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省審計廳發布了2014年度審計報告(時間跨度為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報告顯示,省內投資7.81億元建成的23家污水處理廠,因受管網配套不到位等影響,處于閑置狀態。事件反映的處理建設投資不見效、白白浪費資金和時間的問題觸及行業痛點。經小編搜集整理,污水廠建而未用的時間并非單此一樁,反而已悄然蔓延成風。
浙江投資7.81億元建成的23家污水廠曬太陽
浙江投資7.81億元建成的23家污水處理廠處于閑置狀態。23個污水處理廠中,5個在金華,分別為蘭溪市香溪鎮污水處理廠、浦江縣第四污水處理廠、婺城區瑯琊鎮污水處理廠、永康市前倉鎮污水處理工程一期、義烏市赤岸鎮污水處理廠,涉及資金2.4億元。
“為什么不用?”去往金華督查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榮祥詢問瑯琊鎮黨委書記倪永洪。
“污水量不夠。”倪永洪答。瑯琊鎮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是0.5萬噸/日,但鎮區人口只有5000人,也沒有什么企業,一天下來只有六七百噸生活污水。污水廠一運行就意味著虧損。
金華市副市長張偉亞表示,主要問題是當時規劃設計不合理,“比如瑯琊鎮本來人就少,是個山區鄉鎮,污水收集成本太高”。
禮泉縣內污水廠閑置損失或由政府承擔
位于咸陽市禮泉縣的陜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亦是同樣情況。作為2013年禮泉縣重點招商項目,該污水處理廠投資2000余萬元,廠區主體已經竣工,污水處理設備也已購置到位,但在建成后一年多里卻一直沒有正常履行職能,閑置至今,現在部分設備已銹跡斑斑。廠內一名工作人員說,自工程竣工以來,污水處理廠一直閑置,不僅沒有利潤可言,就連工程尾款都無法結付。廠方日常運行報表顯示,從2014年5月至今,僅有1天顯示進水量為14立方米,其余均顯示為“0”。污水處理廠負責人說:“這僅有的14立方米還是我們自己放的自來水,是維護設備時回流產生的數據。”
廠內負責人認為,禮泉項目進水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前期規劃預判有誤。“在招商之初,按照計劃,園區內的工廠所產生的污水都將交由這家污水處理廠處理,是能夠保障正常生產的。但目前招商情況并不理想,園區入駐的工廠太少。”負責人表示,“污水處理廠的規模為5000立方米,但就目前情況來看,能達到的進水量不足1000立方米。”
負責人稱:“針對污水量過少的問題,目前縣政府已經在籌備污水處理廠的回購事宜,回購協議正在擬定,如果在運行前污水量仍達不到運行標準,所產生的虧損將由政府承擔,避免企業損失。”
四川德陽:一邊是設備閑置,一邊是污水直排
石亭江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日處理城市生活污水5萬噸,投資達7000多萬元。其中一期工程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2.5萬噸。該項目2012年初啟動,2013年底一期工程全部完工。然而,該污水廠從建成直到現在,1年半過去了,一次都沒有真正運行過。
德陽市自來水公司副經理朱智介紹,因為能夠入廠的污水量不足,“已經竣工的一期工程每天可處理2.5萬噸污水,實際入廠的只有200-300噸,而滿足工藝運行的最低流量是8000噸。”生化池里,本該灌足了馴化好的活性污泥,眼下卻蓄了些自來水,“沒有足夠的污水,活性污泥‘吃’不飽,甚至會‘餓’死。”現在,即使是那些進廠的少量污水也無法得到處理,在廠里轉一圈就又被原樣排進了石亭江。
有關方面把進廠污水量不足的原因解釋為納污管網建設未能與污水處理廠建設同步完成。
“環保設施未起到環保作用,7000多萬元資產起碼在這一兩年內是無效資產,辜負了市民期待。說明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出了問題。”德陽市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趙輝痛心疾首。
南京6億元污水廠15萬噸處理規模閑置
南京城東污水處理廠三期,偌大的廠區內,所有的設備靜靜地曬著太陽。“急死了,已經閑置一年了,真擔心設備閑置壞了。”該廠的一名負責人說。城東污水處理廠三期總投資6億元,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了15萬噸。但目前,一滴水都還沒有進來。
為什么閑置?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污水處理廠的進水量也嚴重不足。“主要是管網建設中涉及的幾個關鍵節點一直沒打通。”南京市環保局監測與科技處副處長任建武透露,該廠雖然去年就已建成,但目前管網卻還有60%的缺口,“污水管網要穿越高鐵、寧杭高速公路等重要敏感區域,所以一直在協調當中。”另一方面,即使已接建起管網的地區,收來的污水也很少,再加上不少地方可能還存在雨污不分流的情況,導致了如今的無效運轉。
漣水縣黃營鄉:財力不足管網未通卻先建污水廠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黃營鄉花費100多萬元建成的污水處理廠閑置兩年多未投入使用,造成嚴重浪費,村民質疑其為“面子工程”,從未發揮功能,鄉鎮周圍的河道越來越黑。該廠建于2012年6月,投資120萬元,規劃日處理污水能力500噸,主要用于處理生活污水,連接到政府機關、學校、醫院、農貿市場和賓館單位,遠期規劃建設管網長度14.27公里。
黃營鄉鄉長吉愛國接受采訪時承認,污水廠閑置主要原因是還不具備運行條件。首先,污水管網只建成主管,支線管網需要鄉鎮籌措資金建設,而鄉鎮財力不足;其次,該污水處理廠運行成本不菲,每天運行電費就要2000多元;第三,集鎮人口較少,在管網未通到村里的情況下,設計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超過實際需要。
規劃、管網、管理都有責任
類似案例還有很多。這些案例中,污水量普遍過少,而通常污水廠的進水量需達到75%以上才夠運行標準,否則就會產生虧損,為了避免虧損,只能不運行。各個案例中,導致污水量不足的原因各有不同,涉及規劃、管網、管理、經費、糾紛等方面。
對于金華5家污水處理廠建而未用的情況,業內人士總結了3方面的原因:一是規劃設計不合理;二是經費問題(之前建制鎮污水處理廠運營資金大部分由鎮里承擔,鎮一級財政負擔不起,接下來將主要由縣市一級財政承擔);三是管理問題。
對于南京項目中,南京市環保局監測與科技處副處長任建武接受新華日報采訪時表示,癥結在于管網不配套。由于管網建設費用較高,一些地方政府無力承擔,但管網建設涉及城市拆遷等問題,企業也沒能力協調。且政府在管網建設上,還存在著“欠賬太多、投資太大、關系太復雜”等幾大攔路虎。此外,城市的雨污分流也還正在補課當中,有許多的空白需要彌補。
問題是,在這么久的時間內,這么多的投入白白打了水漂,過程誰來監管?誰來為之承擔責任?
谷林呼吁,解決污水廠曬太陽,需要政府切實負起責任,更多引入市場化機制,把投資、運營等專業的事情交由專業的機構去辦,政府做好規劃和監管,提升自己真正需提升的專業能力。同時需要更多的媒體和社會監督,讓民眾知道政府的錢都用在了何處,效率如何,以倒逼的力量促進政府能力提升。
污水廠“曬太陽”普遍存在 原因各式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