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市四湖流域是江漢平原的主體,流域內有長江支流內荊河,由四湖總干渠沿線串連長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等湖泊,聯絡數以百計的大河渠、小河渠、溪溝,干支流總長達3494千米,流域面積1.01萬平方千米,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荊州市四湖流域涉及荊州市所屬4個縣市區的25個鄉鎮,包括沙市區3個鄉鎮、監利縣8個鄉鎮、江陵縣6個鄉鎮、洪湖市8個鄉鎮,是湖北省糧棉油主要產區。荊州市四湖流域農村生活大量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人水體,對地表水體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農村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已經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荊州市四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廚房污水、生活洗滌污水和沖廁水。經統計,荊州市農村人均生活污水產生量約為0.1立方米每日,荊州市四湖流域農村每天產生生活污水量約27.58萬噸,年產生生活污水量約為1億噸。荊州市四湖流域共建有鄉鎮污水廠22個,納入省政府目標考核的鄉鎮污水處理廠21個,其中洪湖市9個、監利縣9個、江陵縣2個、沙市區1個。建有污水處理廠的鄉鎮占全市涉農鄉鎮19%,設計污水處理能力占全市農村污水產生總量的16%。荊州市四湖流域共有村級污水處理設施73套。2010-2012年洪湖市、監利縣利用中央農村連片整治資金建立39個污水處理站,洪湖市另建人工濕地33個。2015年,江陵縣建設村級污水處理設施1套。建有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占荊州市四湖流域涉農行政村的3%。
二、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工藝及運行模式
1.鄉鎮污水處理廠工藝及運行模式
洪湖市9家鄉鎮污水處理廠生產工藝主要是STCC、改良氧化溝,平均運行成本約0.49元每噸,2015年4月洪湖市政府將9個鄉鎮污水處理廠交由環境工程公司托管運營,因污水管網覆蓋范圍小、污水收集率低及雨污未分流等原因,目前每天運行時間只有6-8h,進水濃度不足100毫克每升,運行負荷率小于50%。
監利縣9家鄉鎮污水廠生產工藝主要是人造載體生物膜強化生物塘及兼性生化與強化人工濕地組合方式,運行成本約0.65元每噸。目前本縣已確定將9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實行運營權招投標,委托專業公司運行管理。現9家污水處理廠因管網不配套、進水量小及雨污未分流等原因,運行時間每天僅6-10h,進水濃度不足100毫克每升,運行負荷率僅46%。
江陵縣熊河鎮污水處理廠已完成將原來的硅藻精土處理工藝改成IBR處理工藝的改造工作,運行成本約0.45元每噸,因收集管網不全,雨污未分流,目前每天運行6-10h,運行負荷率不足50%。普濟鎮污水處理廠生產工藝主要是硅藻精土處理工藝,運行成本約0.62元每噸,因管網不配套、進水量低等原因,未能正常運行。
沙市區岑河鎮污水處理廠生產工藝是STCC及深度凈化,運行成本約為0.79元每噸。岑河鎮政府已將該廠委托第三方公司運營。目前,該廠是荊州市運行情況較好的污水處理廠。
2.村級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
2010-2012年洪湖市、監利縣利用中央農村連片整治資金建設的72套村級污水處理設施目前運行較好的不足10套,其余均因管理、經費、管網和進水濃度嚴重不夠等問題未正常運行。2015年,江陵縣在星星村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建設項目采用的是地埋式玻璃鋼無(微)動力污水處理工藝,處理后污水排放濃度達到農業灌溉用水標準,目前運行情況較好。
三、存在的問題
1.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后
鄉鎮建污水處理廠時,僅依靠中央、省部分資金建設了部分主管網,應由地方配套投資的支管網多數未建,遠達不到全覆蓋的標準。采用雨污合流或明渠排水系統,雨水和地下水滲入現象嚴重,降低了污水中的有機物濃度,進水濃度不足100毫克每升,部分鄉鎮老區民房大多位于渠河邊,且污水排放口直接設置在渠河,與鄉鎮污水主管相背,因高程落差等原因,連接管建設難度較大,建設成本相對較高,影響了污水的收集率。
2.污水處理廠設計建設規模偏大
鄉鎮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多是按鄉鎮總體規劃的人數和污水產生量確定,但近年來鄉鎮人口流出多,因而實際用水量、污水量減少,遠低于設計規模,大多數污水處理廠污水量僅達日處理規模的40%左右。
3.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工藝選型不合理
目前荊州市鄉鎮污水處理廠多為大型污水處理廠的縮小版,照搬大中城市污水處理傳統工藝,納入省考核的21家鄉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達10多種,多數直接套用了大型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工藝復雜、耗電量大、維護困難、運行成本高,與農村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存在諸多弊病。
4.運行電費成本高
目前,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成本中電費占總運行成本的75%左右。按2011年湖北省政府要求鄉鎮污水處理廠用電比照大工業用電價格0.644元/(kW˙h)執行,但實際供電部門收取變損、電損及因變壓器使用率不高形成電費綜合價仍在0.95元/(kW˙h)左右。電價優惠政策未真正落實,直接影響了污水處理廠運行。
5.大多鄉鎮未開征污水處理費
目前納入湖北省考核的21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僅有岑河、朱河、新溝、小港4個鄉鎮開征了污水處理費。一些鄉鎮因自來水費高、群眾負擔重、抵觸情緒大等原由,尚未開征污水處理費,完全依賴則政支持,運行維護經費無保障。
