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廠污泥“變廢為寶”成發電燃料
核心提示:相城區有關部門7月2日提供消息,困擾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污水廠污泥處置難題在相城得到了破解。該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一期工程投入運營半年,成功將18000多噸污泥變成可
相城區有關部門7月2日提供消息,困擾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污水廠污泥處置難題在相城得到了破解。該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一期工程投入運營半年,成功將18000多噸污泥變成可供發電的燃料,節約標煤達2000多噸。目前,一期擴建工程正進入緊張的設備安裝階段,將于今年11月正式投用,總體形成日處理200噸濕污泥的規模,預計每年可處理污泥72000噸,節約標煤8000噸。
去年12月,位于相城區望亭鎮的蘇州太湖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正式開業,該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同時投入運營,開始將污水廠的污泥“變廢為寶”, 打通污水處理的“最后一步路”。
據太湖中法環境總經理俞益輝介紹,將污泥“變廢為寶”’主要的工藝就是“污泥干化”。相城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主體工藝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二段法干化工藝,每天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濕污泥用全封閉的卡車運至污泥干化廠污泥料倉,再進入污泥處置設備進行干化。
“運來的濕污泥含水率大約80%(含固率20%),第一段經‘薄層蒸發器’將污泥干化至含固率40—45%,經切碎機成型后進入第二段‘帶式干燥機’,最終干化至含固率為65%-90%的干污泥。”俞益輝形象地將第一段的干化過程比喻成“攤面餅”、切碎機比喻成“面條機”、第二段的干化過程比喻成“吹風機”。薄層蒸發器的外觀如一個柱狀圓筒,在中心轉子旋轉的作用下,污泥在圓筒內壁上被均勻地涂成薄薄一層,經蒸汽進行加熱干化,將污泥含固率從20%提高至40—45%左右后,進入切碎機。
“由于薄層蒸發器出口的污泥含固率已提高至40%—45%左右,此時的污泥塑性最好,通過切碎機將污泥擠壓成‘面條’狀后,進入帶式干燥機,再依次經熱風和冷風的加熱、冷卻,最終形成可燃燒的干污泥。”俞益輝介紹說。
這些干污泥將用封閉卡車運送到望亭發電廠與煤混合后焚燒發電。據俞益輝介紹,干污泥熱值大概在3000大卡,相當于一般褐煤的熱值,完全可以作為燃料使用。此外,焚燒后的灰渣還可以制作成水泥、磚等建筑輔材進行循環利用。項目還對生產過程中每一處臭氣源都進行收集、集中處理并達標排放。污泥干化所用的蒸汽來自望亭發電廠,產生的污水回到附近的望亭污水廠,形成了產業協同。
據了解,蘇州太湖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由蘇州市相城水務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及上海華電電力發展有限公司下屬的蘇州華超實業公司合資組建,具體負責運營相城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蘇報融媒記者 周瀾源 通訊員 王莉莉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