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本報記者 葉偉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區域年綜合利用工業固廢量要達8億噸,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1.5億噸,產業總產值突破9000億元,形成30個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建設50個產業創新中心,培育100家創新型骨干企業。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管理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認為,該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升級。

解決什么問題?
據了解,自2015年工信部啟動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年)》以來,京津冀區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與生態協同發展取得積極成效。3年累計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約22億噸,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3.3億噸。
“前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取得不錯的成績,但預期與現實之間還存在較大的落差,比如區域間協同水平有待提高,區域間發展差異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在董戰峰看來,《提升計劃》可以說是《行動計劃》的延續,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凝練好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在區域層面推廣。同時,進一步提升區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機制、水平、能力、平臺等,以及產業集聚度、發展效率等。
“《提升計劃》是在更高的格局和更寬的視野來看待區域不協調不充分發展的問題,提升區域資源利用效率。”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王立章也認為,該政策力圖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解決工業固廢的循環利用和資源化,彌補無廢城市建設、一城一策等無法解決的問題;試圖突破以城市為單元的管理機制,探索更大區域的協同機制解決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問題;探討以打造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為抓手,構建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成熟時可向其他區域復制。
協同處置難點在哪里?
由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煤電、化工等產業發展迅速,由此產生的工業固廢種類多、存量大。據統計,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山東、河南七省市(區)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約為13.7億噸,占全國工業固廢產生量的41%;廢鋼鐵、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廢紙、廢塑料等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約1.5億噸,占全國的41%左右。
王立章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偏重,工業固廢產生量大,而處置能力不足。
董戰峰也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化工業集聚區,部分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處置能力有限。
同時,低效、低值的處置方式亟待扭轉。現有處置方式多屬于大宗低端應用,利潤較薄。出于成本、技術等因素,產廢企業處理手段單一,僅靠自身實力往往難以高效處置。以粉煤灰為例,這是燃煤電廠產出的主要固廢之一。傳統填埋方式占用土地,而制備建筑材料、改良土壤等回用渠道,利用率不高、附加值偏低。
此外,王立章還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區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不平衡、協同不充分、產業過于分散。“這一區域條框分割、割據相對較為嚴重,區域協同頗為困難,成為制約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因素。”
董戰峰也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體制機制創新亟待突破,產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如何實現高值化利用?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固廢產生量大,但與之匹配的處置能力卻不足。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固廢物的處置亟須由低效處置走向高值化利用。
為實現高值化利用,《提升計劃》提出以集聚化、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為導向,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加快建設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優勢資源要素集聚,并推動生產系統協同處理,提高固廢對工業生產原(燃)料的補充和替代作用。
董戰峰表示,應該發揮好現有的產業基地、創新平臺等基礎設施的作用,從區域協同的角度進一步強化、優化和提升,實現固體廢物協同處置、上下游協同利用、區域內及區域之間協同消納、處置設施間的協同共生等。
董戰峰認為,應制定出臺一些利好的激勵引導推動政策,特別是市場經濟政策,比如財政、稅收、價格等政策以及補償、交易等機制,調動地方和行業企業積極性。
王立章說,要在管理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比如建立區域性的管理機構和組織架構,包括區域協同發展的制度建設、生態補償、投融資體制、補貼和稅收優惠等。同時,進一步打破城市和地區邊界,建立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新機制,整合小散亂,加強產業集中度。如,區域廢紙利用產業群、再生金屬高值化骨干企業、退役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和基地建設等。
(編輯:羅曉燕)破解京津冀工業固廢處置“低端化” 來源 :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