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雨共生——“人居環境與可持續雨水景觀設計研究”分論壇概述
2015年5月17日上午,“2015城市雨洪管理與景觀水文國際研討會”的分論壇1——人居環境與可持續雨水景觀設計研究,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王澤生報告廳成功舉行。
分論壇1延續了16日大會就雨洪管理與景觀設計的關系這一話題的探討。來自國內天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的學者,與來自德國戴水道公司、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張唐景觀事務所的設計師,共9位發言人基于各自的研究與實踐做了精彩的發言。尤其通過不同尺度的案例,從當代城市社區、校園、公園到我國傳統園林、村落,以及美國的場地可持續水設計評價體系,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在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建設中處理雨水的多種手法與途徑。在整個分論壇中,嘉賓精彩的演講和參會者積極的提問,使得氛圍持續高漲,也反應了大家對可持續雨水景觀設計的高度關注。
分論壇分上下兩場,分別由來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劉暉教授,與來自天津大學的曹磊教授主持。
上半場由上海張唐景觀事務所主持人張東先生與福建農林大學的王墨博士進行開場演講,其題目為《參與性生態:整合日常生活和雨洪管理的場地設計實踐》。報告指出,場地雨水的管理應聯系人與自然、并提供人理解和感悟自然的機會,由此提出了參與性生態的概念——通過水文景觀設計整合場地內人的日常活動和雨洪管理。匯報通過深圳萬科建研中心、長沙中航美村三期和三亞創基長樂居三個項目,生動展示了在不同的功能場地中如何將雨水收集利用和場地活動聯系起來,能夠讓人參與其中。
第二位演講嘉賓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系主任劉暉教授。她以《從雨水花園到生境花園——西北半干濕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思考》為題,分析了西北半干濕地區的特點和西北大中城市綠地現實問題,并通過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與西建大校園生境花園兩個項目,分別展示了西北半干濕地區現有特殊環境條件下不同尺度綠地的雨水利用策略和方式。其重點關注的是如何通過不同的雨水利用策略,整合城市綠地在防災避險與泄洪滯洪功能之間的矛盾,同時協調植物造景中“現代化”公眾審美與低維護成本的本土植物選擇之間的矛盾。
第三位演講嘉賓是德國戴水道公司(AterlierDreiseitl)中國區水生態總監吳昊,其演講題目是《雨水控制利用技術在綠色社區項目中的應用》。匯報通過一些工作的過程圖片,生動了展示了戴水道公司在雨水收集利用設計中是如何進行多學科協作的。通過對戴水道自1984年至今的項目的對比,分析了從傳統排水模式到海綿城市轉變的必要性。匯報中使用了大量的實踐項目的圖片,向參會者直觀展示了戴水道公司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項目中雨水控制技術的運用。包括屋頂、路面、社區的雨水收集、公園綠地雨水引導等,讓大家對低影響開發技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上半場最后一位演講嘉賓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環境藝術系系主任曹磊教授。他以《天津大學新校區景觀規劃設計與雨洪管理利用》為題,展示了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規劃中,如何將老校區和新校區之間景觀文脈的延續和雨洪利用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校園可持續發展。其在校園雨洪利用規劃中提出“源頭”出發、內外聯合、層層構建、控制洪澇、凈化利用的雨水綜合利用策略,并構建了中心島生態集雨區、中環管道集雨區、外環排雨區三個圈層的綜合雨洪利用體系,將校內雨水收集、景觀河道及校外市政雨水管網系統相結合。
下半場的報告由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裴逸飛博士以《從徽州傳統村落的水系構筑看景觀水文》為題開始。演講以安徽傳統村落理坑和虹關為例,試圖總結歸納徽州傳統村落景觀水文的構成要素及相關經驗做法,并從景觀視角來理解水文現象,以水文經驗來引導場地景觀設計。匯報從村落集群、單一村落、建筑單體三個層面出發,分析了村落水口、水井、排水溝渠、水圳、月沼、院落明塘等人工對雨水的利用方式及其之間的系統聯系,展示了安徽傳統村落營造中對雨水的綜合運用的智慧。
下半場第二個報告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韓毅的《<園冶>與中國古典園林雨水設計研究》。匯報將《園冶》中雨水設計的五要素“保證用地、隨形就勢、水脈相通、因雨成景、借雨生情”以幽默諧趣的方式,結合相關案例,并聯系上半場嘉賓的案例做法進行了形象的解讀。匯報除了關注對雨水的工程運用外,還關注雨水帶給人的情感觸動,并從雨水的形態、聲音、觸感、視覺效果等幾個方面分析了雨水在景觀中的運用。從而指出雨水對于城市及其人類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引導參會者去思考該如何與水共生。
下半場第三位演講嘉賓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吳雯工程師。她以《硅谷中的自然雨水花園》為題,以北京中關村公園為例,對雨洪管理在城市公園中的運用進行了介紹和探討。規劃通過合理組織公園地形、分區組織、分級集水、透水材料選用、復層植物群落、植物優選等措施,對公園的雨水進行組織和利用。通過規劃設計解決了場地原有17萬方渣土、場地水景水源、城市周邊密集建設用地的暴雨徑流、水土流失等問題,改善了地區生態環境。
分論壇最后一位匯報嘉賓是來自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的張晉講師,其演講題目為《基于可持續場地倡議的場地可持續水設計評價體系研究》。他通過對場地可持續水設計評價體系的研究,強調場地的可持續雨水設計是否有效,應從管理場地雨水、減少灌溉用水、恢復水生生態系統、雨洪設施的景觀化處理四個方面來評價。匯報中結合實踐案例,分別對上述四個方面的影響要素進行打分,并提出相應的技術策略。最后通過分析評價提出在場地可持續雨水設計中應做到源頭控制、藍綠結合、人水互動、目標整合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