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維屏----博士, 現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學院院長
劉維屏,男,1958年生,江蘇常州人,博士,現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學院院長,浙江省高校“錢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求是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浙江省“錢江學者”和浙江大學“求是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水處理化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POPs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和浙江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美國化學會(ACS)、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會員等。1982年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工作,先后獲浙江大學環境化學碩士學位和東京農業大學應用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90年以來,先后在意大利薩薩里大學生物與環境科學系、美國農業部Salinity國家實驗室、日本九州大學、日本東京農業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留學和高訪。
- 中文名
- 劉維屏
- 出生地
- 江蘇常州
- 出生日期
- 1958年
- 職 業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
- 畢業院校
- 浙江大學、東京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
-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
浙江大學“求是學者”特聘教授
浙江省“錢江學者”
個人經歷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浙江大學化學系本科。
1986年9月至1989年5月 浙江大學環境化學碩士學位。
2006年7月日本東京農業大學應用生物化學論文博士學位。
1987年9月至1998年10月浙江大學化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年11月至2002年1月浙江大學環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0年5月至1992年11月意大利薩薩里大學訪問學者。
1992年11月至1995年6月浙江大學化學系副教授、研究所所長。
1995年7月至1998年10月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校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 美國農業部Salinity國家實驗室高訪研究員。
2000年9月至2000年11月 日本九州大學JSPS訪問教授。
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 美國加州大學(UCR)客座教授。
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浙江工業大學生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工業大學“運河學者”特聘教授,
浙江省高校“錢江學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
2009年6月至今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求是學者”特聘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負責人。
主要從事環境污染控制化學,環境污染與健康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及等國家課題10多項。近期代表性學術貢獻為: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手性農藥環境安全研究。發展了目前廣泛應用的有機磷、擬除蟲菊酯等幾類農藥的對映體拆分方法,在對映體水平上進行了非靶標生物毒性評價;發現了手性農藥不同對映體對靶標與非靶標生物的毒理差異性和環境代謝差異性;提出手性農藥的環境安全應從對映體水平上考慮的觀點。有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被Science、Science Daily、Environ. Sci. Tech.、《科學時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與科技媒體作為科學新聞介紹與評述。已在PNAS USA、Trends in Anal. Chem.、Environ. Sci. Technol.、Chem. Res. Toxic.、Toxicology、Environ. Toxic. Chem.、J. Agric. Food Chem.、J. Environ. Qual.等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近200余篇,研究論文已被引超4000次(其中SCI引用>2000次)。獲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社會任職
1、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水處理化學專業委員會理事。
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POPs專業委員會理事。
3、美國化學會會員。
4、浙江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理事。
5、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成員。
6、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
教學研究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環境化學。
研究生課程:環境化學、環境污染化學與污染控制化學專題、環境有機化學。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手性化學、有機環境污染化學與污染控制化學方面的科學研究。
科研項目
先后主持了1項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993-94年)、1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1994-95年)、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5-97;1997-99;2003-05)、1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3-06)、1項國家基金國際合作項目(2005-07)、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1999-01)、2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課題(2003-07;2009-2013)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研究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丙酸類除草劑的毒理與植物解毒對映體選擇性,2007-03-31。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持久性有毒有機物的環境過程、毒理效應及其對映體選擇性,2008-03-20。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長三角毗鄰海域底泥中有機氯農藥的時空分布、污染趨勢及生態風險,2009-03-20。
科研成果
1、“新農藥的環境分析與行為研究”1996年獲浙江省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2、“焦化廢水專用混凝劑M180的研制與應用” 2002年獲浙江省環保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3、“離子色譜-熒光檢測技術的基礎研究及其分析應用”2002年獲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2002年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4、典型工業污水處理專用藥劑的研制、集成應用技術及其產業化 2009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發明專利
1 氯胺磷與環糊精或環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結物及其制備方法劉維屏;周珊珊;張安平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07-08-22
2 一種用于除草劑高通量的96孔板篩選方法 張安平;葉璟;劉維屏;嚴航貞;蔣凌峰;聶利賓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08-02-20
3 一種磷酰胺類有機磷化合物劉維屏;周珊珊;張大同;李水清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李水清 2008-03-12
4 一種乙酸萘酯酶的提取方法 張安平;嚴航貞;葉璟;劉維屏;趙美蓉;張宏華;苗優娜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08-03-26
5 一種印染污水處理生化調節劑及其制備方法劉維屏;童少平;黃克玲;劉慧剛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08-09-17
6 一種高效低殘留鋁飲用水處理混凝劑的制備方法劉維屏;盧建杭;劉慧剛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08-09-17
