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污泥大會邀請函暨征稿啟事0224.doc
中國給水排水2021年固廢資源化大會邀請函0224.doc
中國給水排水2021中國垃圾滲濾液處理大會邀請函暨征稿啟事0224.doc
來源 :晚安華師 企鵝號
在華師
有一位教授
深耕水處理科研三十年
是國內環保事業最早一批“拓荒者”
用各項首創成果填補多領域空白
被稱為中國制水大工匠
他就是肖羽堂教授

肖羽堂,華南師范大學引進學術技術帶頭人、教授及河涌治理產學研校級示范基地主任,同濟大學博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博士后、研究員,省政協委員。獲天津市專利優秀獎、科技進步二等獎等5項;出版教材、專著5部;發表論文130余篇;申請和授權專利60余項、轉讓發明專利7項;解決紡織、石化等水處理企業技術難題上百項。
從開發“曝氣催化技術”,讓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廢水實現循環回注利用及零排放,到帶領產學研團隊成功解決園洲污水廠排污提標技術改造老大難問題,肖羽堂堅守制水事業三十年,用“實力”守護著國家和老百姓的“水安全”。在2020年9月15-18日舉辦的青島國際水大會上,他被授予“中國制水大工匠”榮譽稱號。

左五為肖羽堂
3月17日,環境學院教授、省政協委員肖羽堂,將作客廣東數字政協平臺“委員會客室”欄目,就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美化等問題與網友互動探討。
回溯制水之路
璀璨成果背后
有著匠人之心
“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能夠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為企業服務、為國民經濟服務,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這樣的科研才最有價值。”回顧制水道路上攻克的幾個重大項目技術難題,肖羽堂感慨道。
新世紀來臨之際,正在同濟大學就讀博士二年級的肖羽堂接到了人生中第一個重大項目。當時蘇州規模數一數二的國企江蘇蘇凈集團循著一篇對口論文火急火燎地找上了肖羽堂,請他解決蘇州大旺紡織印染廠停滯了一年多的污水處理項目技術難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國內高校的教授輪番上陣,卻均收效甚微。

盡管面對的是一個“老大難”的污水處理問題,自嘲“年輕氣盛”的肖羽堂還是一口應下邀約。當時的工廠環境十分惡劣,污水散發著惡臭,融匯了各色染料的污水池儼然一個“五彩池”,表面都是泡沫,風一吹,污水橫流,泡沫便在工廠內四處飛散。這樣的環境下,工人的健康難以保證,肖羽堂不敢怠慢,立刻著手現場調研。
囿于當時國內沒有同類型的工廠做過污水處理的工藝升級,相關領域沒有經驗可供借鑒和參考,肖羽堂只能日復一日地在臟亂差的現場中工作。現場工藝改革、設備調試、管理、運行、數據處理、工藝運行優化、試劑調配,甚至手把手指導工人更改裝配設備,每一步都需要他親自打磨,落實到位。回憶當時艱辛的工作條件,他坦言制水工作就是需要發揚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很多問題,都是一把鑰匙一把鎖,光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不行,還得要腳踏實地現場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經過反復研究,肖羽堂發現工廠里泡沫橫飛的原因是原工藝將生物好氧曝氣處理步驟作為主要處理手段,好氧曝氣處理時產生的許多微小氣泡在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形成了大量泡沫。肖羽堂決定先對調節池稍作功能改造,并向池中添加幾種篩選馴化的厭氧菌種,調節池按缺氧、厭氧二級工藝運行,以消除泡沫。
經過一個月的調試改進,工廠里的泡沫被一舉清除,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也得以分解,污水生化處理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此外,設計優化了部分回流缺氧工藝,促進廢水的除磷、脫氮。多種改良工藝的綜合應用讓紡織印染廠的排污狀況不斷改善。

三個多月后污水處理站出水數據顯示,紡織印染廠第一次污水排放穩定達到太湖流域一級污水排放標準,工廠及其周邊環境煥然一新,工人與流域居民的健康也得到了保障。這次項目的實踐也為我國紡織印染污水處理工藝的改良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博士后期間,肖羽堂迎來了更大的挑戰。這一次,是中國的龍頭企業中石油公司請他解決大港油田采出水處理難題。油田采出污水對土壤的污染極大,會慢慢扼殺當地土壤的農用價值。而當時,國內油田采出污水回注領域幾乎一片空白,連實力雄厚、人才云集的中石油公司也一籌莫展。肖羽堂對此也沒有十足的信心,但在科學院強有力的支持下,他憑著“別人都做不了,我來!”的氣魄,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毅然迎接了這次挑戰。

