交換和買賣的,這樣的合作本身就不合法,雙方都要承擔責任。擁有資質的一方還會面臨被吊銷資質的處罰。
圖:寧夏瑞博環保咨詢有限公司已人去樓空,只剩下牌示還未改。(南方周末記者 岳家琛/圖)
灰色利益鏈
那么,有環評資質和無環評資質的兩方為何能走到一起?
答案是利益。
“兩家合作,無資質的一方可以獲得資質,承接環境影響評價項目,賺取項目建設公司的環評費用。而有資質的一方則可坐收漁翁之利,從掛靠單位中獲取分成。雙方各取所需。”彭曉鐘說。
而環評資質的稀缺性更是增加了其含金量。
“國家對于申請環評資質有著嚴格的要求,且進行總量控制。像寧夏瑞博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達到申請要求的。”上述前員工說。
根據環評公眾參與網的數據顯示,寧夏僅有9家機構擁有環評資質,其中擁有甲級資質的機構更是僅有1家。而大量的建設項目都要環評。市場的需求吸引著那些沒有環評資質的公司,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上述前員工也曾建議劉宏偉申請環評資質,而不是非法使用其他單位的資質承接項目。但是這一提議被劉宏偉否決掉了。
“實際上,如果按照規定來做,雇用有執業許可證的職工,申請正規的環評資質,這樣花費的成本要比掛靠幾家有資質的單位,給他們分成多得多。”這名員工表示。
關于分成,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單位,則有著不同的辦法。
“有的是按年簽訂合作協議,擁有資質的機構以‘管理費’的名義收取30%到50%的分成;還有的則是‘零售’,每蓋一個公章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彭曉鐘說。
“像寧夏瑞博這類沒有資質的公司,成本費用除了要向有資質的機構分成以外,還要經常打點評估單位的專家以及相關審批部門的人。”彭說。因而,他們也是利益鏈條的一部分。以上幾方共同分掉了被環評的項目建設公司所交的環評費用。
建設項目的公司看似成了這一灰色利益鏈的最終受害者,但在寧夏石油化工環境科學研究院環評師撒世軍看來,事實并非如此,建設公司也是利益鏈條的一部分。
“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人員、設備、現場監測等都需要成本。而瑞博省去了這一切環節,成本低了,向建設單位收取的環評費用就低了,同時,一些原本不應該開工建設的項目也順利通過了環評這一關。”撒世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除非,寧夏瑞博的環評報告編得質量實在太差,以至于不得不被要求重新評價。
寧夏瑞博承接的寧夏博永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碳四干氣綜合回收利用項目”的環評上報至寧夏環保廳后,就由于質量太差被退回,后由寧夏石油化工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接完成了環評報告。撒世軍便是這個報告的負責人。
而寧夏瑞博大量的環評報告依然通過了審批。在一些環評從業人士看來,這涉及環評審批的弊病。“環評報告能不能通過,不是看技術,而是看送審機構與審批部門的關系,要么有后臺,要么花錢搞定。”彭曉鐘表示。
而最近環保部亦在重拳整頓環評亂象,清除“紅頂中介”,并出臺建設項目環評的相關政策文件。此外,環保部會不定期發布日常通報,處理違規單位和個人。
惡性競爭、惡性循環
這并非個案。除了寧夏瑞博,2012-2013年間,重慶兩江還舉報過3家公司,均為“資質掛靠”問題,目前均已得到反饋和處理。
這均是重慶兩江通過網絡檢索,發現了環評文件的異常情況。例如,在網絡中搜索有資質的甲公司某一環評項目的負責人張三,而張三同時又是一家無資質公司的老總,張三以及這家無資質公司的聯系方式、聯系地址還出現在乙公司某一環評項目上,則可以懷疑這兩家機構存在掛靠關系,從而再做進一步調查。
其中,重慶永博環境污染治理有限責任公司就自稱與重慶市多家環評機構有合作關系,擅自在其公司網頁經營范圍中增加“環境影響評價”,違規開展環評工作。
據彭曉鐘觀察,“資質掛靠”一般發生在小項目上,且集中在外地環評機構承接本地項目上。
“而監管力度不夠,為環評機構資質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彭曉鐘說。
“環評市場是非常開放的,要求不得有任何人指定必須委托誰做環評。全國范圍內所有擁有資質的機構,只要符合評價范圍,都可以委托他們來做環評。這對于環保部門來說也確實很難監管。”撒世軍這樣認為。
而目前,資質掛靠則使得沒有資質的環評公司過分壓低了市場價格,攪亂了環評市場,形成惡性競爭。
“像寧夏瑞博這類的公司,他們不需要有資質的人員、不需要專業設備、不需要前往現場,于是成本便可以被極度壓縮。他們報給項目建設公司的價錢,甚至比我們的成本都要低。”撒世軍表示,“而建設公司考慮到成本,只要花最少的錢完成前期審批手續就可以了。所以不了解也并不關心環評資質問題。”
這樣的惡性競爭形成后,環評項目多被壓低價格的無資質公司搶去,真正有資質的環評單位便很難保證收益了。
于是,這樣的行業環境反過來逼著有資質的環評單位出借自己的資質,與沒有資質的公司進行掛靠,通過收取掛靠費來增加收入。“這些有資質的機構,如果不掛靠,養活自己都難。”彭曉鐘說。
一個惡性的循環由此產生。
如果說惡性競爭影響的是環評行業的健康發展,那么環評質量則關系到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利益。當前,全國的環評行業亟須環保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大力度監管。
而在銀川,據寧夏業內人士的不確切消息,凡是寧夏瑞博曾經做的環評項目,現在全部撤銷,重做環評。南方周末記者聯系寧夏環保廳求證此事,并未得到答復。
而向春對此向寧夏環保廳申請信息公開,目前也仍在等待答復中。
來源:南方周末,2015年3月27日,記者:岳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