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國水處理產業將再次大提速
查看大圖
▲大會主題報告會場
查看大圖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王延祜
查看大圖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高寧
查看大圖
▲水利部水資源司陳瑩
查看大圖
▲工信部消費司汪敏燕
在剛剛結束的2016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中國科協、工信部、水利部等多位官員出席會議并分別作了重要講話。不難看出,各部委為了配合和實施去年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為“水十條”)、《中國制造2025》,相繼打出了切實有效的組合拳,規模和力度空前。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水處理產業將迎來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水處理產業規模也將再次大幅提速。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王延祜表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保障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國家“十三五”規劃要求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并將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中。發展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以及非常規水利用等技術,對緩解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水環境質量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恢復都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之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機遇期,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進一步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是未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高寧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加快推進工業節水,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的報告。他在報告中分析了我國當今水資源現狀和工業耗能各項指標之后,指出“工業綠色發展是制造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要充分認識工業節水治污對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作用,用改革創新的精神大力推進工業節水工作。”高寧表示,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工信部已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印發了《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力爭率先實現《中國制造2025》綠色發展目標。其中綠色制造工程把水資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具體將從四個方面抓起:繼續完善節水政策機制、實施水效標準提升計劃、開展節水治污綠色化改造示范、加強機制模式創新。
水利部水資源司、國家非常規水源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陳瑩在大會上提出了水利部針對非常規水源利用存在的問題的具體工作設想: 在法規制度上,盡快制定出臺非常規水源利用的有關法規。在工業、洗車、市政環衛、城市環境綠化等用水行業探索建立非常規水源利用量與水資源費征繳掛鉤機制;在規劃配置上,積極推進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加快推動《關于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出臺。與相關部門共同編制《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在沿海缺水地區推進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利用;在管理手段上,切實應用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等管理手段推動非常規水源利用。對已達到和超過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并有條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區不再審批新增取水許可,鼓勵通過使用再生水滿足新增用水需求。鼓勵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等行業的建設項目優先使用再生水替代地表和地下水;在技術支撐上,不斷完善標準規程,推動技術創新與集成。推進相關技術標準的銜接和完善,推動出臺《城鎮再生水利用規劃編制技術導則》等配套標準。推動再生水生產、輸配、使用、監督監測,海水淡化水入網標準的研究與出臺。編制《非常規水源利用先進技術推廣指導目錄》;在激勵政策上,逐步推動建立財政激勵機制。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從價格、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制定激勵政策,鼓勵使用非常規水源。
青島國際脫鹽大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科協、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等多家機構承辦的,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本屆大會主題是“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分19個專場會議進行,涵蓋水處理全產業鏈,聚焦產業難題和頑癥。
工信部消費司汪敏燕出席了中國凈水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并做了“以實施三品戰略為抓手,促進家電行業健康發展”的大會發言。她說所謂的三品就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汪敏燕指出,“十三五”家用電器工業重點發展方向是推動家用電器工業向智能、綠色、健康方向發展。加快智能技術、變頻技術、節能環保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應用、關鍵零部件升級等核心技術突破。會議期間,她還參加了由海爾、安吉爾、立升等凈水器龍頭企業家參加的圓桌峰會。
從此次參加國際脫鹽大會代表和企業數目之多即可看出水處理產業日益火熱。此次參會代表來自于全球50多個國家近1200名專家學者,相比以往任何一個百十人規模的學術性會議,青島國際脫鹽協會堪稱學術會議之最,當然,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幾年凈水器走進千家萬戶,污水處理工程遍地開花,市政自來水提標家喻戶曉。如今人們提起膜材料不遙遠,提起反滲透技術也不陌生,提起海水淡化更是婦孺皆知。
國家膜與水處理專家組成員、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秘書長郭有智此前參加過世界最大的兩大水事活動:阿姆斯特丹水展、新加坡水周,并受到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和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的接見。他認為,水資源和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水處理產業發展相當迅猛,我們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完全有能力辦出一個世界第三大水事活動——國際脫鹽大會,如同新加坡水周,人們就像過節一樣參加并享受水業盛事活動。
本屆大會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會議為期三天,除了19場高水平的專題會議之外,同期還舉辦了“中國第一屆制水工匠”評選頒獎儀式、青島海水淡化研究設計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小學生與科學家面對面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鄔曉薇)
錢易:建國67年來,水污染防治走了哪些路?