大港油田污水回注裝置
針對實驗油井做油田廢水處理與回用的實驗,肖羽堂花了一年多時間在現場調研、比對以及設計新工藝。憑借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肖羽堂在油田廢水處理的棋局上露了“神之一手”——首次將曝氣催化氧化技術引入油田污水處理與回注過程,在大港油田開發出曝氣催化-低溫解吸除氧新工藝水處理與回注示范裝置。這讓他成功攻破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發明專利3項及天津市專利優秀獎1項。
經過一整年的設計加工、設備調試和工藝優化,新工藝與成套設備集成系統以其經濟、高效、低耗的優勢逐漸被推廣到整個采油廠,創建了生產上經濟高效、穩定運行、管理方便的油田采出廢水除污染回注技術的成功先例。半年后,油井的采油效率提高了7%,經濟收益顯著;污水經過處理后可直接回注、重新使用,這不但有效保護了當地的土壤環境,也令地下水資源得到了涵養,生態環境大有改善。大港油田被注入了更鮮活的生命力,經濟與生態環境得以協調發展。
時代的浪潮下
心底志向發芽
制水工匠砥礪前行
立足實際的開拓者

肖羽堂研發的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生態產品
肖羽堂以解決技術難題為己任的科研之路,根源于兒時的經歷。他出生在湖南農村,小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米飯,其他兩頓都是紅薯或蘿卜。當見證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試驗讓自家田里畝產大大提高,8歲的肖羽堂受到極大鼓舞。“袁老的雜交水稻技術,簡單又實用,還能解決吃飯問題,這樣的科研對生產生活影響很大,太有意義了!”從那時起,他從心底對袁隆平先生產生了深深的崇拜,并一心要成為像袁隆平那樣能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對社會有益的科學家。
一心為人民與社會做實際貢獻的肖羽堂,在本碩博期間一直就讀于環境工程專業。在當時,這是一個全國只有十幾所大學開設的新專業,國內甚至還沒有畢業生,跟前輩交流、獲得前輩指導的機會少之又少。但在其后的學習與實踐中,肖羽堂通過自主摸索,漸漸對污水處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心要傾其一生,攻克各種污水方面的技術難題。

肖羽堂在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現場調研
九十年代正值國家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大量的外資、合資企業落地,工業企業集中進行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其中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便是污水排放。然而當時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太高,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不足,而在技術上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面臨著資金缺乏和人才技術短缺的雙重困局。
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的需求,肖羽堂這一批最早的環境工程專業學子基本上都走上了水處理的研究道路。新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又成了新領域的第一批開拓者。

肖羽堂在河湖生態修復現場
開拓之路并不好走,但在一次次調研考察的扎實積累和一項項技術與工藝的創新開發中,肖羽堂秉承著精益、專注的匠心,將難題逐個推敲、拆解——這條路走著走著,就走了整整30年。
當角色轉變
他將匠心理念
向“后浪”傳遞
做“頂天立地”的科研

如今,生態環境行業發展態勢很猛,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跟肖羽堂剛涉足環保專業時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好的教學條件下,角色轉變為導師的肖羽堂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培養更出色的一批制水接班人。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才培養,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形成社會生產力,從而產生社會效益,這樣的科研與教育才有意義。”多年制水道路上,肖羽堂深諳科研與生產實際結合的重要性,因而也以此理念培養和要求自己的學生。產學研的結合,就是這一理念最好的實踐途徑。

黑臭河涌治理前后
2017年4月,肖羽堂牽頭組建了“黑臭河涌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修復產學研基地”,將學校研究成果應用于企業發展,也為學生科研實踐創設了一片園地。基地很快取得了成果,短短三年間,所合作的廣州鵬凱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產值從五六千萬上升至近五個億,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不僅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更改善了河涌周邊居民的生活,解決了不少社會環保問題。
2018年,團隊因地制宜開發出經濟高效的磁分離+BAF新工藝在污水廠提標中的應用,成功解決了惠州市園洲污水廠出水超標技術改造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央視報道。這家污水廠處于一個相當于市中心的位置,可供改造的面積有限,團隊針對這一關鍵點作技術改進,新設備占地面積只需原來的三分之一,既提升了效率,又節省了管網投資,實現了達標排放,解決了現場難題。

