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加快綠色發展的認識與思考(上)
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的幾點思考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吳曉青
當前,在能源、糧食、氣候變化以及金融危機等多重危機形勢下,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環境與發展領域的一種趨勢和潮流。新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階段賦予了綠色經濟新的內涵與使命。中國正處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轉型期。不過,多重危機也給了我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大契機。
10年前,我就綠色經濟問題撰文發表過一些意見。今天,在新形勢下重新回顧當年的一些思考,重新認識和理解綠色經濟,特別對于實現中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推動我國盡快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真正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綠色經濟的內涵和基本特征
一、綠色經濟的演變。
“綠色經濟”最初是由經濟學家皮爾斯在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提出來的。2008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了“綠色經濟倡議”,其目標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領導者以及經濟、金融、貿易、環境等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意識到環境投資對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減少貧困方面的貢獻,并將這種意識體現到經濟危機重建的相關經濟政策中;通過綠色投資等推動世界產業革命,推動國家經濟的“綠色化”,創造新的綠色工作機會,從而復蘇和升級世界經濟。該倡議所秉承的宗旨和理念是:經濟的“綠色化”不是增長的負擔,而是增長的引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的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
總的來看,綠色經濟本身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目前全球能源、糧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機的背景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較為系統地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的倡議,具有倡議的政治性、時機的恰當性和影響的廣泛性,并已經開始成為全球環境與發展領域新的趨勢和潮流。
二、綠色經濟的內涵。從綠色經濟的演變過程及當前綠色經濟的使命看,綠色經濟是發展模式創新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經濟學概念,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經濟發展形態
因此,我們可以把綠色經濟的內涵理解為:綠色經濟是以保護和完善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主要內容,以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為增長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對綠色經濟內涵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一是要將環境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二是要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經濟的發展目標;三是要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三、綠色經濟的基本特征。
從綠色經濟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到,綠色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或模式,主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綠色經濟以促進經濟活動的全面“綠色化”、生態化為重點內容。
新時期倡導的綠色經濟,不僅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還要加大對傳統產業的綠色化、生態化改造。這一點對于當前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發展綠色經濟,必須加大力度對傳統“兩高一資”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環境保護的準入門檻,優化經濟發展的結構,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
二是綠色經濟以綠色投資為核心、以綠色產業為新的增長點。
新階段下發展綠色經濟,必須準確把握綠色經濟的核心和增長點,必須加大綠色投資的力度。這里所指的綠色投資,既包括傳統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方面的投資,也包括一切有利于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行為。特別是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的幾大綠色投資優先領域,要著力扶持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的綠色復蘇和振興,最終促進人類社會邁向綠色繁榮。
三是綠色經濟強調可持續性,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
綠色經濟重點強調可持續性,必須把經濟規模控制在資源再生和環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內,既要考慮當代的可開發利用,又要考慮后代的可持續利用,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同時,經濟要具有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以原生資源投入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最終是不可持續的,必須發展以綠色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發展模式。
因此,綠色經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人類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我認為,目前倡導的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都可以歸屬于綠色經濟的大范疇,這些經濟發展模式都是從經濟活動的不同角度與層面來認識問題。其中,低碳經濟強調的是以較低的碳排放實現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是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活動的總稱。總之,只有正確把握綠色經濟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對各種經濟模式和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清楚,才能準確把握綠色經濟的發展方向。
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一,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然要求。
從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看,中國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轉型期。綠色經濟的基本內涵和我國當前環境與發展的基本形勢及戰略目標是一致的,符合當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所制定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策略,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等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和借鑒意義。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目標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轉型的必然要求。
第二,發展綠色經濟是推動“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
“兩型社會”建設的核心就是促進經濟轉型,即從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
發展綠色經濟,首先要調整經濟結構,減少以重化工業為特征的制造業份額,提高以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業份額,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不僅要淘汰落后產能,在現有的傳統制造業中實現清潔生產,對傳統工業進行“綠色化”改造,還要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提高國家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再其次要大力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為實現經濟、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清潔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因此,從發展途徑以及實現的目標看,發展綠色經濟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手段。
第三,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戰略選擇。
發展綠色經濟需要不斷增強環境與經濟的協調性,關鍵在于加快推動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即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
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核心內容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必須從再生產的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將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環節;堅持將保護環境的要求體現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筑、服務等各個領域;不斷創新生產理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對傳統產業實行生態化技術改造,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輕環境污染。
從綠色經濟的內容和作用方式看,它不僅要對傳統產業部門實施“綠色化”改造,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時還要加快建立更為清潔的、新的產業部門和經濟增長點,以及更為清潔的技術和產品。同時,要把發展綠色經濟理念貫穿到經濟決策和經濟發展規劃之中,貫穿到生產、消費、貿易和投資等經濟再生產的全過程。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在客觀和源頭上有助于促進解決環境問題。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并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是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興綠色產業。
在當前形勢下,政府需要切實加強對發展綠色經濟的引導。通過實施各種環境經濟激勵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促進產業部門的“綠色化”。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和實施清潔生產,推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技術的更新進步。除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投資外,還要著眼于綠色產業的發展與調整,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環保產業等為切入點,培育新興綠色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新一輪全球經濟發展進程中促進經濟及早轉型,努力搶占未來競爭的制高點,從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將綠色經濟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
在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經濟刺激方案以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執行過程中,要融入綠色經濟的理念、措施和行動,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和“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要利用我國正在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的有利時機,多部門緊密協作,加快制訂綠色經濟發展規劃,并將綠色經濟理念融入到各部門、各領域的發展規劃,從而推動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全面“綠色化”。
三是加快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發展綠色經濟,綠色技術是支撐。許多發達國家都認為,綠色經濟可能會引領新一輪的技術和產業革命,并積極利用應對金融危機的難得機遇,大力發展包括新能源、新型汽車等領域的綠色技術,從而確保國家技術競爭力處于全球的領先地位。我國應當對綠色技術發展給予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生產技術開發示范,進一步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為發展綠色經濟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四是形成完善的綠色經濟政策體系。
為了適應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必須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建立起有效的政策保障體系。一是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促進環境污染外部成本內部化,制訂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研究開征環境稅;二是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加強對環保領域的金融服務和對境外投資的引導;三是建立綠色經濟的統計、跟蹤和評價機制,科學預測綠色經濟的發展趨勢,為更好地制定綠色經濟發展相關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五是積極倡導公眾綠色消費。
發展綠色經濟,必須建立可持續生產體系與可持續消費體系,二者不可偏廢。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正處于升級轉型階段,為此倡導可持續消費和綠色消費的意義尤為重要。要以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為重要平臺和抓手,以政府綠色采購為重要的切入點和推動力量,引導公眾自覺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排放型的消費模式。
六是加強對綠色經濟的宣傳教育。
要充分利用廣播、影視、報刊等宣傳媒介,進行綠色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增強全民的綠色意識,尤其是青少年的環境意識教育。中小學教材中應增加綠色經濟的內容,大學也應設置相關課程和專業,并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研討班等,全面系統地培訓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優秀的人才隊伍。
七是積極開展綠色經濟國際合作。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要實現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環境保護的諸多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一要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對外交流,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二要與發達國家建立先進綠色技術的轉讓機制;三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實踐經驗與有關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