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作者:林續
為有效改善水資源現狀,關于水環境治理和污水處理提標改造的政策陸續出臺,這為水深度處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政策環境。與此同時,伴隨我國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將進一步提升,以膜技術為主流的水深度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發揮空間將會更大。
金科環境是我國“小而美”的膜系統服務商,公司專注于水深度處理和污廢水資源化業務,其獨立研發的膜通用平臺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未來,在需求擴張和政策加持的雙輪驅動下,公司發展空間可期。
政策助推 污水資源化利用迎千億級市場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九部委印發了《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污水資源化利用的重點領域包括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農村污水等三方面,至2035年,要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由此可以預期,在政策助推、需求迫切的行業大環境下,未來幾年我國污水深度處理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投資周期。
《指導意見》提出了健全價格機制,建立使用者付費制度,放開政府定價,由供水企業和用戶直接協商定價。對市場化配置的作用的強調,不僅增加了需求端的供給,同時通過自主定價權增強了污水資源化技術型公司的議價能力,使其獲得豐厚、穩定的現金流入。未來,現金流的改善可能將重塑水深度處理行業及污水資源化行業的投資邏輯。
與此同時,水質要求的提升對污水資源化技術選擇更為嚴格,對技術的先進性和穩定性要求更高。膜工藝的應用與進步既是影響回用水升級至關重要的因素,也是未來水務行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實現路徑。據天風證券測算,若假設2025年全國再生水利用率將從當前的約16%提升至35%,則預計2021年—2025年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膜工藝總投資額約為1055億元至2110億元。有鑒于此,金科環境作為污水資源化和水深度處理行業內領先企業,依靠其技術先進、穩定性、豐富的大型項目經驗等優勢,有望在超千億規模的污水資源化利用市場中持續受益。
公開資料顯示,金科環境主營業務包括提供水處理技術解決方案、運營服務、污廢水資源化產品生產與銷售。經過多年的行業深耕,公司積累了大量膜項目業績和經驗,項目覆蓋供水和污水、市政和工業。在飲用水領域,公司率先實施納濾膜技術規模化應用,處理規模總計超過50萬噸/日,居國內首位;在膜法市政污水深度處理領域,公司超濾水廠處理規模可達20萬噸/日,為國內標桿企業;在資源化領域,公司采用雙膜技術,綜合技術與實施規模國內領先。
目前,污水深度處理行業正處于景氣向上階段,考慮到公司在納濾、超濾商業化應用方面業內領先,其市場占有率有望大幅提升。此外,據天風證券、申萬宏源證券研報顯示,金科環境所處的水處理行業的可比公司2020年平均市盈率約為18倍,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為1.05倍,而其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僅為0.74倍,疊加公司正處于高速成長階段,給予金科環境“買入”評級。

膜法水處理應用標桿 業績基本面持續向好
公開資料顯示,金科環境自主研發了膜通用平臺裝備技術、膜系統應用技術和膜系統運營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其中膜通用平臺裝備技術實現了行業內多數廠家膜元件的通用互換、單體設備大型化,采用膜通用平臺降低了對膜廠家的依賴性,有效降低膜裝備成本 20%—40%。2020年,金科環境創新推出了“Model3系列膜水廠”,產品意在解決定制化膜水廠周期長、成本高、質量差的行業痛點,讓膜法水處理“建設不再貴,運營不再難”。
此外,公司在BOT模式的基礎上,于2007年提出PIPP以水養水商業模式,2017年又提出藍色生態園商業模式。這助力公司在為政府提供水處理服務的同時,通過將污水資源化后的水資源以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價格出售給工業企業,獲得核心技術溢價,實現長期穩定投資收益。
受益于核心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所奠定的行業領先地位,公司業績也呈現出持續向好的態勢。《紅周刊》注意到,2016年至2019年,公司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呈現出連續上漲的趨勢,反映出公司經營穩健性相對較強。其中,營收由2016年的1.67億元上漲至2019年的5.05億元,年復合增速為44.61%,同時間區間內,歸母凈利潤也由0.17億元增加至0.7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4.01%,可以看到,歸母凈利潤年復合增速高于營收年復合增速,體現了公司較強的盈利能力。
此外,即便受疫情影響,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及歸母凈利潤仍然實現雙增長。其中,實現營收2.75億元,同比增長24.09%;實現歸母凈利潤0.35億元,同比增加4.41%,體現出較好的經營韌性。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今年中標張家港第四水廠二期納濾項目以及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宜昌示范區)先導項目,前者是國內第一座20萬噸級納濾自來水廠項目,后者則是長江大保護在在宜昌先行先試的示范項目。上述具有示范效應的大規模項目不僅奠定了公司在水深度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優勢地位,并有利于公司在行業內形成品牌效應,大幅提升細分領域的競爭優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