園洲污水廠提標技術改造工程成套裝備
對于學生的培養,肖羽堂認為,只有去現場實操,鍛煉好動手能力,不與實際脫節,才能真正面向國家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因此學生們在參與產學研基地項目時,也會深度參與到工程設計、畫圖、配合工程調試、配合項目運營等現場工作中,這讓他們能夠積累一定的現場工作經驗,對未來的工作大有裨益。在與學生研討前沿技術在項目中的可行性時,他也總是教導學生,要對這些前沿技術中進行篩選、思考、優化,只有經過分析辯證后,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才是解決難題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現場調研和研討之中,他們才最終找到了這個“老大難”問題的最優解。
曾跟隨肖羽堂參與過多個產學研項目的學生吳曉慧形容,如果理論研究是要“頂天”,那么成果“走出去”應用就是要“立地”。團隊工作重點在于“立地”,無論是新技術還是新工藝,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工程應用。

面對“制水大工匠”的稱號,肖羽堂認為這份榮譽是更大的激勵,也是更大的約束和鞭策。自己多年來的科研與實踐成果能夠得到社會認可,能服務社會、解決民生問題,就是他工作激情的最大來源。而他也將會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學生學好專業,樹立工匠精神,培養社會責任感,在未來能夠面向企業,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肩負起環保行業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環保領域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一直以來
制水工匠肖羽堂教授
堅定奉獻于水處理環保事業
創新技術培育人才
是當之無愧的榜樣
為科技大咖點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制水工匠肖羽堂
原創 王娟 楊柳青
廣州市科協“與污水打交道,是個比較艱難的工作,所到之處不是污水橫流,就是臭氣熏天。但眼看著一條條黑臭河涌重現清流,一個個污染難題迎刃而解,那種成就感,也是最強的!”不久前榮獲“中國制水大工匠”稱號的肖羽堂教授,在接受新快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從小便立志成為“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的科學家”,肖羽堂懷揣“綠色生態夢”,堅守水業30年,不斷地攻堅克難,“實力”守護著國家和老百姓的“水安全”。

肖羽堂
同濟大學博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博士后、副研究員。2004年聘為南開大學教授及引進學術、技術帶頭人。2012年華南師范大學引進學術、技術帶頭人及河涌治理產學研示范基地主任。從事水處理技術研發工作30余年,獲天津市專利優秀獎、科技進步二等獎等5項。出版教材、專著5部;發表論文130余篇;申請和授權專利62項、轉讓7項;解決紡織、石化等水處理技術難題上百項;研發成果在中國500強的龍頭企業中國石油(大港油田)、中國石化(長慶油田)等中推廣應用,實現示范工程200余項。
科學家的殊途同歸
肖羽堂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與一般大學教授有些不同,“我是以解決技術難題為己任的科研工作者”。之所以“不走尋常路”,源于小時候吃不飽飯的他與雜交水稻的一次遇見。
出生在湖南農村,小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米飯,其他兩頓都是紅薯或蘿卜。8歲時,他開始幫家里種植水稻。那時候,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正在村里進行技術推廣試驗,插秧、授花傳粉……親眼見證自己田里的水稻從畝產很低,到生產旺盛、產量大大提高的過程,小小年紀的肖羽堂,內心卻受到極大觸動。
“袁老的雜交水稻技術,簡單又實用,還能解決吃飯問題,這樣的科研對生產生活影響很大,太有意義了!”從那時起,他從心底對袁隆平先生產生了深深的崇拜,并一心要成為像袁隆平那樣的科學家——能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對社會有益。
上世紀80年代,面對高考填報志愿,肖羽堂選擇了紡織大學,并懵懵懂懂地選擇了環保專業,因為當時的他想解決“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學習中,他發現了污水處理的意義,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決心要傾其一生,攻克各種污水方面的技術難題。
本科畢業后,肖羽堂被分配到邵陽老家一個最大的紡織廠工作。在工作中,他發現紡織廠排放的印染廢水對大江大河的污染十分嚴重。“河里的魚都死了,周圍環境受到很大破壞,老百姓的生活也受到很大影響。”更要命的是,這種會嚴重威脅老百姓飲用水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治理。
為更好地解決廢水處理難題,肖羽堂在工作4年后,選擇了前往湖南大學環境工程系繼續深造,著力研究“最有毒有害的”化工企業的污水處理。期間,他與導師一起下工廠,解決了很多農藥、化工和造紙企業的技術難題。這也讓他了解到,這個專業的特點,就是產學研的緊密合作,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隱身的健康守護神
“世界上80%的疾病和飲用水水質不良有關,保障飲用水的安全,就能消除這些疾病,減少老百姓的痛苦,保障人們身體健康。”碩士畢業后,肖羽堂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于是他又報考了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做更貼近生活的飲用水安全研究,包括自來水廠農藥、化肥等污染物對水源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那時,全國各地飲用水水源的各類污染問題,成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很多地方面臨的水處理技術難題。

