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
張志敏 張寶印 韓孟
摘要:我國在陸地和海洋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取得顯著成就,并積極建設海洋強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積深積重,陸地生態環境問題包括生態惡化、荒漠化干旱面積擴大、水土流失、污染嚴重。同時,海洋生態環境也很不樂觀。諸如陸源污染物污染、運輸船舶造成的污染、海上及沿岸油田和石油化工企業以及海上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型污染、海洋工程與填海造地,等等且嚴重。
生態文明建設和陸海統籌思路理念的提出與應用型研討,源于陸地海洋開發的實踐需要,和陸地海洋生態環境逆轉任務的艱巨。該思路理念的目的,在于確保我國陸地海洋社會經濟建設的可持續性。為此本文提出若干建議思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陸海統籌、成就與問題、理念與應用、對策建議
一、我國在陸地和海洋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取得顯著成就,并積極建設海洋強國
數十年來,我國人民在96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 多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上,創出舉世矚目的成果。
(一)陸地業績中,除了偉大輝煌的青藏鐵路和三峽工程之外,工業農業商業信息業的部分產品產量質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
(二)海疆業績方面:我國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積極擴大海洋產業,海洋經濟進入一個新時期。
1、多年來,我國積極發展海洋事業,大規模進行海洋經濟建設,增加擴大了港口建設,擴大了吞吐能力,同時創建了海洋發展行業達十六個以上。其中有:海洋食品工業、船舶修造產業、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海洋捕撈業、海洋油氣產業、海洋運輸旅游業、海洋土木工程建造業、海洋環保產業、海洋生物研發產業、海洋生物高值開發產業、海水淡化與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海洋通訊電纜制造與管道鋪設工程建設產業等。
2、眾多海洋行業,取得成績,成果豐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集裝箱制造產量占世界的70%,船舶制造居世界第二位,捕魚量已為世界第一大國。
與海洋領域相關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對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水利用方面開展的各類研究,積累了研究成果。我國海水利用長足進展,到2014年,我國已建成112個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總規模92.6萬噸/日。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工藝制水成本在5元至8元/噸左右。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海水直流冷卻和海水循環冷卻,年利用的海水量高達1021億噸,全年增加值14億元。在青島和海南三沙市的兩個海島建設的200萬平方米住宅小區中,建成了大生活海水示范工程。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上,鹽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千噸級氣態膜法海水鹵水提溴的研發水平已達到世界前列。
3、海洋經濟實力增強。據統計,數年前我國海洋產業年總產值已達12841億元,我國海洋經濟實力位居世界海洋國家中上等水平。
(三)建設海洋強國。數十年的建設,我國陸地和海洋開發,取得輝煌成就,綜合國力得以增強。黨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四十字綱領,為國家海洋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目標。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積深積重
改革開放,我國取得了偉大成就。其中除了蘊含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辛勤汗水之外,我國還在許多方面作出了巨大付出。為了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追求GDP的快速增長,一些地方和部門,不考慮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環境的容量容許,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采用陳舊的傳統經濟生產方式,隨意污染周圍環境,肆意開採礦產資源,進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生產。結果:我國煤炭、石油、鋼鐵等生產的消耗世界第一,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8倍~10倍,單位GDP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全國整個污染是發達國家30倍。森林亂砍亂伐、有毒有害氣體彌漫大地空間,地下水位下降,魚類幾近枯竭,物種頻臨滅絕,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濫...,我們同胞正在失去往昔曾有過的美麗家園,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危機。
(一)我國陸地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
1、生態惡化,使我國自然災害日益加重。長江崩岸,黃河斷流,洪災頻發,全國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西北的沙塵暴4年間高達50多次。
2、荒漠化、干旱面積擴大。我國干旱、半干旱及亞濕干旱區面積331.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4.6%。綠洲蒸發,90%的天然草原程度不同的退化。
3、水土流失嚴重。全國1/3國土面積受到水土流失侵蝕。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分別達到54萬平方公里和74萬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積大于1萬平方公里。
