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被要錢的人總是比較討厭要錢的人,這樣的行業發展是有問題的。”在8月12日舉辦的2020中國環境技術大會上,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直言,當前環保行業發展的一個巨大困難,就是這個行業是一個成本中心,需要在技術路線上進一步提升,盡快進入循環資源經濟,推動這種模式來達到成本的全方位覆蓋,甚至通過這種模式來取得利潤,而不是向客戶伸手要錢。
在“十四五”即將到來之際,生態環保行業該向何處發展?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霆給出的答案是科技,他表示技術創新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現在真正能夠徹底解決環保問題、能夠起到閉環作用的核心技術還是不多。
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其林對此深有體會。“企業從大業務向中小業務轉移的時候,邊際成本在不斷提高,比如說做一個中小窯爐的性價比是不高的。”李其林說,因此現在整個區域化治理對環保企業的科技創新、模式創新,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表示,行業需要找到成本低,經濟效益好,減排效果明顯,安全可控,具有推廣前景的技術發展路線,發展這些技術,將為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帶動幾十萬億的投資。
對于技術創新的方向,蘇伊士亞洲高級副總裁孫明華認為,當前排放物的資源化利用還不夠,下一步可以從排放當中提取可以再回收利用的資源,而不是全部處理,既消耗能源又消耗資金,這是“十四五”期間在技術創新方面應該考慮的方向。
在技術創新的同時,新基建則是環保行業可能搭上的快速發展“順風車”。
孫明華表示:“新基建對環境企業而言,抓手主要在于智慧環保、環境服務,對外延伸環境處置企業和相關設施,與整個城市相關的生活生產單元共通,打造整個城市工業運營安全和順暢。”比如說,在智慧城市中的公用服務,可以實現“水氣固”無縫銜接,把城市排放降下來,通過新基建,以智能的形式連接整個市政、工業服務和農業,打造整個環境產業的閉環。
“未來環境檢測、物聯網數據化這條產業鏈可以重點關注,感知層的檢測設備、數據分析平臺、集成應用平臺等,都是有發展空間的地方。”李其林補充說。
對于即將到來的“十四五”,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介紹,“十四五”期間會更多采取一些治本手段,推動相關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盡快達峰,通過五年到十年時間實現包括鋼鐵、水泥、石化、煤電在內的重化產業盡可能盡早達峰,進一步加大行業內結構調整的力度,提升規模效益,實現高質量發展。
環境產業也將因此迎來新的機遇,這在落地實踐中已經有所體現。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旗下環保企業總裁葉明強以綠色工業園區建設為例,表示此前國家發改委和環保部在2015年組織了試點打造,按照這個模式,每個綠色低碳園區都需要投入20億-30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此外,無廢城市也是“十四五”期間發展的重點,葉明強稱,去年12月底,環保部已經在海南發起無廢城市打造,總共“11+5”個試點城市,每個都需要50億-100億元人民幣來打造,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他進一步預測,“十四五”期間的環保投資將由“十三五”時期的十幾萬億,上升到70億-100萬億左右,千億級的環保企業有望誕生。
此外,環保企業出海也是一個發展方向。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國梅認為,未來“一帶一路”將是環保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或者主要國家的綠色化程度還遠遠不夠,生態系統風險大、生態脆弱性和敏感性等問題突出,而我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覆蓋面廣的全鏈條產業體系,因此綠色“一帶一路”能夠給生態環保企業提供發展的機遇,比如中巴經濟走廊能源項目,已經為巴基斯坦提供了三分之一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