博士期間,他們開發了一項水源原水生物預處理技術,用微生物吃掉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從而消除水源水中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有害物質,提高飲用水的安全性。這個新技術新方法,當時在寧波一個自來水廠進行示范,每天可以凈化6萬噸水,水質大大改善,安全風險大大降低,有力保障了水廠的飲用水安全。
這項水源原水生物預處理技術,在上海浦東、廣東東江源水供水中,也得到了推廣應用。
這些年來,為了更好進行水治理,肖羽堂組建研發團隊,培育了多項生態環保專利成果。其中開發出的油田廢水處理回注催化技術及成套設備工程示范,在油田廢水處理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2004年,他組建水處理與污水回用技術工程研發團隊深入全國工業企業調研,帶領團隊現場取樣調查,跟基層人員進行細致交流,反復試驗研究而最終研發出經濟、高效、低耗的油田廢水處理回注催化劑及催化氧化除污染新工藝與成套設備集成系統,為當前困擾我國油田污水處理問題,創建了生產上經濟高效、穩定運行、管理方便的油田采出廢水除污染回注技術的成功先例,現已在全國三個采油廠推廣應用。該項目實現了廢水的循環利用和零排放,項目實施應用單位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發明專利也獲得了天津市專利優秀獎。
團隊還首次成功開發出綠色酒店生活污水微氧生物節能減排技術及其優化集成回用新工藝,顯著降低了生活污水運行成本,解決了生活污水曝氣生物處理的高能耗的難題,同時克服了常規的厭氧水解的異味二次污染問題。這項工藝在多家5星酒店推廣使用,既適應了市場需求,又解決了環保污染的問題。
責任感賦能的技術
30年來,肖羽堂堅守在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的前沿和一線,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他的綠色生態夢,正在一步步實現。其中,為高速發展中的南方城市消除黑臭水體,也成了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之一。
在肖羽堂看來,黑臭水體是南方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嚴重環境問題,也是百姓反映強烈和關切的民生問題。多年來,他和團隊深入又臟又臭的河涌一線考察,與一些上市環保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不斷攻堅克難。

2017年4月,他牽頭組建“黑臭河涌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修復產學研基地”,依托華南師范大學與多家優秀企業強強聯手,深度合作,因地制宜地開發出經濟高效的磁分離+BAF新工藝,在污水廠提標中加以應用。
2018年底,被中央環保督察組發現排放超標問題并多次督辦的惠州市園洲污水廠,在提標改造項目中采用了該技術后,于2019年3月順利通過驗收。項目運行一年多以來,出水大大優于排放達標。
多年來,團隊取得了與污水處理有關的10項標志性成果,62項專利。通過自主開發的河涌治理一體化裝備進行綜合整治后,多條河涌示范點感官可見的“黑臭”等污染明顯不見了,有的地方出水顏色甚至與自來水相差無幾。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才培養,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形成社會生產力,從而產生社會效益,這樣的科研與教育才有意義。”肖羽堂坦言,“與污水打交道是比較艱難的,畢竟工作環境常常是臟亂差的,很多人不太愿意干……但解決黑臭水體,是環保工作者的責任。”
靠著這份社會責任感與擔當,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來。也正是這份堅持,讓一直想要解決實際問題的他,為企業真正解決了很多實際難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改善。“雖然很苦很累,但每解決一項技術難題,得到認可就會覺得很自豪,很滿足。”