(本文根據錢易院士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水安全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報告會》上的發言整理)
她已經80歲高齡,卻仍是大家心目中的女神,她身材瘦小,卻被院士們尊稱為先生。作為中國第一代環保人,她見證了中國環保數十年的風風雨雨,作為我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家,她是工程院第零批次院士。她是江南才女,大家閨秀,她在環保界耕耘數十年,成績斐然,尤其在水處理、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等領域造詣極深,貢獻頗多。
2016年6月5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水安全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報告會》上,錢易院士以《從龍須溝治理到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系統回顧建國67年來的水污染防治歷程,并舉行了《錢易學術文集》發布儀式及錢易環境教育基金成立儀式。現場院士云集、座無虛席,讓我們一起跟著錢院士回顧建國67年來的水污染防治歷程。
建國初期,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非常落后,據已有資料,1949年,全國只有103個城市有下水道,總長只有6000多公里。只有上海和南京兩個城市有有4座污水處理廠,總設計處理能力僅有4萬m3/d,還頂不上現在一個污水廠的處理能力。當時能夠正常運行的只有上海西區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只有1.6萬m3。由于排水設施嚴重不足,許多城市居民區沒有排水系統,污水溝、死水坑非常普遍,如北京的龍須溝和上海的肇家浜,雨季污水橫溢,夏季蚊蠅孳生,居住環境非常惡劣。
當時北京最著名的污水溝就是龍須溝。歷史上,龍須溝北起虎坊橋,經永安橋、天壇、龍潭湖后入南護城河,全長6.3km。解放前,龍須溝是北京最腐臭不堪的一條水溝,40萬人的生活污水都排入溝中。1950年1月,北京市衛生工程局成立,1個月后開始負責整治龍須溝。
解放以后的第一年,龍須溝工程即受到了政府的關注。1950年1月,北京市成立了衛生工程局,開始負責整治龍須溝。龍須溝的整治采取地上明溝改為地下暗管的方案,整治后環境顯著改善。經過整治以后,在龍須溝底部修了一個污水管道,收集所有的污水,當時還沒有處理廠,排到下游去,上面建了花園,周邊建了房子。
上海最著名的污水溝是趙家邦。上海西區污水處理廠是1922年開始建,1926年建成,設計規模1363立方米/天,1987年停產,因為要擴建,1994年完全報廢。
1936年,南京特別市政府投資近2.6萬美元建成南京市第1座污水處理廠:南京市新住宅區氧氣化糞廠,處理高檔住宅與使館區污水。該廠位于鼓樓區,占地3000m2,由美商設計,采用二級生物化學處理工藝,日處理量1000m3。目前,此處遺存樓房1幢,建筑面積約500m2,圖為南京市排水管理處辦公樓。
我國歷年污水排放及其處理率
如圖所示,統計了我國1985年以來污水處理總量的增加和污水處理率。截止2014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到達716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占510億噸,總處理率達到90%。而1949年,我國僅能夠處理幾萬m3污水。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到我國污水處理發展很快。然而,我覺得所謂的“總處理率”,準確的應該改成“總的處理能力”。我們建了這么多污水處理廠,雖然有能力處理這么多水,但實際上這些廠并沒有實際處理這么多,為什么?因為我們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不重視下水道的建設。所以往往處理廠建好了,卻沒有收集到這么多污水,這是我們現在存在的一大問題。
建國67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了世界奇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自1950至2015年,中國人口增長了2.5倍,GDP增長了55.5倍,而同期美國的GDP增長了7.3倍。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也是一個世界的奇跡。而美國7.3倍的基數和我國55.5倍的基數差了上百倍,因此,我們不要驕傲。
但要看到,我國GDP的增長是用資源消耗作為代價換來的。2012年,我國的GDP占世界GDP的11.6%,但鋼鐵消耗卻占世界的45%,能源消耗占世界21.3%,銅消耗占世界43%,水泥消耗占世界54%。可見,中國付出了非常巨大的資源消耗的代價來換取到GDP的增長,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我國就已經開始在工業廢水防治技術領域的研究和在工廠里的處理設施,到6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停了,直到70年代才繼續進行。我們進行了一些工業廢水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電鍍廢水的電解處理、啤酒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焦化廢水的A-O處理工藝、味精廢水的強化生物處理等。有相當一段時間,特別是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環保工作加強以后,關、停、并、轉曾被作為主要的水污染防治手段。80年代起,我們才開始接受西方一些理念,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從源頭消減污染產生并節約資源的投入。十七大開始,我們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進一步加強”,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引入了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等理念與方法,在源頭控制工業污染,同時收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兩個效果,就是經濟環境效益的雙贏。
水污染防治理念主要反映在工業廢水處理上。從治理淮河的“零點行動”到工業廢水的處理,到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再到環境保護法的完善、“水十條”的頒布。其中,“法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現在。
1998年1月1日,國家有關部門實施“零點行動”,即一年以后的1月1日零點,將對限期沒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業進行統一關停。淮河流域四個省,河南、安徽、江蘇(主要蘇北)、山東,日排廢水100噸以上的1562家重點企業中,完成治理工程的1240家,停產治理企業114家,關停并轉企業208家。在零點行動達到階段性治理目標后不久,關系到1.5億人口健康生存的淮河再次遭受嚴重污染,退回到2000年以前水平。
什么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指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清潔生產促進法》