6.管理制度不完善
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操作規范以及監督管理尚未建立完善的規章管理制度。大多數污水處理廠運行不夠穩定,污泥未進行規范化處理處置,個別污水處理廠甚至沒有基本運行記錄,與制度化、規范化運行管理和監督管理還存在一定差距。
四、對策
1.加快鄉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城鎮人口超2萬人的鄉鎮,力爭在2年內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建設適度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城市周邊有條件的鄉鎮和農村可納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統一考慮,對滿足經濟性要求的相鄰鄉鎮和農村共建污水處理設施,鄉鎮按總體規劃設置的新區和工業園區應同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鄉鎮零星生產廢水經預處理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三級標準限值后方可排入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收集系統,但不得超過鄉鎮生活污水量的20%;含有重金屬、有毒有害成分及難降解有機物的工業廢水應限制排入。
根據受納水體及環境的功能性要求,采用以生物脫氮除磷處理為主的,工程造價低、運行費用少和運行維護簡單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生物處理系統是污水處理廠的核心處理單元,傳統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主要有活性污泥法(氧化溝、A2/O,SBR等)、生物膜法(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生物濾池等)、膜生物反應器(MBR)等,應優先選用在湖北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能夠連續穩定達標運行3年以上的工藝流程。鄉鎮污水收集管網與污水處理廠必須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實行雨污分流,已建合流制管網同步完成分流制改造。現有污水處理廠的各級政府要責任上肩,列出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污水管網建設,規定時間節點,要按設計要求,實現管網全覆蓋,努力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和處理率。創新鄉鎮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模式,選擇技術資金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進行合作,采用PPP即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
2.對部分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進行升級改造
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實踐證明,直接套用大型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維護難、效果差,要根據農村人口變化大以及進水水質和水量波動大的特點,選擇簡單易行、經濟實惠、操作方便的無(微)動力、低成本人工濕地以及氧化塘等實用性處理工藝對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出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標準的A標準,在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應根據當地環境保護的需要執行更嚴標準。堅持因地制宜,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科學規劃污水收集系統。污水管渠系統的設計應以重力流為主,盡量不建設或少建設中途提升泵站。確有必要設污水提升泵站時,泵站土建宜按遠期規模設計建設,水泵機組可按近期規模配置。污水收集管網的主干管、干管、支管和接戶管應同步建設,高度重視支管與接戶管,確保污水處理廠進水的水質和水量。
3.加大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力度
地方政府加大污水處理廠所在鄉鎮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工作力度,通過聽證會等形式建立污水處理價格機制,開征鄉鎮污水處理費,確保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的基本經費來源,為鄉鎮污水處理廠維護保養和長期正常運行提供保障。
4.落實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用電價格優惠政策
提請上級政府有關部門出臺并落實優惠低電價政策,將污水處理廠生產用電按農業用電計價,或由省物價局、供電公司聯合行文,電價參照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中建設的自來水價格執行0.597元/(kW˙h)。
5.完善鄉鎮污水處理廠管理制度
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建設力度,建立健全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和監督管理制度,為鄉鎮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做好基本制度保證。市住建管理部門制定鄉鎮污水處理廠考核管理辦法,調整污水處理廠負荷率考核標準。根據各污水處理廠實際污水量確定運行時間,并按此進行檢查、監督和考核。出臺配套政策支持鄉鎮污水處理廠采用“托管型”市場化的第三方運營管理模式,由第三方公司負責處理設施的日常運維服務,解決鄉鎮“自建自管”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