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推出首批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項目的基礎上,遼寧省發展改革委又于近日推出了第二批76個PPP模式項目,總投資達1228億元。
PPP模式項目目前在全國各地進展火熱,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充分發揮社會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我省首批PPP模式項目于今年4月推出,共有22個,總投資額222億元。
本次推出的PPP模式項目與首批類似,主要涵蓋市政設施、交通設施、公共服務、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等領域。在項目的推介表中明確列出了每個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和建設規模,項目的總投資額以及項目聯系人聯系方式等。
在本次推介的76個項目中,市政設施最多,為34項,以下依次是公共服務19項,生態環保11項,交通設施9項,生態能源3項。在所有項目中,投資額最大的是沈陽地鐵四號線一期工程,投資額達到211.6億元。另外超過50億元的大項目也不在少數,詳細的項目名單可登錄省發改委網站查詢。(記者 方亮)
2015-08-14 來源:中國政府網 作者:方亮
治水投資加速:PPP模式助力污水處理
時間:2015-08-14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黃俊溢
近日,為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國家發改委發布18個省市的2015年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整體投資金額為264.89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為75.92億元,主要涉及的項目包括污水處理、污水改造、中水回用、建設管網、污泥處理、垃圾處理等。
治水投資加速
作為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的重中之重,水污染治理領域的市場相對成熟。此次發改委下達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進一步貫徹落實了“水十條”,同時,隨著環境治理相關政策紅包的逐步釋放,預計水污染防治領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進入8月,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接連公布。8月11日,國家發改委下發湖北、四川、重慶、貴州、山東五個省市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總投資額為52.24億元。加上此前公布的上海、江蘇、浙江等13個省市212.65億元的投資計劃,整體投資已達264.89億元。
具體來看,近期下發18省市2015年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中,河南、內蒙古、江蘇地區投資金額較大,分別為54.33億、38.21億、34.20億元。在所有投資中,新增污水處理投資所占金額較大,其中內蒙古、河南2015年規劃的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與“十二五”規劃計劃投資相比,體量較大。內蒙古、河南2015年單年計劃投資的新增污水處理規模分別為52.1萬噸/日、115.8萬噸/日,而其對應的“十二五”規劃,城鎮新增污水處理規模為104.9萬噸/日、190.3萬噸/日。
另外,近期公布的18個省市新增污泥處理規模計劃為2893.5噸/日,即105.61萬噸/年,僅18個省市一年計劃的投資規模,即占到“十二五”規劃全國五年污泥總投資(518萬噸/年)的20.39%。
據國海證券研究報告分析,考慮到污泥投資較“十二五”規劃進度相對滯后,作為“十二五”收官之年,2015年污泥投資較過往將有較高增速。
業內人士認為,發改委下達多省份2015年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開啟新一輪環保盛宴,將實現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多贏。發改委抓住水污染防治的“牛鼻子”,打出了改善水環境的組合拳,治污與節流并舉,預計水務板塊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PPP模式助力污水處理
此前,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曾表示,在環境投資方面,“十三五”期間環保三大領域投資需求將達到6萬億元,大氣污染防治領域投資1.75萬億元,水污染防治4.6萬億元。這進一步印證了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地位,而且隨著水務領域投資細則的進一步落實,意味著水污染防治的萬億元市場將逐步開啟。
顯然,要達成這個目標,僅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此次規劃的2015年18個省份的投資中,中央財政支持金額約為47億元,占總投資規模的17.74%。其余部分將依賴地方財政及社會資本的投入,當前國家比較推行的是PPP模式,這能減輕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同時將社會資本引入環保等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合力解決污染治理的問題。
在環境污染治理的各大領域中,水污染處理是公私合營運作實踐較早、利用較多的產業,政策和市場也相對較規范成熟。“水十條”中要求,水污染防治要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授予開發經營權益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今年4月9日發布的《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對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操作流程作出明確規范。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共財政與投資咨詢部副主任逯元堂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結合現在已經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未來要實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來分析,大氣方面要推PPP模式,可應用領域比較少。但是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大多屬于政府應該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所以配合“水十條”,將水污染防治作為一個著力點和突破點,把水污染防治這塊作為推進PPP模式的重點領域。
“另外,就對PPP的關注和響應程度來說,要想把地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還是要和一些政策結合起來。尤其是財政重點補助的地方,要把它作為推進PPP重點的區域率先推進PPP模式。”逯元堂表示,“由于環保項目的公益性特點,在合作領域上也將有所突破,原來PPP更多應用于污水和垃圾處理這種有明確收費機制和補貼機制的領域,下一步將把一些無收益的項目作為重點推進領域。”
