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濕地的定義還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較為公認的一種說法就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統稱為濕地。但隨著人類對濕地利用的無限制,導致濕地在逐年的銳減和遭到破壞,急需我們人類加大濕地保護意識,不斷創新生態恢復技術,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就關于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技術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诖,筆者結合工作實際,提出關于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和相關技術、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的同時呼吁全人類共同加入到濕地保護行列中來。
1 加強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的重要意義
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強濕地生態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主要是濕地具有較多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濕地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
而覆蓋地球表面約6%的濕地要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種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其生態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擁有“地球之腎”的美稱。此外,濕地更是大型遺傳基因庫,在維持多種生物種的生存與發展、篩選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濕地具有生態環境調節功能
濕地具有生態環境調節功能主要表現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氣候調節等多種功能。濕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儲庫,人類的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地,與此同時,它還是主要的地下水補充來源,尤其是其具備抵御洪水和調節徑流的生態型功能。
1.3 濕地具有污水凈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況下,濕地的污水凈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說,將五類水質的水在濕地中凈化之后,水質能提升到三類。這是由于濕地的水流速度較慢,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存儲、積淀、分解,將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濃度。
1.4 濕地的生物生產力極高
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力極高,就單位土地來比較,比其他棲息地的生物生產力要高很多很多。據相關調查,在蛋白質生產方面,每年濕地生態系統是陸生生態系統的三點五倍。我們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魚蝦蟹貝大都來自濕地此外,濕地的林業資源和動物資源等的經濟性也較高。
從上面所描述的濕地功能來看,這么好的資源,試問,我們加強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沒有重要的意義嗎?
2 關于現代濕地保護的相關技術探討
1)做好濕地保護工作,首先必須遵循五項基本原則:一是遵循預防為主優先保護,確保保護與開發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則,在濕地保護中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對濕地進行合理的保護,始終確保濕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與濕地之間的和諧共處基本原則,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和處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局部和整體的利益關系;三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以發展的眼光處理好眼前與長期的利益關系;四是遵循生態效益為主,效益協調化、統一化的基本原則,以維護濕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結構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做好統籌規劃、注重重點保護的突出性和全面保護與利用的和諧性。
2)要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部門。以科學、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保障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的保護之間的協調一致性。進行統一、規范、科學、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都必須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部門和相關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確保濕地保護工作統一有效的運行。
3)加大執法保護力度,嚴肅處理各類危害濕地資源的行為。禁止各類危害濕地資源的開發項目的運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護濕地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可持續發展和諧的開發利用。嚴禁圍濕造田,實行退耕還濕,并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確實做好濕地保護工作。
3 基于濕地生態系統特征的生態恢復技術的探討
所謂濕地恢復,主要是指利用生態技術或者生態化工程,修復或者重建那些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濕地,并盡可能地恢復到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將其功效發揮到最大化。筆者結合工作實際,結合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征,提出幾點濕地生態修復技術。
3.1 棲息地恢復技術
恢復棲息地的最終目標就是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提升棲息地的穩定性、一致性。棲息地的恢復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修復,一是濕地的基底;二是濕地的水狀況;三是濕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復最為重要,在基底恢復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來實現,從而確保濕地基地的穩固性,而對于濕地水狀況的恢復主要是通過穩定濕地面積來實現,恢復濕地的土壤則主要通過改造濕地的地形地貌來實現。
3.2 生物修復技術
所謂生物修復技術,就是對被破壞的濕地生物物種,利用現代生物培育技術、保護技術和生物物種引進技術,以及種群行為的控制、種群動態的調控技術和群落結構的配置優化技術、組建技術、演替控制與恢復等技術。通過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技術,對濕地被破壞的生物進行修復或再植再造,修復濕地的生物生態
系統。
3.3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技術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技術主要是基于濕地生態系統的幾種技術:一是總體設計技術;二是生態系統構建技術;三是生態系統集成技術。在濕地生態恢復工作中會,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技術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上加難。對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應由國家和濕地所在地有關部門予以高度的重視,加大濕地管理保護工作,在技術和資金上加大濕地生態恢復力度。
4 基于濕地類型的生態恢復技術的探討
我國地大物博,濕地的類型也不盡相同,因而其生態修復技術也就不盡相同,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應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關鍵技術的研究;選取各種類型退化濕地的典型代表,進行生態恢復示范研究;诖,筆者根據自身有限的知識水平,基于生態類型的不同,談談常見的幾種濕地類型的生態恢復技術。
4.1 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主要是由于當前河濱濕地不斷被陸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目的來說,應集中于減少洪水危害、凈化水質,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術,實現河漫灘濕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續性,預防被侵蝕或者沉積物的進入等技術措施控制濕地被陸地化,例如通過切斷污染源和加大非點源污染的凈化處理力度,盡可能的將河濱濕地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帶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海岸帶濕地的生態系統的恢復、修復或重建,因受到農業的開發和城鎮化的改擴建,而導致大量的濕地受損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凈化水質以及氣候調節等功能,就必須對濕地規模、位置以及形態進行重新調整與配置,充分發揮海岸帶濕地的功能。
4.3 森林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由于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修復和重建與草澤濕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幾十年,因而森林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復或改造,并以植被種植的輔助方式恢復森林濕地生態系統。
4.4 湖泊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由于湖泊的水體相對平靜,雖然其面積能很好的修復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擴大,但水質的恢復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且不可能完全恢復的,因而通過上述的切斷污染源和對點源與非點源的控制外,還應采取深度處理污水和加強生態調控的技術措施,盡量恢復湖泊濕地的生態功能。
5 總結語
總之,濕地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應成為當前林業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濕地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濕地生態恢復技術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極具專業的一門技術,我們應抓住“十二五”大好發展,切實做好濕地保護和濕地生態恢復工作,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