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設計在市政道路中的實踐
來源:湖南設計
湘江西路(零陵北路~親水橋段)位于永州冷水灘中心城區,規劃總長約8.867km,紅線寬36m,設計車速40km/h,為城市次干路,雙向6車道規模。
項目定位為區域防洪搬遷、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城區改造等統籌建設工程,由湖南省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D)市政工程研究設計院路橋所設計。
建設湘江西路的必要性和意義
本項目屬于永州市道路網“兩縱”之一,湘江西路及其沿江自然景觀帶的建設,對于城市品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緩解河西零陵路交通壓力
目前,河西主干道為零陵路,橫穿河西老城區段,平交道口多,周邊人員密集,車流量大,交通壓力極大,是整個冷水灘區交通最為擁堵的路段。
河西沿江為交通南北大動脈,湘江西路建成后將為零陵路進行交通分流,極大地緩解河西交通擁堵的情況,完善“一江兩岸”,與湘江東岸形成呼應,提升城市形象。
2. 解決城市防洪內澇
湘江西岸片區部分低洼帶雨季湘江會倒灌(湘江西岸片區伍家院段地勢低洼,每年汛期湘江水倒灌,2017年很多房屋淹到二層,形成嚴重的城市內澇)。湘江西路采用路堤結合設計理念,建成后將解決這一民生問題。
3. 完善城市污水排放體系及合理布置綜合管線
河西老城區原有一根截污干管,年久失修,部分段落雨污合流,導致汛期污水溢流至湘江,對環境造成污染,且原有污水管沿著老舊小區敷設,走向彎曲不規則。
在湘江西路建設時新增一根直徑2米的截污干管(新增為主,原有為輔),雨污分流,建成后將污水統一收納至下河線污水廠,解決環保問題。綜合管線同步實施到位(雨污水、強弱電、燃氣等),釋放土地。
4. 交通微循環
與配套路網工程(“兩縱九橫”),形成交通微循環,拉通周邊支路,形成完善的道路內網,改善出行。
5. 改善生態修復問題
湘江西岸沿線大量廠房、老舊房屋需拆遷,拆遷后的地段通過修建風光帶進行綠化覆蓋,完成系統的生態修復。道路與沿線泊岸自然景觀帶設計整體考慮,形成一個自然風光帶,滿足人民對于出行、休閑娛樂的需求。
6. 統籌規劃
根據片區開發、城市更新理念,將沿江地塊統籌規劃、統一策劃,加速路網、地塊的建設,加速城市建設。
總體設計
湘江西路按照總規和控規要求,其中零陵北路至永州大橋段按規劃為城市主干道,永州大橋至親水橋段為城市次干道。
但全線路段的技術標準、斷面形式一樣,道路紅線36m,為雙向6車道(每個車道3.5m,路面總寬度21米),兩側人行道、自行車道、綠化帶各2.5m共計7.5m。
道路設計的平面線形、相交道路標高均按19年相應規劃進行設計,并能滿足防洪標高(50年一遇)要求(關于《永州市城市防洪規劃修編之湘江干流設計洪水位分析報告》的審查意見 永水辦2019 18號)。
景觀設計部分,靠河岸的人行道結合風光帶進行了“路堤一體” 設計,同時,保留沿河岸線自然景觀及原有的歷史文化設施。
綠色設計應用
湘江西路按照“生態、綠色、低碳、循環”的設計理念,對湘江西路道路工程、雨污水系統、景觀綠化等進行一體化設計,一次建設到位,避免道路長期反復開挖,充分利用全壽命周期成本最低原則設計(節地、節能、節材、節水,保護環境,減少污染,與自然和諧共生)。
設計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節約城市用地,合理布局和優化地下管線空間,長久保護道路路面的完整性和各類管線的耐久性。
設計充分考慮了平面與縱斷面的協調設計,線形在視覺上能自然地誘導駕駛員的視線,并保持視覺的連續性。
平縱線形的技術指標應大小均衡,使線形在視覺上、心理上保持協調。 合成縱坡應組合得當,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車,避免了相關設計需避免的平縱組合。