全國有400多個城市缺水,110多個城市供水矛盾突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城市缺水約400億噸,缺水問題十分嚴重;在農村,3億農民喝不到干凈的飲用水。
4、全國“三廢(水、氣、渣)”污染嚴重。
(1)廢氣污染:我國鋼鐵、化工、水泥、煉焦等工廠企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城市大規模房屋拆遷,運輸交通工具運行,將粉塵、硫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排入大氣。濃煙、霧霾使空氣質量嚴重惡化。全國城市一半以上空氣質量不達標,其中有1/3城市的空氣受到嚴重污染,使4億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清潔的空氣。
(2)廢水污染: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產生大量城市生活污水(400億噸/年);伴隨造紙、冶金、化工、采礦等工礦企業飛速發展,產生大量工業廢水;城鄉水域周圍的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如印染、釀酒廠,排放工業廢水;農民在農田施撒的大量化肥和農藥,經過雨水形成的污水,等等這些受到污染的水,大多未經過妥善處理,直接排到水體中,致使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70%的江河、湖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到嚴重污染的水系高達40%左右。受污染嚴重的河流水體水質,嚴重超標,淪為4-5類水體的污水河。
(3)固體廢渣污染:由于我國現有垃圾處理場數量和規模達不到城市垃圾增長的需求,造成了大量垃圾露天堆放,使許多城市被垃圾包圍。惡化毒化了城市環境,危害很大。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為15億噸。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以7%-8%速度增長。
陸地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使我們家園喪失了原有的青山綠水,清風明月,美好生態。
(二)在海洋方面,海洋生態也很不樂觀。影響因素多且問題嚴重。
1、陸源污染物污染:我國沿海城市將垃圾、礦渣和其它廢棄物,堆放在海邊或人工直接將其傾倒入海。每年有60多億噸以上的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中,加重了海洋的污染。東海和渤海受到的污染很大。陸源污染物成為海洋污染的一個主要因素。
2、運輸船舶造成的污染:我國擁有各種機動船舶10多萬艘,每年都將大量含油污水,及船上產生的污染物質,排入海中。
3、海上及沿岸油田和石油化工生產以及海上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型污染:我國海上及沿岸分布著幾個大型油田和幾十個石油化工企業,以及海上還進行著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每年造成10多萬噸的石油,跑、冒、滴、漏進入大海,油污染海面的程度十分嚴重。
4、海洋工程與填海造地:沿海城市興建了許多不合理的海洋工程,部分城市大規模填海造地,對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很大。
我國沿海水域近一半遭受嚴重污染,渤海受到的污染尤為嚴重。渤海被大連、天津、唐山等城市的數十個工業產業園環繞著,每年產生200萬噸固體垃圾,28億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及超過70萬噸污染物,從渤海沿岸217個排放口,沿著地表河口一起涌進或傾倒入渤海,嚴重惡化了渤海生態。據檢測,渤海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屬超過國家標準2000倍。渤海海中過量有機物,多次引發赤潮和綠藻災害。渤海油污染的面積高達4萬平方公里 ,造成海中大面積缺氧,致使渤海中大型魚類資源基本受到破壞,如全國馳名的特產:渤海對蝦已銳減了九成;渤海盛產的鐵鉗蟹、比目魚、黃花魚、鲅魚、蛤蜊相繼出現斷檔或滅絕。
總之,我國陸地海洋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問題延續嚴重,逆轉任務極為艱巨。
三、生態文明建設和陸海統籌思路理念的提出與應用型研討
在我國陸地海洋社會經濟發展中,由于習慣采用粗放生產方式,忽視制約經濟發展的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兩大因素,片面地大規模無序生產開發,造成了資源浪費、能源緊張和環境告急,陸上和海洋大面積受到污染,惡化了全國城市鄉村及海洋的環境生態,使生存與發展陷入嚴重的困境。
當人們從過熱的發展經濟中,逐漸冷靜下來時,開始認識到:那種靠透支、掠奪大自然得來的繁榮,僅是一時的,暫時還未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珍視人類生存環境,保護好生態,讓人與自然,共同和諧生存,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才是我們的真正奮斗目標。生態文明才是最有價值的。
基于此,“生態文明建設和陸海統籌”的思路理念逐步形成。
生態文明建設和陸海統籌,源于陸地和海洋開發的實踐需要而產生。該思路理念的目的,是推進我國陸地海洋社會經濟建設持續發展;在國家全局戰略高度,統籌兼顧,分清主次輕重;在充分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相互協調,互相補益,有序有效,適度地進行開發,確保能夠維持可持續發展。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和陸海統籌,可以使各個方面,同步健康和諧地發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及習性。生態文明是當今人類采用傳統的工業文明發展的方式,對征服控制自然的過程,進行理性深刻反思的產物。它是人類發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要進步,可視為當今人類創建的最高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人們高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采用綠色、循環、低碳的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方式,進行適度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中,把生態平衡、環境安全、資源節約、協調進化、永續發展五大生態原則作為依據,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推行綠色GDP的統計和考核辦法,明確生態環保職責、權利和義務,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保證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同時,鼓勵科技創新,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以節水、節地、節材等資源綜合利用的方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要途徑,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生態環保各個方面的關系,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創建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二)陸海統籌。
