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記者 安蓓)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17日對外公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全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規劃明確,近期目標是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體制全面建立,綠色發展方式成為主體,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規劃指出,中期目標是到2025年,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全面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形成獨具特色的國家公園服務、管理和科研體系,生態文化發揚光大。遠期目標是到2035年,屆時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成為生態保護的典范,體制機制創新的典范,我國國家公園的典范,建成現代化國家公園。
規劃稱,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有利于創新體制機制,破解“九龍治水”體制機制藩籬;有利于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有利于處理好當地牧民群眾全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模式。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涉及治多、曲麻萊、瑪多、雜多四縣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轄區域,共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
發改委日前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
中國發展網 1月7日 記者宋璟從發改委網站獲悉 發改委日前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的通知。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體制全面建立,法規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標準體系基本形成,管理運行順暢。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明顯恢復,江河徑流量持續穩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水質穩定保持優良,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
中國計劃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 周銳)中國國家發改委17日披露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顯示,中國計劃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中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重要的生態功能使其成為中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國家發改委此番披露的規劃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涉及治多、曲麻萊、瑪多、雜多四縣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轄區域,共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
規劃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三江源的核心區域。與世界眾多國家公園相比較,三江源國家公園功能更多樣、類型更齊全、結構更復雜、景觀更豐富,更具自然生態的代表性、典型性、系統性和全局性。
從植被來看,三江源國家公園主要植被類型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坡植被;高寒荒漠草原分布于園區西部,高寒墊狀植被和溫性植被有少量鑲嵌分布。公園內共有維管束植物760種,分屬50科241屬。野生植物形態以矮小的草本和墊狀灌叢為主,高大喬木有大果圓柏等。
從動物來看,公園內共有野生動物125種,多為青藏高原特有種,且種群數量大。其中獸類47種,雪豹、藏羚、野牦牛、藏野驢、白唇鹿、馬麝、金錢豹等7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狐、石貂、兔猻、猞猁、藏原羚、巖羊、豹貓、馬鹿、盤羊、棕熊等10種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類59種,以古北界成分居優勢,黑頸鶴、白尾海雕、金雕等3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鵟、雕鸮、鳶、兀鷲、縱紋腹小鸮等5種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魚類15種。
規劃指出,經過長期不懈地生態保護建設,三江源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緩解,但區域生態環境整體退化的趨勢尚未根本遏制,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冰雪消融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實現“整體恢復、全面好轉、生態健康、功能穩定”的生態保護修復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在這種情況下,官方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所設定的總體目標是:打造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片、生態系統原真保護樣板、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野生動物天堂、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平臺、生態環境科研基地、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窗口、留予子孫后代的一方凈土,向全世界展示面積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風貌大美、生態功能穩定、民族文化獨特、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公園。(完)
(原標題:中國計劃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