7 一種高效印染廢水脫色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劉維屏;劉慧剛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08-11-19
8 一種乙酸萘酯酶的凈化方法 張安平;林春綿;胡曉燕;劉維屏;高偉亮;唐盛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09-12-09
9 一種毛細管電泳拆分2,4-滴丙酸對映體的新方法 趙美蓉;張全;劉維屏;王萃 【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10-07-21
10 一種高效氯氰菊酯降解菌及其應用 馬云;江吉紅;袁泉東;邱吉國;商弘穎;劉維屏【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10-11-10
11 能夠高效降解尼古丁的申氏桿菌HZN1及其應用 馬云;江吉紅;邱吉國;吳立飛;陳連升;劉維屏【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10-12-29
12 一種酰胺類除草劑降解產物ESA的降解方法 徐超;丁靜茴;劉維屏【中國專利】浙江工業大學 2011-02-23
13 一種殼聚糖吸附劑的制備方法及應用 文岳中; 沈忱思;劉維屏浙江大學 【中國專利】浙江大學 2010-08-11
14 一種負載型金屬酞菁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及應用 文岳中; 沈忱思;劉維屏浙江大學 【中國專利】浙江大學 2010-08-18
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156篇),被SCI期刊源論文引用2000余次。先后赴德國、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0余次,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3部。
出版專著
1《農藥環境化學》劉維屏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6年。
2《環境與人類文明》劉維屏 劉廣深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3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and Engineering High Education Press (2002.6) Ern A and Liu W 編。
榮譽獎勵
1. 1990年獲浙江省第一屆青年科技獎。
2. 1990年獲浙江大學-香港億利達優秀教師獎。
3. 1990年意大利全意學術研究委員會CNR Fellowship。
4. 1994年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5. 1995年獲中國環境科學會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獎。
6. 1999年入選“浙江省151優秀人才工程”培養計劃。
7. 2002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8. 2002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9. 2002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0. 2003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獎。
11. 2005年獲浙江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12. 2006年劉維屏帶領的創新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
13. 2008被中共浙江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
14. 2009年劉維屏創新團隊被浙江省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
15. 2009年獲“浙江省勞動模范”稱號。

主講人/Speaker:劉維屏,教授,浙江大學環境健康研究所所長
Weiping LIU, Professor, the director of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劉維屏,教授,現任浙江大學環境健康研究所所長。曾任浙江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浙江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2002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6年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浙江省“錢江學者”和浙江大學“求是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分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專業委員會委員。是生態毒理學報、農藥學學報的副主編,Sci. Total Environ.、Ecotoxic. Environ. Safety、Chirality及環境工程學報、環境化學等的編委。
主要從事環境污染與健康方面的研究,特別是環境有機污染物的化學結構多樣性與環境風險差異性研究。主持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和國家高科技“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大科研儀器項目、重點項目等國家級課題20余項。已在PNAS、EST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0余篇,被引19000余次(其中SCI引用14000余次,H因子65,2014年以來均為愛思唯爾的Scopus數據庫世界高被引學者和斯坦福大學公開發布的“世界引用最多的前10萬名學者”之一);出版專著教材5部(其中英文2部);獲省部科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指導的博士研究生,2人分獲2002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200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有2人獲美國化學會頒發的杰出青年研究獎。2012年遴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
報告題目/Title:
Enantioselectivity in Environmental Process and Toxicology of Chiral Contaminants
環境過程中手性污染物的對映選擇性與毒理學
講座摘要/Abstract:
The speed at which new chemical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market is accelerating due to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orldwide. Many organic pollutants have structural diversity, such as congener, isomer and especial enantiomers. The significance of molecular chirality is widely recognized in life sciences. Enantiomers of the same compound have identica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us appear as a single compound in standard analysis. For economic reasons, chiral pesticides are primarily used as mixtures of enantiomers, or racemates. However, enantiomers are known to selectively interact with biological systems that are usually enantioselective and may behave as drastically different compounds. Many of organic chemicals are agricultural chemica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synthetic pyrethroids, organophosphates, acylanilides, phenoxypropanoic acid and imidazolinones. They are typically used in their racemic form. Unfortunately, they exhibit enantioselective behavior during agricultural use. Therefore, these compounds may pose enantioselective ecological threats to non-target organisms and/or human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food chain and even the entire ecosystem. Therefore, the toxicity of chiral pollutants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a in the recent year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antioselective environmental process and toxicology of the aforementioned chiral compounds during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which has been the main focus of my research group in the past 20 ye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