01 //
路堤結合,滿足防洪標準,與沿江景觀帶及周邊環境有機融合
1)道路沿線結合兩側用地,盡量保持現狀地貌。
2)結合道路線型走向,滿足防洪及污水排放標準,做好生態修復環保,與周邊環境自然和諧融合。
3)道路人非通行結合沿江風光帶自然銜接,滿足人們綠色環保出行的需求。
4)改善生態修復問題,湘江西岸沿線大量廠房、老舊房屋需拆遷,拆遷后的地段通過修建風光帶進行綠化覆蓋,完成系統的生態修復。
道路與沿線泊岸自然景觀帶設計整體考慮,形成一個自然風光帶,滿足人民對于出行、休閑娛樂的需求。
02 //
垂直綠化,生態護坡,綠色相融
1)道路線位貼近南側山體,采用折背式擋土墻可以收縮坡腳,最大程度上保留南側山體。
2)擋土墻上采用垂直綠化的景觀修飾,使道路的附屬設施和山體景觀融為一體。
3)北側山體為全風化巖及強風化巖的挖方邊坡,邊坡表面有巖層風化后的碎石,邊坡頂面為覆土,為防止邊坡進一步風化保持邊坡穩定性及邊坡復綠,湘江西路邊坡采用GPS-2型主動SNS邊坡防護網+噴播植草方式進行治理。
03 //
城市海綿,循環用水
1)城市道路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應遵循以消減地表徑流及其徑流污染為主、雨水收集利用為輔的原則。
2)結合道路橫斷面和排水方向,利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分隔帶和綠化帶設置入滲、滯留、調蓄、凈化等設施。
3) 本道路無綠化帶,海綿城市主要是采用透水人行道。將人行道建設成透水結構,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采用防滲膜進行隔離。人行道路面結構為:透水磚6cm、中粗砂3cm、透水水泥砼C25 20cm、開級配碎石10cm。
04 //
合理調配土石方,周邊資源就地用
道路全線土石方基本填挖平衡,且有一定數量石方,考慮路線范圍內就近移挖做填,盡量土石平衡,并與周邊開發地區溝通,減少運距,合理利用周邊土石方資源。
挖方區的土石方用做填方區域的路基填料
大大節省了項目投資成本
路基填方施工
項目棄土與周邊建設地塊協商處理,避免了大部分的棄土外運,用地單位整平時減少填方外借土
05 //
完善城市污水排放體系及合理布置綜合管線
減少污染,保護環境
理順雜亂的雨污水管線,釋放周邊土地
完善城市污水排放體系及合理布置綜合管線,在湘江西路建設時新增一根直徑2m的截污干管,雨污分流,建成后將污水統一收納至下河線污水廠,解決環保問題。綜合管線同步實施到位(雨污水、強弱電、燃氣等),釋放土地。
本次地下管網在規劃設計中已全部考慮到位,并全部下地,確保一次性規劃設計和建設到位。
其中原有納污干管(彎彎曲曲)因雨污未分流,經常出現溢流情況,已無法滿足現狀污水排放需要,故對沿道路新增一條截污干管( D2000 ),解決了雨污分流及溢流相關問題。
06 //
采用合理的路燈控制,減少能源消耗,注重環保
路燈采用半夜和全夜兩級控制,全夜式、半夜式燈具相間交錯設置,主要交叉路口半夜和全夜光源各半。
合理選定了燈具仰角,避免了眩光和光污染,保證了人行舒適度;燈具間距較大,與行道樹成模數排列,既美觀又不影響樹木生長。
路燈交安及公交站管線采用共路由共井的集約化設計,節約了資源。
07 //
減少過度景觀,取消名貴樹種,基本采用鄉土樹種,人性化設置附屬設施
道路綠化樹種遵循了“適地、適樹、適量”的原則,應用樹種基本都采用的鄉土樹種; 行道樹定植株距為7m,路燈間距為35m,與路燈間距成一定的比例關系。
綠化帶內覆土宜低于人行道鋪面,以防止土壤和泥水流入人行道;設置附屬設施,人性化考慮;果皮箱按50m布置;消防栓位置按120m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