推行清潔生產,在水污染防治歷史上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中國推行清潔生產的歷程大體上分成四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1993年)、試點示范階段(1993-1999)、大力推行階段(1999-2003)、法制規范化階段(2003-)。
在前期準備階段,西方清潔生產的概念傳來了,有很多人在研究,很多人寫文章,很多人提建議,也有一些工廠開始在做這個工作。后來成為一個政府行動,1993年以后開始進行清潔生產的示范、試點;1999年大力推行,2003年有了《清潔生產促進法》,進入了法治階段工作。
我特別欣賞西方最早期出清潔生產概念時,用了比較級的英文名詞,叫cleaner,告訴大家清潔生產沒有終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今天要努力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要努力比今天做得好,越來越清潔,生產服務時利用效率越來越提高,污染物排放量越來越減少,這是沒有終點的行動。可惜中文翻譯時沒有辦法翻譯成比較清潔的生產,如果這樣翻譯就減弱了清潔生產的分量。
后來,我們推行循環經濟。在世界上,最早實施循環經濟的國家是德國與日本,德國是第一個頒布環境循環經濟法律的國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很多國家都在推行循環經濟,包括我國。循環經濟的三個原則主要是三個R,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在3個R中,一定要把減量化放在首位。我們千萬不要前面資源開采時浪費,后面覺悟了來循環,否則還要浪費能源。第二是全過程都必須做到無毒化、無害化。持久性有機物的污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問題,持久性有機物恰恰不能總循環,一定要禁止使用。順便給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以余剛老師為首的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從事持久性有機物污染控制的研究,并于最近得了一個國際大獎,讓我們向余剛老師表示敬意。
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進入法治體系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環保部政策法規司李慶瑞司長總結:現在的環境保護法治體系,包括各種環保法10件、自然資源法律20件、環保相關法律若干、環境保護行政法規31件、地方性環境法規和規章制度若干,國家環境標準1525件、簽約國際環保公約50余件、相關司法解釋若干。
10部環境保護法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進入21世紀以后,新增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
《水污染防治法》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最早《水污染防治法》在1984年就頒布了,2008年做了一次修訂,正式實施,主要水污染防治的原則在這個法律中講得很正確、很清楚,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所謂綜合治理,有點源、面源,有各種部門,污染源不同,都要綜合考慮。
去年公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中間對于總的目標、主要考核的指標和十條具體要求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先看一個主要指標,七大重點水系都要達到一類、二類、三類比例,到2020年應該占到70%,2030年應該占到75%,就是達到飲用水的水源標準以上較好的。
在最近十年里,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主席也針對此發表了很多講話。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主席指出:
“絕不能夠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我大膽地加一句: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這兩個完全是連在一起的。
在我的記憶中間,我們曾經有過一些口號,跟習近平主席的這一指示完全背道而馳。比如曾經有過這樣的說法:
“環境污染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我們中國不可能有環境污染。”
這句話是不是我們自己說的錯話?肯定是錯的。另外還有一句話:
“你們現在經濟發展了,你們已經GDP很高了,你們可以搞環境保護,我們GDP還很低,我們還很窮,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夠像你們一樣來關注環境保護。”
當然這些話現在已經不算了,但是我們確實有很多歷史的教訓要吸取,浪費了我們的時間。如果我們早一點開始的話,可能現在的情況要好一些。
十八大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對我們的支持,也是對我們的要求。十八大說:
“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五大建設并不是平等的,并不是劃等號的,而是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都要能夠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
——END——
雨水污水管道在綜合管廊里如何布置?
為啥分?
分流制排水系統,就是雨水管網、污水管網分開來建設,下雨排放的雨水直接排至下游河道;污水管網就是用來收集生活污水,通過污水管網送往特定位置進行處理,
在以前和現今大部分城市排水都是合流制排水系統。就是將城市生活污水和下雨后的雨水匯集后排放至低洼處,通過河道的自我蒸發或隨河水流入下游。但城市建了污水處理廠后,晴天時,管網內流量小,污水處理廠收集不到足夠的污水;但在汛期,城市雨水、污水流量很大,部分管網和污水處理廠能力由于設計滿足不了這樣大的流量,直接通過溢流口排到了河道,還是對河道水體造成了污染。為了穩定污水排放量,城市排水開始實行雨污分流。
分流后減小了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和建設費用,分流制排水系統可以保持管內的流速,不致發生沉淀,流入污水處理廠的水量和水質比合流制變化小很多,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易于控制。
咋布置?
1.二艙布置,為綜合艙(給水、再生水、污水、電力和通信)和燃氣艙。
特點:支線管廊,結合道路生態植草溝排水。
2.三艙布置,為綜合艙(給水、再生水、污水、電力和通信)、雨水艙和燃氣艙。
特點:支線管廊,結合地下空間,雨水管埋深較淺。
3.四艙布置,為水管艙(污水和再生水)、綜合艙(給水、電力和通信)、雨水艙和燃氣艙。
特點:支線管廊,結合雨水調蓄。
4.四艙布置,為電力隧道艙、綜合艙給水、再生水、電力和通信、雨(污)水艙和燃氣艙。
特點:干線管廊,結合電力隧道和雨水調蓄。
5.三艙布置,為綜合艙(給水、再生水、污水、熱力、電力和通信) 、電力隧道艙和燃氣艙。
特點:干線管廊,雨水沒納入管廊,結合電力隧道。
(文章轉載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