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綿城市新理念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過全力討論,證實建設海綿城市是可行之路。海綿城市建設最大的背景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變化。目前,我國99%的城市是快排模式,而硬化地面的大量存在讓這些水資源只能從管道中排走。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雨水流失率高達70%。建設海綿城市,將會使已經逐漸硬化的“鋼鐵城市”逐漸變得可自然吐納,自然呼吸。而經驗表明,在正常氣候條件下,海綿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但是,目前一些城市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在理念還存在認知偏差,即盲目追求快速化建造、一窩蜂追逐。有的城市沒有研究降雨規律,有的則雄心勃勃要干“大工程”。實際上,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是對原有的一切推翻,而是擇機與傳統結合,重新整合現有資源。在鼓勵“城市海綿”吸飽水的同時,也要防止“吸得太滿”。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個單純目標,而是一個綜合目標,即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從而實現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海綿城市并非要建造一個個新城市,而是運用全新理念重塑城市功能。建設海綿城市是一個多部門合作的系統工程,要做好三個方面。
首先,需要創新觀念。在公共政策推動下,目前全國形成一股海綿城市建設熱潮。然而,真正建設好海綿城市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海綿城市建設要避免急于求成心理,不要再片面追求高樓大廈,而要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細化、人性化。畢竟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能完成的,需要全社會轉變觀念、形成共識。特別是各市縣政府作為城市建設的直接責任人,要充分認識到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并付諸實際行動,各相關部門和行業也要同步推進。既要防止簡單化,也要避免政績化,立足于現實和長遠,學會在急難任務中“放緩”腳步。
其次,要加強規劃引導管控。國家對海綿城市的重視是改變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重大契機。海綿城市的規劃重點應深入分析現狀,清晰規劃建設思路,將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貫穿于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規劃全過程,并轉化為具體管控指標。不僅要在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中統籌城市的水源、規模、生態布局,同時要通過專項規劃銜接各部門規劃,推進“多規融合”。特別是要推進各尺度水生態基礎設施的實施納入法定規劃體系,將規劃成果廣泛征求各部門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通過多方博弈最終確定其空間邊界,嚴守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納污“三條紅線”。
最后,要創新城市投融資模式。海綿城市建設投資量巨大,在資金問題上,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持,還要引入社會資本。海綿城市既有城市公園、廣場等公共領域里的項目內容,又有普通建筑、小區等社會領域里的內容。對社會領域內容,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政府可在法律范圍內適當獎勵并加強監管確保落實;對公共領域里內容,除財政直接投入實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體的操作辦法,采取PPP模式等引進社會資本參與,走“先引導、再規范”的路子。
現階段,建設海綿城市不僅需要時間和耐心,也要因地制宜。既要多部門合作協調及信息共享,又要進行生態、社會、文化、經濟價值的綜合考慮,進而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積極探索構建海綿城市體系浪潮中,保持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既是平衡城市建設與自然水文相互適應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避免海綿城市體系盲目運動式發展的充分條件,同時有利于促進城市人居環境持續健康發展。
陳柳欽 (作者系中國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海綿城市貴在重塑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