在國家強力推進污染治理以及著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期間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隨著PPP模式的日漸成熟,社會資本可以更多地投入于大氣、水、土壤的污染防治領域,節能環保行業將迎重大歷史發展機遇。
地方融資困局下“PPP+P2G”帶來新機遇
當前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顯著,基礎建設成為穩增長的核心抓手。然而,地方政府作為基建投資和穩增長的主力,卻受到一系列融資限制,可用資金捉襟見肘。如何解決地方融資缺口,保證基建資金到位,成為穩增長的關鍵。
困局:地方融資渠道收窄、缺口放大
目前,地方融資主要面臨這幾方面壓力:
其一,經濟下行、稅收改革,致使地方政府本級財政收入明顯放緩。
今年前四個月,地方政府本級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同比增速僅為7.7%,明顯低于2014年全年11.3%以及2015年財政預算計劃12%的增速。這是因為,名義GDP增長大幅走低,對應工業企業收入增速明顯放緩,服務業“營改增”也使地方收入有所減少。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相關稅收明顯減少,例如房地產企業營業稅今年前四個月同比下降4.7%,契稅下降近13%。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地方政府本級財政收入可能比財政預算低約3000億元。
其二,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
由于房地產行業正在深度調整之中,地方賣地收入明顯下降。2014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4.3萬億元,去年下半年土地銷售已經同比下降12%左右,而今年前四個月則同比下降38%。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通常滯后土地銷售兩個季度。
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地方土地出讓收入比去年下滑1/3,這將使得凈土地出讓收入下降6000億元。相比今年的財政預算計劃,由此帶來的資金缺口約為4700億元。
其三,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能力嚴重受限。
經濟學家估算去年地方債務凈增超過2萬億元(通過地方政府債券、城投債、貸款及影子信貸等渠道),其中債券形式的地方債務凈增約為8000億元。假設2015年基建投資規模和地方舉債融資需求與去年相當,同時地方債務新框架得到嚴格執行(“開前門、堵后門”),融資平臺將不能新增債務,地方政府只能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融資,而新增債券額度已經被控制在6000億元。果真如此的話,由此引發的潛在融資缺口可能高達1.4萬億元。
其四,提高基建投資、穩增長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融資缺口。
在假設基建投資零增長和融資平臺嚴重受限的情形下,上述三大拖累因素估計形成約2.2萬億元的潛在地方融資缺口。然而,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使得基建投資進一步加碼勢在必行。如果2015年的基建投資增速達到20%,鑒于地方政府在其中的重要角色,我們估算地方政府將額外承擔約6000億元左右的投資支出,這也導致了同等規模的潛在地方融資缺口。
破解之道:“PPP+P2G”
“PPP+P2G”就是將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與創新互聯網金融模式P2G結合起來。P2G是P2P的垂直細分模式之一,通過搭建民間資本參與政府基建項目的中間橋梁,同時為投融資兩端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政信資產撮合交易服務。
該模式通過將PPP項目設計成P2G產品,充分發揮PPP項目運作規范透明、信息披露充分、風控措施嚴格、回報周期長、收益穩定等優勢,吸引原來投資普通高風險P2P產品的民間資金進入,從而實現PPP模式與P2G的完美融合。
“PPP+P2G”的出現也是在政策框架下的創新實踐。去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43號文)。43號文將PPP模式作為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的一種機制,既與中央部委對PPP相關文件一脈相承,又從國務院的高度對PPP給予認可,PPP有望成為處理和改善地方債務問題的一種最重要的發展模式。從國家政策導向來看,PPP融資模式將成為解決城鎮化資金需求的主要途徑之一。
一方面,政府基建項目急需大量社會資本的參與;另一方面,民間資本又找不到低風險、回報合理的投資渠道。面對這一困境,“PPP+P2G”便創造性地解決了政府融資來源問題,又有效防控了網絡借貸行業的風險,并且還能使廣大普通民眾分享政府基建所帶來的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真正實現了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目標,可謂是一箭三雕,利國利民之舉。
浙金網率先試水“PPP+P2G”
目前,已經有互聯網金融平臺先行試水。
去年12月,提供政信資產交易服務的浙金網正式上線運營。浙金網將閑散的民間資本匯聚起來,投向浙江當地的基建項目與民生工程,例如棚戶區遷移改造、國道建設、保障房建設、工業園區一級土地整理、五水共治等。平臺上線至今,成交金額已達6.5億元。
由于浙金網的資產來源于政府項目,項目真實性相比其他P2P平臺個人借貸、小微企業借貸更為可靠,因此具備相對較低的風險和較高的信用等級。此外,政信業務的還款源一般較多,包括財政撥款、土地出讓金及主營收入等,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來自借款人的風險。
例如浙金網上線的“安吉五水”應收賬款權益轉讓產品,就是安吉縣“五水共治”項目。該產品由地方政府下屬的國有企業安吉修竹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發起,同時由公開評級達到AA級的安吉縣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安吉國資)提供連帶擔保責任。國企直融+國企擔保,進一步加強了產品的安全等級。
憑借“PPP+P2G”模式,浙金網不僅解決了政府投資資金短缺問題,還為大量閑散社會資金找到了穩健安全的投資渠道,同時降低了投融資兩端的資金交易成本,提高了資金利用效率。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合作。
實際上,地方建設對于民間資本進入的需求是難以遏制的。以往政府一手包攬的方式帶來了地方負債過高、公共投資效率低下、私人部門沒有投資機會等嚴重問題,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金融市場受到的壓抑太久,融資方、投資者的資金流動性需求不能堵,只能疏,如何有效地作為傳統金融體系的補充,針對市場進行探索性的增補,或者減壓,都需要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