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用水時,釋放蓄存的水加以利用。整座城市像塊海綿一樣,能輕松解決現代城市常有的內澇問題,這就是海綿城市的最大特征。今年4月,“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布,廈門成為16個試點城市之一。今天的探訪海綿城市系列節目,我們走進廈門。
據廈門市氣象局介紹,以往24小時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廈門島內才會出現內澇積水,但現在碰上1小時30毫米的短時強降雨天氣,一些地方就會淹水,甚至有些過去從來不會淹水的地方,現在卻遭遇了嚴重的積水內澇。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張劍鳴認為,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水泥地面、柏油路面讓雨水鉆不進地下,本應成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為城市排水的巨大負擔。同時,雨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越來越明顯。這些變化使城市對暴雨洪水的調蓄能力呈下降趨勢,城市的防洪壓力越來越大。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 張劍鳴:廈門是一個臺風多發的地區,所以呢在臺風季節,應該說內澇是經常出現的,所以呢這是一個廈門比較常見的一種災害,那我們的城市建設在實施過程當中,如果引入海綿城市的這個理念呢,應該說對于減少內澇、洪災,應該是非常有幫助的。
據廈門市防汛部門的統計,廈門每年有20多億立方米的降水量,是全市水資源總量的近兩倍,但真正為城市所用的卻不足兩成。廈門水資源嚴重匱乏,如果能把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起來利用而不是讓它們白白流走,效益不言而喻。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 張劍鳴:使這個雨水,一個是能夠保障我們的生態效果,第二呢就是雨水可以利用來作為比如說,景觀、市政宅用、綠化的澆灌等等這些方面。
記者從廈門市市政園林局了解到,廈門已經走在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道路上。截至去年底,廈門市實施的島內人行道改造,共鋪設了116089平方米的透水磚,改造主干道人行道約12公里。而在島內38處需要改造的易澇點中,廈門市政部門已經改造完成35處。剩余3處,加上市政道路排水改造二期工程中,新發現的7處易澇點,正在陸續建設改造中。
目前,廈門已編制完成《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實施方案》,海綿城市試點區項目總數達到了59個。
新華社記者林凱、付敏福建廈門報道。
廈門試點海綿城市建設 推進水資源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