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 |
近日,海珠濕地邀請重慶大學袁興中教授團隊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與交流活動,于海珠濕地百年荔枝學堂中講授了生動的一課,以“設計海珠:人與自然協同共生之舞”對海珠濕地提出五點創想,進一步推進海珠濕地嶺南垛基果林濕地恢復技術規程工作。
一是城市新中軸線上的濕地之夢——珠三角生態烏托邦。海珠濕地從一個不被專家看好的非典型濕地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發展成為現今中國濕地的模范之一,實現大都市中人與自然的協調融合,不斷追逐探索、實現中國濕地之夢。
二是“基、果、水、岸、生”五素同構——嶺南農業文化遺產。樹立不破不立的思想,巧妙運用水土資源,打造“基、果、水、岸、生”五素同構的嶺南農業文化遺產,重建自然人工多元驅動系統,全面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三是創先聯盟的全面創先之路——無界濕地。創新提出無界濕地的理念,打破時間、空間、功能、效益的限制,共同攜手守護濕地這片難能可貴的樂土,搭建“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綠色橋梁,強化濕地生態溢出效應。海珠濕地作為中國國家濕地公園創先聯盟的發起單位,牢記成立初衷,秉持創先宗旨,創理念、思路、技術、管理之先,實現無界濕地的延伸。
四是七劍下白云——海珠濕地群英會。海珠濕地不僅與周邊村社共建共護濕地,讓原果農投身到濕地保護建設中,還以濕地為平臺積極與科研機構、公益社團、商務企業合作,共同創新自然教育模式、共建智慧濕地。萬畝果園實現華麗轉身,推進綠色發展,吸引萬億投資聚集濕地周邊,探索廣州發展新路徑。
五是共享綠意空間——廣州生態會客廳歡迎你。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打造共享綠意空間,將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普惠民生的福祉。深化“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的海珠模式,塑造粵港澳生態地標,共享共建美麗家園。