1、陸海統籌思路關鍵是統籌。它要求綜合考慮陸海資源的環境特點,內在聯系。系統考察陸海各方面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社會功能,以及陸海各方面的環境生態容量、資源承載能力,以陸帶海、海帶陸的模式協調發展,確立陸海整體發展戰略思維,統籌協調陸海開發與行業發展。
其要求在陸地開發和海洋開發時,兩大領域兼顧并進;也要求在海洋和陸地各自領域內的經濟建設開發,統籌科學合理相互協調,適度有序發展。
2、戰略研討
(1)2001年2月我國海洋界在北京召開“統籌海洋和西部開發座談會”,建議國家在西部大開發的同時,應重視開發和保護海洋,國家應將西部開發和海洋開發統籌。這成為陸海統籌的最早提法。
(2)此后,專家學者企業家對陸海統籌思路理念及相關工程項目,開展研究工作,建言獻策。
3、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為推動陸海統籌工作,提出重大設想。
(1)將渤海海水淡化,通過管道直送京津兩市的工程建議。為應對我國北方長期干旱,許多大城市缺水供水困難并將其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互補工程。以期解決我國北方城市缺水問題,增加我國淡水儲量;而且還可避免由于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引水,所產生的使湖北漢江“水華”和上海旱季咸水倒灌的問題。據粗略估計,該項工程費用,比南水北調工程的投資費用,具有競爭力。
(2)“引渤濟錫”,引海水淡化循環生態經濟產業項目。即利用當地資源--褐煤,發電,氣化制造天然氣,并將發電產生的蒸汽做熱源,用低溫多效工藝,將渤海調入內蒙錫盟的海水淡化,用來解決錫盟能源基地建設生態缺水問題。同時,該項目還可將海水淡化時產生的副產品制取食用鹽和氯化鉀。該項目將海水輸送、海水淡化、海水化工、能源開發、生態治理結合在一起,形成煤資源水資源綜合利用一體化循環經濟。
(3)將渤海水向西調入新疆羅布泊的“引渤入疆”設想。目的是用海水作為生態水,用來填充沙漠中已干涸的鹽湖,鎮壓住沙塵源,以期遏制沙塵暴。西調海水營造出許多的人造海,靠沙漠蒸發作用,產生的大量人造海濕汽,濕潤著西部當地環境,改善西北氣候,同時人造海濕氣在高原高山地區冷凝,形成降雨,雨水補充黃河流域的水資源,綠化西北大地,再造秀美山川。
上述陸海統籌海水西調海水利用項目的建議設想,對實現國家騰飛,環渤海和西北地區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通過陸海統籌,可調整陸地資源短缺和生態問題,更為建設全面綜合可持續發展與海洋強國,奠定基礎。
四、為貫徹落實陸海統籌思路理念,提出幾點建議思考
(一)各級政府部門從國家民族利益的全局出發,依據權限對國民經濟統籌發展,制定出科學、合理、堅強、有力的法制辦法和經濟措施。
(二)保證全國以及各省、市、縣范圍內統籌發展。建議國家和各省、市、縣設立陸海統籌常設管理機構,建立陸海統籌協調發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統一規劃,分級、分區科學管理,制定好增長目標,協調好各個方面關系,疏解全局性和局部間的矛盾,力求規避或切實解決生產過剩、資源短缺、惡性競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三)國家制定“十三.五”規劃,應將“生態文明建設陸海統籌思路理念”納入文本。.
(四)在“一帶一路”國際工程經濟建設合作中,發揚“陸海統籌思路理念”的成功經驗,以期少走彎路互利共贏。
(五)國家應制定財稅、金融、用地、用海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生態文明建設和陸海統籌,國家財政加大對其在資金上的支持力度。
(六)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大力支持社團在生態文明建設陸海統籌戰略思路理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鼓勵學術團體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對于國家民族生態文明建設和陸海統籌事業有益的活動及成果,給予獎勵。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2]《中國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3]《中國環境年鑒2014》中國環境年鑒社2014年1月第1版
[4]《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4》海洋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5]《2014年中國海洋環境公報》國家海洋局發布,
[6]《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20周年紀念集》2014年編輯印制
[7]《敬畏自然 綠色發展——地球日文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年第1版
[8]《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年度工作報告》(2010年至2014年)
作者簡介:
張寶印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執行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政治、海洋經濟、海洋科技、陸海統籌;
張志敏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執行副秘書長、中國華北市政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市政規劃、城市給水排水污水處理
韓 孟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調研員;主要研究方向: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生態經濟與綠色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全球環境問題
修訂稿: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