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
6月4日下午,2020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甘肅)高峰論壇主旨報告會在慶陽賓館會議禮堂舉行。與會專家從黃河上游治理宏觀戰略、生態監測與評價、水環境監督管理、水環境保護與水資源利用、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生態環保實踐等方面,作了專題報告。
陳克恭:借鑒都江堰之魂 重塑新型水土關系 打造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新格局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克恭作主旨報告。
目前,甘肅地理生態環境格局的基本特征是:西南高東北低、水低地高,頭冠兩大沙漠,盛行西北風。我們需要借鑒都江堰和景泰五佛寺黃渠治水的經驗,通過“三變”重塑新型水土關系,打造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新格局。
都江堰與五佛寺黃渠的治水經驗是:深淘灘,低作堰,因勢利導,因時制宜,引水不堵水,挖塘不筑壩,用水不耗水。對此,甘肅在治水過程中,應遵循“變水低地高為水高地低,變提灌工程為引水工程,變人工筑壩調蓄為利用自然空間調蓄”的“三變”原則,才能實現遏制水土流失,防止寧蒙河段淤積,減小蘭州城區和下游寧蒙段的防洪壓力和防凌壓力,可直接泄洪至民勤石羊河和寧蒙兩省的騰格里沙漠邊緣,變水患為水利,既解決防汛和冰凌問題,也解決久盼未決的生態用水問題。
通過治理構筑起一個人工水庫與自然地形天人合一的流域反調節系統,一個人工渠道與天然河道之間“弦弧雙路”貫通的流域水系,一個甘寧蒙三省連片的天然綠色屏障,一個惠及三省超千萬畝的大型自流灌區。在黃河雙路循環之間以水為紐帶,沿水筑路,形成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制高點和“一帶一路”向西出發的聚結地,真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盧小亨: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慶陽樣板
慶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盧小亨作主旨報告。
近年來,慶陽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再造子午嶺、固溝保塬、海綿城市“三大工程”,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十大生態產業發展“兩大行動”,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堅定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經過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綠色發展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必須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注重大保護,站在維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局的戰略高度,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更加注重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注重嚴治理,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加強紅線管控,嚴格環境執法,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動真碰硬、鐵腕治污。注重調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向精深加工要增量,向生態產業要增量,向新產業和新業態要增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特別強調,要突出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和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水體治理兩大重點。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托,繼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創建隴東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示范區、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范區、紅色文化旅游示范區“四區示范”,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慶陽樣板,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慶陽篇章。
潘保田:黃河中上游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蘭州大學副校長、教授潘保田作主旨報告。
黃河流域總人口4.2億,占全國30.3%,地區生產總值23.9萬億元,占全國26.5%,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重要的經濟地帶,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
目前,黃河中上游的發展仍存在問題,水源涵養的能力急需提升,草地沙化、草地退化、黑土灘化等問題突出;水土保持任務依然艱巨,個別地區黃河含沙量大;污染防治工作仍需加強,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現象多見;節水提效是當務之急,農業用水占城市用水的一半左右,比例仍然很大;水患治理和高質量發展能力亟待提升。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為實現黃河中上游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建議加強生態修復,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設立“黃河首曲國家公園”,提高水源涵養的能力。構建基于最優水分植被承載的水土保持新體系,加強淤地壩除險加固,提升生態恢復的可持續能力。建設旱地農業生態化示范區,實現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改革農業節水體制機制,創新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開發農業節水潛力。擴大區域中心城市規模,加強“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提升輻射帶動能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第五個重大國家區域戰略,關系到國家騰飛、民族復興,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對甘肅來說,也是重大發展機遇,必須牢牢抓住,積極落實各項綜合治理措施。
宋世霞:黃河流域(上游)水環境監督管理
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宋世霞作主旨報告。