在肖羽堂看來,30年過去了,中國在環保行業取得了大發展,各種技術研究開發,也已經趕上了世界領先水平。但環保問題依舊任重道遠,接下來,他和團隊還將持續研究并開發出具有創新和示范性的先進技術,繼續解決中國水處理領域面臨或即將面臨的各類難題。
寄語青年人:
一定要去生產現場解決實際問題
在肖羽堂看來,30年來堅持方向不變,是自己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想要在生態環保科研方面有所建樹,關鍵是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像袁隆平先生一樣,一輩子執著地干一件事,不求名利。
其次,要對自己所研究的方向有興趣,成為愛好。這些年來,他始終覺得水安全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而且成果得到大家認可,能服務社會、解決民生問題讓他一直對水治理研究充滿激情。
“科研不實踐,一切都是空談。”肖羽堂認為,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方法,最重要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一定要去生產一線,去環保工地,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很多問題,都是一把鑰匙一把鎖,只有去到問題的現場做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此,也要發揚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
大咖薦書:《寂靜的春天》
這本書讓人明白什么叫環境問題,以及經濟發展會帶來環境問題。
1962年,美國一位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書,書名非常有文采,叫《寂靜的春天》,但是實際上她描寫的是非常殘酷的現實。
她說:“美國的春天原來蕩漾著鳥鳴的聲浪,一片歡騰,但是現在變了,一片奇怪的寂靜籠罩著農村,成群的小鳥牛羊都病倒死亡了,農民農夫再加上他們的孩子都得了突然的不可解釋的疾病,然后死亡了,所以一片奇怪的寂靜籠罩著美國農村的春天。”
她非常敏感地將這種現象與化學農藥的使用聯系了起來。正是因為美國在四十年代發明了化學農藥,在五十年代生產使用了化學農藥,農村的春天就發生了這么嚴重的變化。她非常前衛地聯想到了“人類和生物的健康安全”與“經濟發展模式”的關系。
她說,“我們長期以來行駛的道路,容易被人誤認為是一條可以高速前進的平坦舒適的超級公路,但是實際上這條路的終點卻是災難。而另外的道路則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地球的最后唯一的機會。”
這本書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雖然當時有很多人反對她,特別是化工界的人,但是她還是影響了很多人。比如有一個羅馬俱樂部,就是受這本書的影響而誕生的。這個羅馬俱樂部由10個國家的30位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實業家于1968年成立,研究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采寫:王娟 楊柳青
攝影:龔吉林
原標題:《為科技大咖點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制水工匠肖羽堂》
肖羽堂,男,1966 年10月生,湖南隆回人。 [1]
雙博士后,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員,南開大學泰達膜技術水處理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泰達生態與環境學院管理小組副組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兼)。
從事專業:環境工程;給水排水工程;湖泊環境工程
研究方向:水處理技術;污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廢水零排放工程技術
研究領域:環境生物技術;環境工程中的高級氧化技術;膜分離水處理技術
- 中文名
- 肖羽堂
- 民 族
- 漢族 [1]
- 出生地
- 湖南隆回
- 出生日期
- 1966 年10月
- 畢業院校
- 西北紡織工學院
簡介
·現有專利技術產業化轉移成果7項:
1)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預處理技術與設備;
2)高含鹽廢水生物處理技術與工程及菌種;
3)經濟高效的微氧生物處理節能減排技術及設備;
4)曝氣接觸催化氧化處理技術與回用工程及設備;
5)甲醇行業廢水回用循環冷卻水工程及設備; [2]
6)油田污水處理配制聚合物回注技術與工程設備;
7)二甲醚行業廢水零排放工程與技術。
經歷
學歷
1997.3~1999.12 同濟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工程 / 給水排水工程 博士;
1994.9~1997.2 湖南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工程 碩士;
1986.9~1990.7 西北紡織工學院 化工學院 環境工程 學士。
工作簡歷
1990.7~1994.8 湖南邵陽市內衣廠 設備科安全環保專干;污水站負責人。
2000.1~2000.4 浙江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市政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引進人才。
2000.4~ 2001.12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環境工程研究室 博士后,提前破格聘為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副組長。廢水處理生物技術實驗室負責人, 廢水生物處理技術方向學術帶頭人。
2002.1~2004.7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引進人才。破格聘為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傅祥博士進行合作籌建生物技術部環境生物技術工程組。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化發起人及公司籌建負責人。
2004.8~ 至今 南開大學引進海內外杰出人才。環境工程學科負責人,環境工程教授。
2005.12~ 至今 南開大學泰達膜分離技術水處理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泰達生態與環境學院管理小組副組長。天津市城市生態環境修復與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
2004.12~2007.3 天津膜天膜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空纖維膜材料與膜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二站(在職)博士后/研究員/教授。
2006.6~2007.3 ESQUEL GROUP of H.K. Research scientist & Manager of R& D Center
2007.6~ 至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湖泊水環境工程學術帶頭人,湖泊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湖泊水處理與廢水零排放工程組組長(兼)。
獲獎
1998.10 同濟大學博士生“光華”獎學金;
1998.4 同濟大學“吳新九”優秀科技獎;
1999.1 教育部重大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
1999.11 “寶鋼”教育獎(一等);
1999. 12 同濟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研究生;
2001.1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二等);
2001.12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優秀博士后;
2006.1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