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小雨紛飛。河東區湯河鎮小南莊濕地公園,楊柳拂水、翠竹搖曳,小荷露出尖角,亭臺、民居、小橋流水等景觀相輝映,景色宜人。而在幾年前,這里還被群眾稱做“垃圾池”。改變來自于鐵腕治理,搭上湯河人工濕地水環境整治綜合體工程,借助原有汪塘湖泊和周邊自然生態,進行規劃設計,再現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
湯河人工濕地水環境整治綜合體工程,北起相公街道大范莊,南至湯河鎮旦彰街,自西北向東南縱貫河東區東南部,全長12.5公里,總面積2000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相公街道塑料加工等中小型企業興起,將廢水直接排進附近溝渠、汪塘,加上居民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河水腐臭、路人掩鼻,曾經長滿蓮藕、蘆葦的河流、汪塘成為群眾口中的“垃圾池”。
為給湯河流域正名,造福沿河十幾萬群眾,河東區決策者要求,“水污染治理是一場全流域的‘戰爭’,無論是什么企業,只要污染,該關的關、該停的停,絕不手軟。”著眼全區水環境治理,一場鐵腕治污的行動隨即展開。點源治理上,該區對涉水企業進行分類施治,逐個行業制定整治標準,對37家重點涉水企業進行了限期治理,對11家重點涉水企業落實了停產治理。面源治理上,停養或拆除禁養區養殖場633家,改造限養區、適養區養殖場3000余家,建成沼氣池540個、沉淀池582個,新增家禽環保墊料40萬平方米。終端治理上,投資1.3億元,新建城區第二污水處理廠和2處鎮街污水處理廠,全區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8.3萬噸。
作為全區水環境治理的亮點工程,湯河人工濕地水環境整治綜合體工程總投資1.2億元,途經14個村,輻射周邊100多個村,采用“潛流池+表流濕地+生物滯留塘+深水凈化塘+生態護坡”組合工藝凈化水質,將濕地裝扮的秀美靚麗,風光旖旎。沿途林果、花卉、苗木連綿不斷,郁翠蔥蔥,百花爭艷,瓜果飄香。為沿河居民提供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提升了河流行洪、灌溉功能,硬化濱河大道更是方便了群眾出行。曾經的“污水河”、“垃圾河”靚麗轉身,變成了現在的“生態河”“景觀河”。
讓亮點更靚,河東區在湯河人工濕地所經鎮街分段設立“河長”,規定流經區域的鄉鎮黨政負責人為河長,并豎起牌子,公布監督電話,明確職責,共同管護,并建立“土小項目和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聯合查處機制,由監察、環保、公安、工商、供電等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進行“全天候、無縫隙”的執法監察,對重點河流橋梁、河段,采取晝夜蹲點、重點時段看守、聯防聯控等措施。如今,漫步四季流水、九曲環繞、綠洲小島星羅棋布、野鴨簇動的湯河人工濕地,如身臨畫境,一個“春有海棠花爛漫、夏有清荷水中蓮、秋有海棠果掛滿、冬有明月照河間”悄然形成。
(本文來源:臨沂在線)
生態治理 湯河人工濕地再現“荷塘月色”
2015-04-08 新浪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