黃河流域在我國社會安全、人居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黃河流域水環境整體向好,但支流水污染依然較重,污染治理壓力大;競爭性用水問題突出,經濟用水擠占農業用水;黃河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復合影響交織,生態功能難以維持,生態系統退化;生態保護歷史欠賬較多,協同保護尚未健全,生態環境監督有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講話指出:“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針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要從山水林田湖草統籌謀劃流域水生態保護,落實流域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定實施黃河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總體整治方案;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啟動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健全生態境監測和評價制度,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協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工作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著力點,即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工作體系,系統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工作頂層設計,穩步推進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能力建設。具體措施包括:實施黃河甘南水源涵養區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協同推進水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及污水資源化工程;推進支流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督考核生態流量保障;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管;完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和污染風險防控設施建設;持續推進黑臭水體系綜合整治和實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李藝:海綿城市建設中地域地質影響分析與實踐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藝作主旨報告。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差異大,各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本底條件、面臨問題、解決思路、技術措施均各不相同,應結合不同地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及城市建設特征制定差異化的海綿城市建設策略。
南北差異導致不同地域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不同,“滲、滯、蓄、凈、用、排”應用順序與重點不同。應遵循將海綿城市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結合,處理好城—水—人關系,系統治理“城市病”與“流域病”的總體原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系統解決排水防澇安全、水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生態退化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新城區域以目標為導向,舊城區域以問題為導向。南方豐水城市應以“凈、滯、排”為主要措施,北方缺水地區應以“滲、滯、蓄、用”為主要措施,同時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在西部干旱地區以雨水回收利用為主;在山區則以控制水土流失為主;西北半干旱濕陷性黃土地區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環,重塑城市、人、水關系的新型城市發展理念,是新一代雨洪管理概念,要求在建設中重自然、保安全、可持續,城市生態水環境的改善需要全社會參與,愿我們的生活環境宜居美好。
張金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戰略思考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金良作主旨報告。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流域治理取得巨大成就,保障70多年伏秋大汛歲歲安瀾,避免了下游生態災難,水資源節約利用與配置體系初步形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明顯向好,水沙治理成效顯著,河道萎縮初步得到遏制。
當前,黃河流域治理仍然面臨著洪水、資源性缺水、水沙治理任務艱巨、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等挑戰,因此,要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水資源集約利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升綜合管理能力等方式,全面保護和系統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確保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在實現黃河水戰略高質量發展方面,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打造上中下游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生態廊道;加快提升河源區水源涵養能力、加大下游及河口濕地生態修復,推進河流廊道功能保護與修復,提升水資源生態保護支撐能力;完善水沙調控體系,持續優化、有效實施調水調沙,減輕河道淤積。同時,加強防洪保安管理能力建設,以及防洪信息化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黃河下游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最終解決黃河水“不夠喝、喝不著、喝的差、保障低”的問題。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在新時代,要破解治黃技術難題,保護好黃河文化和歷史遺跡,傳承黃河文化,弘揚黃河文化,賦予黃河水文化新的時代價值。
霍學喜:蘋果產業提質增效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霍學喜作主旨報告。
當前和今后時期,“三農” 工作的總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產業興旺,而蘋果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之一,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推進蘋果園數字轉型,要瞄準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和主攻方向,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蘋果主產區及特色產區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物聯網+”助推蘋果產業、市場加快整合步伐,在蘋果產業組織方式及市場主體模式上,市場化的交易契約+非市場化的合作式契約普及;在新興蘋果產業互融業態上,產業組織層面的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整合加快,區域整合加快;新興蘋果市場服務更加體現“三產”融合趨勢;新興蘋果市場監管機制與模式發生轉變。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術浪潮,是信息技術、 網絡技術轉型升級的重要部分,依托傳感設備、互聯網,延伸信息溝通,支持實現物物相鏈、萬物相鏈。基于物聯網支撐的蘋果產業關鍵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蘋果品種及砧穗組合區劃優化方面,建立品種選擇及砧穗組合創新技術規程與市場標準;在蘋果苗木體系管理規范方面,建立苗木培育技術規程與市場標準;在果園基礎設施技術及裝備方面,建立果園整理及灌溉、防災、支架、病蟲害防控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規程與標準;在蘋果栽培模式創新與優化方面,建立蘋果栽培技術規程與標準;在果園投入物及其使用技術規范方面,建立有機肥及化肥、農藥及其替代品、農膜投入及其施用技術規程與標準。
(作者:文/閆慧 劉萍凝 李倩 張瞳 米靜 王丹華整理 圖/俄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