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設備行業:已經具備千億級市場空間的潛力
膜設備、膜處理、膜裝備制造的快速發展讓水處理行業的轉型多了一條新路徑。到底什么是膜設備?怎樣實現膜應用?在政策和技術的推動下,膜設備行業已經具備了千億級市場空間,但是對于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
水環境需求蓬勃發展的同時,包括膜設備在內的水處理市場也在快速擴容。
污水、廢水,不再是避之不及的“渾水”。隨著環保產業的利好政策頻出,污水處理的市場將進一步打開。在水環境治理風向邁步“效益化”轉變,污水排放指標趨嚴的的同時,以出水質量高,治水效果穩定為顯著“閃光點”的膜法水處理技術發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間。
膜技術,即通過人工材料(膜材料)實現不同介質分離的技術。公開資料顯示,膜技術主要用于污水的深度處理和二級處理,或者將膜處理系統直接置于生化池,代替原有二沉池、絮凝沉淀池等環節。使用膜法技術改造之后,傳統污水處理工藝可以直接生產出高品質再生水。同時其在生產中不需要改變生產線,采用膜分離技術由此具有相對的成本優勢,可以減少企業運行壓力。
與傳統活性污泥處理法相比,膜處理法具有出水水質高、占地面積小、適應能力強、剩余污泥少、運維管理易、系統能耗低等優點。由于兼具諸多優勢,膜設備已在很多領域獲得推廣應用。
膜材料門道頗多,目前國內反滲透、超濾、微濾、納濾等幾種技術路線并進,更為普遍的則是應用于市政污水處理、工業污水深度處理、海水淡化脫鹽三個領域。無論是工業污水還是直飲水,各類高性能膜材料是“變廢為寶”的必經程序。
依據孔徑的不同(或稱為截留分子量的大小)可將膜分為微濾(MF)膜、超濾(UF)膜、納濾(NF)膜和反滲透(RO)膜等。按照不同應用領域來看,超微濾膜與反滲透膜更為常見。
其中超微濾膜主要應用與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給水凈化及海水淡化的水預處理階段;反滲透膜則可有效脫除溶鹽和部分有機物,對懸浮物的脫除更徹底,出水水質可達飲用水標準,主要應用于脫鹽、超純水制造、海水淡化處理。
公開資料顯示,膜法水處理產業鏈50%以上的收入和利潤,都在膜材料和組件的制造環節。隨著膜技術研發和應用的不斷推進,加上國產替代趨勢愈發明顯,膜材料及膜技術應用成本都趨于下降。
據權威媒體此前報道,將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提高至地表水IV類,采用膜法技術僅需增加噸水成本0.1元左右。而膜材料價格不斷下探,不僅拓寬了膜法水處理應用范圍,膜產品在污水處理領域大規模應用將成為現實。
未來,基于出水水質高、占地面積小等技術優勢,膜處理法在市政污水處理的市場占有率將逐步提高。不過,這塊水處理行業“肥肉”仍面臨兩極分化態勢。
年產值500萬左右的小規模企業占膜企總數的約85%;年產值1000萬以上一億以下的中等規模企業約占10%;年億元產值以上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5%,但這一類企業集中了行業約90%的營業收入。這也意味著,對于中小膜設備企業而言,膜行業深化的同時,也將帶來發展格局的新一輪嬗變。
工信部此前提出的“十三五”膜工業發展目標是,年均增長率將達到或超過20%。保守預測未來1年內,膜法水處理年產值有望達到1988億元。
僅就城鎮污水處理而言,“假設10%應用膜技術,將帶來112萬噸的需求,按照每萬噸改造投資2000萬元估計,年均約22.4億元的市場。”同時,膜市場應用也將呈現下沉化趨勢發展,將由單一發達城市為主,向三四線城市及城鎮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