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師齊聚杭州,共話韌性宜居城市建設
著眼于提高居民“幸福感”、聚焦于增強城市“免疫力”,“第十五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設備博覽會”和“2020(第十五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今日在杭州同期召開。
本次兩場盛會分別以“補水污染治理短板,促健康美麗城鄉建設”和“韌性宜居·健康活力”為主題,邀請了20多位院士大師,400多位城鎮水務和城市規劃領域的權威專家就如何緊扣人的發展, 生態環境的改善, “宜居城市”的打造和 應急體系的完善,推進持續發展,打造“韌性城市”進行了系統研討。
本次大會由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杭州市人民政府、 國際未來城市科技創新聯盟、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國際水協(IWA)中國委員會和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共同主辦。
兩場盛會合并舉辦今日的開幕式和主論壇,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忻為大會作開幕致辭,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國際水協(IWA)中國委員會主席仇保興,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為大會作主旨報告,國際水協(IWA)執行總裁Kala Vairavamoorthy作視頻報告,深圳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胡嘉東,中國計量大學黨委書記張土喬,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辰,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水專項副總師邵益生,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教授俞孔堅,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總工程師沈磊以及威立雅、首創股份、南方泵業、上海凱泉、中韓杜科、華為、北排等實踐先鋒企業代表作主題演講。來自全國部分省、區(市)住建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生態環境廳等城鎮水務和城市規劃工作的有關負責人、全國水環境治理和城市規劃的專家學者、先進企業代表等,共計3000余人參加大會。
余剛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余剛主持。
劉忻
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忻為大會開幕式致辭,作為東道主,劉忻市長對大會的成功召開表示了熱烈的祝賀,對全體與會嘉賓代表來到杭州表示誠摯的歡迎。劉忻市長為在座與會代表介紹了從運河走來,從南宋文化鼎盛繁榮走來的歷史文化名城——杭州;介紹了新經濟蓬勃發展,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創新活力之城——杭州;介紹了人文、自然和諧共處,“兩山”理念生動實踐的生態文明之都——杭州。他指出,此次盛會的召開,勢必將為杭州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中華智慧、中華方案。
仇保興
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
國際水協(IWA)中國委員會主席
以“邁向韌性城市的十個步驟”為題,仇保興理事長針對當前城市可能面對的極端氣候、科技革命、冠狀病毒、突發襲擊等不確定性制訂了詳細的應對方案。他指出,韌性城市是對原有工業文明時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創新,必須與分布式新能源、海綿城市、水處理等協同建設,同時還需要城市管理者轉變思想理念,從傳統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工業文明思維里跳出,構建強調主體生成、開放協同、分布式并聯運行的未來城市韌性設計新途徑。
Kala Vairavamoorthy
國際水協(IWA)執行總裁
Kala Vairavamoorthy先生在他的視頻報告《數字化推動城市水業發展》中表示,由于城市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變化的壓力,水務部門在如何管理越發稀缺和不可靠的水資源上面臨著重重困境,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水務行業需要變得更加智慧。他指出,通過精密的傳感器、分析方法以及智能設備可以讓系統控制變得更加智慧,因此實現數字化是推動水務行業智慧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曲久輝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會長
曲久輝院士在他的報告《碳中和城市構建的藍色方案》中指出,碳中和是城市低碳水循環的新方向,是綠色城市水系統構建的新模式,是城市水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他表示,“碳中和”為科技發展提出了新課題,也是新科技理念策略隨之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基于碳排放能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碳中和的相關產品、裝備、工程將成為水產業新的增長極。
吳豐昌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重大專項技術總師
吳豐昌院士在他的報告《面向2035年生態文明建設的水環境安全戰略初步思考》中指出,我國污染防治工作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雖然近10年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但主要湖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水生態問題依然嚴峻;同時新型污染物不斷涌現、地下水污染問題突出,已然危及水生態和飲用水安全。針對這些現狀,吳豐昌院士提出了繼續加強污染規律與污染成因研究,進一步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的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重大工程的績效評估,提高協同治理和系統修復工程的效能等建議。
胡嘉東
深圳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全要素治理,全周期管理”是先進的生態治理理念和生態美麗河湖建設理念。通過回顧深圳水環境治理路徑歷程,深圳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胡嘉東介紹了“全要素治理,全周期管理”在深圳水環境治理中的探索,他指出,跳出治水看治水,以治水倒逼流域空間開發格局和產業布局優化提升,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生態治理的發展路徑和系統目標。
黃曉軍
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
黃曉軍先生在他的報告《資源再生 生生不息》中指出,雖然當前面臨疫情危機和國內外復雜局勢的影響,但此次大會依然規模不減、規格不降,這足以說明國內經濟正在迅速恢復,這不僅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也說明了杭州這座城市的巨大吸引力。他表示,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威立雅在反思發展歷程的同時,也為未來發展制定了更宏大更跨越性的戰略計劃,威立雅今后還將致力于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產生作出更大努力。
劉永政
首創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首創股份董事長
回顧2020,展望2021,以“觀點2021”為題,劉永政在報告中指出,環保企業雖然短周期內屬于做環保治理,但是從長遠來看,構建健康宜居的生態系統正是需要通過環保企業的短期環境治理來實現長期環境質量的穩固提升。他表示,水務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志同道合的長期主義者,唯有不斷的夯實產業基礎,打造內生企業動能,通過持續推進產業進化,構建更繁榮的生態。
郭仁忠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郭仁忠院士在他的報告《智慧城市系統思維》中指出,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研究城市必須秉持系統思維,而單緯度的思考和點上的探索、局部的突破,將無助于根本性解決城市問題,也無法助力城市健康發展。他表示隨著社會發展,智慧城市僅依靠ICT是不夠的,城市在進化、范式也在變遷,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建立新城市科學。
沈鳳祥
南方泵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以“綠色引領 匠心智水”為題,沈鳳祥先生在報告中介紹了南方泵業的基本情況和企業發展理念。他表示,南方泵業一直以來堅持創新、綠色,正在打造數字化、自動化的智慧工廠,為滿足市場需要和客戶需求,南方泵業將一如既往牢記使命、努力踐行,為服務水行業,服務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林凱文
上海凱泉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林凱文先生在他的報告《技術創新,驅動城鄉安全供排水》中介紹了上海凱泉泵業近期的發展情況和先進處理設備,他表示上海凱泉泵業一直以來倡導“善水之道,以利萬物”的理念,以技術引領、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為實施路徑,研發了諸多先進產品,為城鄉供水和污水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王建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
以“城鎮建筑遺產多尺度保護的探索和實踐”為題, 王建國院士針對中國歷史城市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共性科學難題、高度設計、密度設計、城市風貌、歷史街區聚落和廣義建筑遺產的保護利用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通過價值評估、機理揭示、預防性保護及綠色途徑,為新的建筑遺產保護利用提出了新的工作流程。
圍繞主題,大會設置了首日的“開幕式暨主論壇”和“城鎮水務發展和城市規劃主論壇”兩場全體大會,明日還將平行召開39場專題研討分論壇。分論壇邀請了主辦單位代表、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城鎮水務和城市規劃領域頂尖研究院所負責人、領先企業代表等就行業發展趨勢、政策標準進行深度探討。
會議同期舉辦“中國城鎮水務發展新技術設備博覽會”,博覽會展覽規模達30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中國城鎮水務發展成果、智慧水務系統及設備、水處理技術設備、產業融合成果以及國內外先進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