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循環經濟報告分析:循環利用帶來明顯經濟效益(圖)
導讀:歐洲經濟發展依賴于水、作物、木材、金屬、礦物等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持續供給,且大部分依賴進口。循環經濟可以幫助歐洲應對這些挑戰。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會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和風險,提高競爭力,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
歐洲經濟發展依賴于水、作物、木材、金屬、礦物等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持續供給,且大部分依賴進口。這種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可能會使歐洲經濟變得越來越脆弱,并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以有限的自然資源參與到全球的競爭中,造成資源呈現出絕對緊缺的局面;另一方面,資源分布不均,呈現相對稀缺的局面。進而導致了原料價格的顯著增長和波動,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行業已開始出現裁員、延緩投資、停止供貨和服務的情況。與此同時,自然資源的快速開發利用給歐洲及其它地區帶來不良的環境影響:空氣、水、土壤被污染,生態系統受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氣候變化等,并使經濟、社會面臨風險。循環經濟可以幫助歐洲應對這些挑戰。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會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和風險,提高競爭力。
一、循環經濟及其效益
循環經濟是指通過產品的生態設計、維修、重用、翻新、再制造、回收等方式,使資源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能夠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用最少的原材料和能源投入,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減少資源浪費,降低廢棄物產生、排放,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歐洲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就是要改變當前占據主導地位的“獲取-制造-消費-處置(take-make-consume-dispose)”線性經濟發展模式,使歐洲經循環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可持續。除了帶來資源、環境效益,循環經濟還可以提供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創造就業機會,有助于歐洲經濟復蘇。
(一)資源效益:提高資源安全和減少進口依賴
循環經濟可以減少對主要原材料的需求,降低歐洲對進口的依賴,降低工業行業供應鏈受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資源稀缺或政治因素的影響,據估計,通過實施回收、廢物減量化和生態設計政策,可減少6-12%的物質、能源消費;利用現有技術最大的節約潛力為10-17%。使用創新技術、提高所有價值鏈資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歐盟可以減少24%的材料投入。
(二)環境效益:減少環境影響
歐盟委員會估計,通過實施現有回收政策和更加嚴格的市政垃圾、包裝廢物的再利用,減少垃圾填埋等措施,2015-2035年間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424-617萬噸(以二氧化碳當量計)。在食品、飲料加工服務、金屬制造等行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00-200萬噸(以二氧化碳當量計)。保持材料的循環也將有利于提高歐洲以外地區生態系統彈性,減少原材料開采產生的環境影響。
(三)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
循環經濟可為各行業帶來顯著的成本節約。據估計,通過制造復雜的耐用品,延長材料使用壽命,歐盟每年可節省凈材料成本3400-6300億美元,相當于節省12-23%的材料投入成本。對于食品、飲料、紡織、包裝等消費品行業,全球估計每年有7000億美元的材料節省潛力,相當于這些領域材料投入成本的20%。
(四)社會效益:可持續消費行為和增加就業機會
歐盟委員會關于減少廢棄物、加強回收的立法提案評估報告顯示,通過改善現有監管體系,用最佳實踐對城市垃圾和包裝廢物進行回收、重用,到2030年可創造17.8萬個就業崗位。英國研究表明,發展循環經濟,到2030年可凈增約50萬個工作崗位。
二、推動歐洲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當前的社會經濟系統過渡到一個循環化的經濟模式需要許多不同領域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盡管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可以確定是哪些技術、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關鍵因素在引導、加速過渡的過程。有遠見的政府和商業組織越來越重視政策選擇的重要性及其潛在影響,開始為循環經濟創造有利條件。在歐盟層面,歐盟委員會實施了關于循環經濟的一攬子計劃和針對原材料的歐洲創新伙伴關系戰略,都旨在更有效地實施循環經濟的技術方法。歐盟的“地平線2020”研究和創新計劃將在2016-2017年投入約6.7億歐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一)商業模式創新
1、基于服務和功能的商業模式
基于服務和功能的商業模式與產品的功能有關,而不是產品所有權。具體分為:產品導向型服務(以產品銷售為中心,包括維修、回收等額外服務),用戶導向型服務(主要有產品租賃、共享和聯營等)和結果導向型服務(一般要提供特定的產出)。通過產品差異化、擴大產品使用價值、降低成本、應用新技術等,可以提高客戶忠誠度,增加市場份額。基于服務的商業模式能夠讓客戶清晰了解整個使用期內的成本,降低直接購買產品這種商業模式普遍存在的維護、修理和更換成本的不確定性。基于服務和功能的商業模式的特征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替代購買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產品的需求,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進而對傳統的價值鏈帶來沖擊。
