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90%。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污泥作為污水處理的副產物,其產量每年超過4000萬噸,穩定化無害化處理率僅20%到30%,若隨意堆置,可能造成嚴重二次污染。如果能有全新技術將這些“污染廢物”轉變為可利用的能源資源,帶來的不僅是變廢為寶,甚至將推動相關行業產業能級提升。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完成了這件事。同濟大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三家合作的《污水廠污泥高效生物穩定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及其應用》,日前獲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
據了解,戴曉虎教授曾在德國知名企業作為首席科學家工作了20余年。2009年,他作為中組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教授回到母校同濟,將科研深耕的目光聚焦污泥處理這個較為“冷門”的領域。傳統的厭氧消化技術,因其可實現污泥的穩定化和減量化,同時實現生物質能(沼氣)回收,是世界上污泥處理處置的主流技術。然而,我國城市污水管網由于泥沙沖刷、雨污混接、污水濃度低于設計值等問題,污水廠污泥普遍存在著微細砂含量高、污泥有機質含量低、產氣率低(我國污泥單位有機質厭氧產氣率僅為國外的50%)的特點,導致國外厭氧消化技術裝備在我國運行的穩定性低、效率低。為此,他領銜的團隊歷經八年攻關,在污泥穩定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全鏈條,完成自主創新。
據了解,課題組完成的“中國方案”中,“發明點”主要有三。首先,發明了水熱活化預處理,以提升有機質轉化效率的新技術方法,攻克的是我國高含砂污泥厭氧消化過程轉化率低的難題。其次,發明了高含固厭氧消化,以提高運行效率的新技術方法,應用過程中數據顯示,技術水平已經超越國外主流技術。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點,在于攻克了餐廚垃圾厭氧消化易酸化等難題,發明了污泥與餐廚等有機質協同消化的技術方法,為我國城市餐廚垃圾等有機廢物資源化處理與安全處置提供新出路。這對我國污泥處置產業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用自主創新技術,為污泥廢物戴上資源能源“金冠”,只停留在實驗室電腦前遠遠不夠。據悉,目前項目的研究成果已經在長沙、鎮江等地得到推廣應用,總規模超過100萬噸/年。同時,合作企業上海同濟普蘭德生物質能股份有限公司轉化應用了雙罐式污泥僵化降粘耦合熱水解預處理成套裝備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并應用于長沙、鎮江等示范工程。未來,還將為上海的污泥穩定化減量化處理,提供新的技術路線支持。
“成果轉化,實現技術工程化應用,必須到現場共同參與,不斷調試,中試基地條件相當艱苦,吃飯時,碗里常常停滿了蒼蠅,很辛苦。”戴教授說,“但將新技術更好、更早地應用到實際,推動科技進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再辛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