2、協同消費商業模式
協同消費是指共享、交換、交易或租賃產品及其他資產。雖然這種點對點的交互長期限制在當地范圍內,但已經通過在線共享,擴大范圍。通常,通過消費者對消費者(C2C)渠道可掌握資產的準確需求,從而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Airbnb1模式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人們可以租客房和公寓。2014年,全球在線調查顯示,歐洲54%的被調查者愿意分享或出租他們的資產,44%的人樂意租別人的商品和服務,表明該模式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3、廢物資源化商業模式
將廢物作為資源利用,可創造二次原料市場,促進跨部門、跨產業鏈的銜接。不僅可以減少生產和使用過程中能量和材料的消耗,而且有利于產業集聚,避免副產物成為廢物,形成產業共生。廢物替代原材料,不僅降低材料成本,而且節省了廢物處理的成本,同時還可獲取現有物質流的剩余經濟價值,對環境、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測算節省的廢物處理和原材料投入量,可估算出減少的環境壓力。積極的社會影響包括減少城市垃圾處理和其他環境影響等,帶來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收益。
4、商業模式創新的融資機制
循環的商業模式需要金融機制的創新。例如,生產企業可以銷售服務而不僅僅是產品,產品的產權不再轉移給消費者/買家,而屬于生產企業。企業不會在產品生命周期初期收到貨款,而是在產品使用期限內收到付款。現金流在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改變,是循環經濟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的關鍵。降低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費等一些傳統稅源的稅賦負擔,同時對損害環境的行為征收稅款可以加速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的轉變。這樣可以降低勞動力的成本,從而鼓勵制造和維修業等勞動密集型活動,從而為創新模式和傳統商業模式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5、政策創新的重要性
大多數商業模式的創新的共同特征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模式。雖然出發點是積極的,但系統性地改變不亞于顛覆性的行動,新的商業模式也會遇到一些阻力。現有政策框架跟不上社會、技術和經濟環境的變化是產生這些負面影響的主要原因。政策創新應該針對阻礙商業模式創新的相關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消除任何潛在的負面社會影響,維護甚至優化商業模式創新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
(二)生態設計理念
生態設計通過使用回收的和可再生資源,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消耗。運用生態設計理念設計出的產品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質,且零部件使用壽命長,并易于維護、維修、升級和回收。具體方法包括兩種:一是改進現有產品,對產品進行重新設計;二是設計、開發便于修復、升級和回收的新產品。從經濟角度看,生態設計能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消費者購買力。如果產品能夠持續使用更長時間,并易于維修和升級改造,將比產品廢棄后作為材料再循環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更高。從環境保護角度看,生態設計有助于降低對資源、能源的消耗,保持較高的回收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產生。從社會角度看,可持續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度。
(三)產品的重復使用
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循環經濟的核心驅動力,產品及其組件的重復使用和再制造,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歐盟修訂的《廢棄物框架指令2008》2(the2008WasteFrameworkDirective),建立了減少廢棄物形成的五個步驟:首先是從源頭防止廢物產生,其次是重復使用、回收、再制造、處置。這個分步利用的層次結構大大加強了產品的重復使用過程。該指令中重復使用是指對產品或組件不進行任何預處理操作而直接使用,同時也包括為實現產品或組件的重復使用而進行的檢查、清洗、修復或恢復等預處理操作。
(四)減少浪費的行動計劃
2012年,歐盟有超過25億噸的廢棄物,其中危險廢棄物1.01億噸。預防廢棄物產生的措施開始廣泛地體現在環境和非環境領域的政策中,涵蓋范圍包括整個價值鏈中的不同活動,甚至包括所有上、下游的環節。減少廢棄物產生可以通過提高生產階段材料利用效率、使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創新產品和服務等途徑來實現。在分配階段,通過選擇減少浪費的營銷策略,調整供應和庫存,可以預防垃圾的產生。在消費階段,可通過產品來防止浪費。例如,通過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再制造、產品共享或租用,從而減少浪費。廢物框架指令第二十九條要求所有歐盟成員國在2013年底前制定國家預防浪費的行動計劃。
三、歐洲循環經濟現狀
(一)材料
據歐洲環境署統計,2006年歐盟鋼鐵材料的回收比例為42%,塑料為2%,其他材料的回收比例介于兩者之間。循環經濟方面,歐洲開展的工作重點是實現物質流的循環。回收材料的需求及其供應情況,目前由歐盟委員會負責,并且制定了原材料登記制度用以支持歐洲創新伙伴關系計劃。材料的輸入、廢物產生和回收過程如圖2所示。循環經濟不可能完全實行閉路循環。一方面由于一些加工材料是用于提供能量,不可能完全回收;另一方面是產品和材料日趨復雜。例如,塑料和金屬合金的回收在技術上仍具有挑戰性。
原標題:歐洲循環經濟報告分析:循環利用帶來明顯經濟效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